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理清"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尤为重要。"人道主义"基本命题包括"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爱人",等等。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才肯定"人道主义"的这些基本命题。从理论本质来看,这些命题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联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道主义",是不符合理论事实的。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哲学家对"人"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了抽象的水平上,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都把"人"理解成了"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萌芽、发展到创立,乃至进一步发展,其对"人"的理解逐渐摆脱了抽象的方面,从自由自觉的劳动和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方面规定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三层涵义,即"人"是人类、"人"是现实的个人、"人"是指人民群众。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涵义,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司法实践中对于"致使被绑架人死亡"和"杀害被绑架人"的理解存有分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应当理解为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绑架过程中,由于过失而致使被绑架人死亡以及行为人放任被绑架人死亡的情况,包括因绑架行为而必然导致的被绑架人自杀。"杀害被绑架人"的"杀害"一词不仅指杀死被绑架人的结果,还指未造成被绑架人死亡结果的故意杀人行为,适用"处死刑",并且同时适用刑法总则中关于未遂犯从轻、减轻处罚,中止犯免除、减轻处罚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现实的人"的观点,以"现实的人"作为新世界观的前提,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当今社会追求人的发展进步,从"现实的人"角度来探析人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做好对人的主体性的培育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事天地》2012,(8):4
本刊讯(通讯员欧水木黄桂军)"十二五"期间,广西坚持以"高素质专业化"的指导思想启动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2012年,共完成招募350人,其中,支医117人,支农13人,扶贫220(其中社会保障203)人。广西"三支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规定,"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品"受到侵害,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在比较法上,特定情形下侵害财产权益所致精神损害可适用金钱赔偿。传统民法认为,"人"是抽象的主体,"物"是满足"人"的社会经济生活需要的客体,"物"的侵害并不导致"人"的精神损害。随着民法中形式的"人"到实质的"人"之转变,"物"与"人"之间关系的个殊性受到关注。对"物"的侵害,将侵害"人"在"物"上所体现的意志,精神损害源于对"人"在"物"上的精神利益之侵害。法律中明确规定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财产权益侵害之类型存在不足,概括规定"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品"受到侵害可获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游离于传统的管理体系之外,成为管理的"空档"和"盲点",社会成为自由人社会。文章阐述了社会人的概念、特征,分析了治安管理中"社会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社会人管理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测量量表,以广西L市815名城镇职工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表明:40.2%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10.2%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没有真正陷入危机,毕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只占10.2%,只是我们需要争取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49.6%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的中间状态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被访者隐瞒了其真实想法,那么,实际情况应该是50%左右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30%左右的人不信仰马克思主义,20%左右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处于"信与不信"中间状态,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论"同样不成立。  相似文献   

10.
"人的安全"概念强调普通人的安全和福利以及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它已成为新的研究和政策议程的组成部分。人的安全从出现开始,就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讨论,但政府很少使用该术语。就政策领域而言,中国式"人的安全"路径的一个特点就是接受或发展了人的安全的思维并付诸实践,或是殊途同归,但不使用"人的安全"这一特定术语。然而人的安全的本质却反映在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中,并且随着国内政策思想而转变为"以人为本"。人的安全已经嵌入中国的安全思维中。作为理解、解释以及更好地分析安全的新视角,引入"人的安全"和"以人为本"是对研究和政策议程的一个积极发展。在中国语境中,尽管"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非人的安全最完美的对应物,但它至少表明,当处理国内外与安全相关的事务时,个人安全比过去更加重要了。比起接受"人的安全"这个术语本身,中国更愿意将人民的安全(和幸福)作为政策导向。"以人为本"和人的安全是互相联系和本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的人才观(也即人才分类)是:才德都具备而完美,这样的人称为"圣人";才德都不具备,这样的人称为"愚人";品德高于才能,这样的人称为"君子";才能好,但品德差,这样的人称为"小人"。其用人之道:"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当今,公安机关的识人、用人者,要自识、自为;要克服重才轻德的弊端;要亲"君子"远"小人";不要用绝对化的观念去看待司马光的人才分类。应吸收司马光的人才观与用人之道的精华,为公安机关选拔、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君子"式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人学理论是《淮南子》哲学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人的本体结构方面,《淮南子》认为精神与形体和谐共存,才能获得感性生命的长存。在养生方面,它不仅主张以"养气"达致"养形",而且更主张以"养神"实现精神对形体的控制作用,并借以提升人之精神境界。但《淮南子》主要是把人视作为社会性、文化性和能动性的存在,强调人只有通过"心虑"、"学"、"教"才能使其从自然人转升为智性人、文化人和社会人。  相似文献   

13.
2019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首次出现了"吹哨人制度"这一概念。笔者通过分析域外"吹哨人"概念的发展完善历程,以及对英美等国家吹哨人制度的立法考察,溯本求源,探析吹哨人的应有之义,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将"吹哨人"从广泛的"举报人"中分离出来,界定中国语境下"吹哨人"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举报人"与"吹哨人"的关系,明晰吹哨人地位特殊性,以及吹哨人制度弥补政府监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的发展绕不开"人"的话题。关于人的认识与假设一直都在影响和伴随着该学科与实务领域的演进。在公共行政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将人视为机器辅助物的"物化人"、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人"。同时,还存在着基于利益要求的不同人性假设:一种天然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品格,一种追求自我私利最大化的"自利性"品质,及一种基于公共利益与自我利益满足为行为动机的"复杂性"本质。对人的不同看法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导致出现了不同的行政学理论及实务中的不同行政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他们游离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之外,成为管理的"空档"和"盲点"。如何做到既服务好"社会人",又切实管理好"社会人",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基层基础建设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广西临桂人陈继昌殿试夺冠,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者。"三元及第"即"乡试"、"会试"和"殿试"均列第一,分别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称号的简称。自隋唐开科取士1400多年以来,全国"三元及第"者仅13人,而清代近三百年历史中,也仅有两人获此称号。消息传来,清代大书法家、两广总督阮元立即书写"三元及第"四个大字,并命人用巨石镌刻其上,制成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在"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同时,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承载着越来越不堪重负的载荷。超越资本逻辑支配的"经济人"维度,寻求一种既满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的发展新维度,是当代"人"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人"是资本逻辑的产物,其发展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化自然"和毫无节制地索取"自在自然"资源为代价;"生态人"是对"经济人"的跃迁,它是以保护自然界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己任。"生态人"的培育要在革除旧世界的劣根性中进行,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多维和解。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以文化人理论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回答了"为什么要以文化人"的问题;它遵循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正确把握了以文化人之"文"的基本特性与实质,用以文化人之"化"将以文化人之"文"与以文化人之"人"有机结合,回答了"文如何化人"的问题;将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并逐步影响世界人民作为逻辑旨归,回答了"以文化成什么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崭新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本文分析了"以人为本"理念的意义,强调"以人为本"应坚持尊重、理解和激励的原则,实施"以人为本"应从学生、教师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人以三种形式存在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和类的人,即"人"、"从"和"众".因此诠释人的本质就应该从这三个角度全面理解而非从某个角度单一的去理解,本文旨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研究方面有所尝试,愿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