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厚廷 《唯实》2004,(9):57-62
按劳分配只能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成为现实,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市场机制才能实现.按要素分配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市场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出现市场机制实现按要素分配的局限性,由此衍生出一种制度设计.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制度需求,制度只有“完善“,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分配制度的演进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厚廷 《唯实》2004,(8):57-62
按劳分配只能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成为现实,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市场机制才能实现.按要素分配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市场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出现市场机制实现按要素分配的局限性,由此衍生出一种制度设计.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制度需求,制度只有"完善",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报告中“四种生产要素”的提出,深化了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各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要素贡献论”,首次在分配制度上引进了市场机制,是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同按要素分配不是一回事 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然生产要素中包括了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便包括了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为什么还要再讲按劳分配呢? 仅从经济现象来看,劳动要素收入和按劳分配收入,都是劳动收入。因此,容易把劳动要素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看作是一回事。但从经济理论和经济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存在着矛盾,只有在解决二者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二者的有机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基本原则、权利、劳动收入 量、平等规则等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思路有:坚持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体系;设 置特殊制度安排;统一两种平等规则;制止权力和特权对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明确了分配原则,即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关系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顾明进 《唯实》2001,(4):20-25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重点强调“技术”要素也要参与收益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特点与原则如何,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技术股份的价值如何实现,本文探讨以下问题。 一、技术要素分配的特点与原则 (一)技术要素分配的特点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出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新格局。多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基本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市场经济意味着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生产要素作为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时投入的资源,其理所当然地也就包含在市场调节的范围内,而市场对要素配置的调节又主要是通过要素价格即要素提供者所获报酬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由于要素价格就是根据要素投入所获取收益和稀缺程度,给要素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的同志对这一新观点认识不深,误以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因而心存疑虑。对此,有必要从理论上予以澄清。思考之一: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否违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当前,我国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出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新格局。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  相似文献   

10.
一、劳动要素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不是一回事中共中央“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11.
不能动摇按劳分配为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某些企业“按劳分配为主体”体现得不够明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读这段话,应该把握以下几点:按劳分配既是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又融入按要素分配全过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完整概括。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原则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笔者认为,当前公有制企业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就要在分配中既要体现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又要体现按劳动贡献分配,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坚持按劳分配制度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正>围绕“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坚定决心,也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理论界围绕分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内容包括劳动价值理论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公平与效率,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关系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全民所有制内在矛盾的剖析 ,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着三对矛盾 ,即 :所有关系与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和使用关系的矛盾 ;所有权与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的矛盾 ;社会成员作为所有者与劳动者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 ,决定了我国目前的按劳分配只能通过企业内部的按要素分配和全社会范围内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两个层次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对收入分配方式的新突破。这一理论的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冲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必备条件。 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首要意义在于,确认了劳动力是作为市场的一个生产要素。众所周知,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只有在生产中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8.
浅论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政策的又一次创新和实践的重大突破。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主义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信息等在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资源。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就是根据生产要素对收益贡献的程度和稀缺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实行内部职工持股的公司制改造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让每一个职工真实地拥有一定份额的资产,以强化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可是,劳动者同时作为企业资产的股东,其权益最终必须体现在按资分配上。这样,企业内部就必然存在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两种分配方式。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已明确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但现在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是,在公有制企业里实行按资分配是否也属于剥削行为?长期以来,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按资分配就是剥削。…  相似文献   

20.
李振波撰文认为,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发展性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失衡;(2)增长性方面,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要素对于经济增长贡献作用提高的速度和程度的不同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3)体制变迁性方面,就是我国体制转型过程中,不同领域的市场化进展程度及完善程度不同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4)收入机构性方面,就是由于人们收入的多元化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有人认为我国六大矛盾凸现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即按劳分配的“局限多”;市场机制“缺公平”;城乡二元“人为割裂”;行业之间“的分道扬镳”;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