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微量物证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多种多样的物质。就法医鉴定而言,微量物证是指与案件有关,亦即犯罪遗留在被害者身上、现场上或罪犯从现场上带走的各种微小物质;在检验方法上,指经过前处理,只需微量的、并通过仪器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果的(PPM 级)物质或元素。鉴于微量物证范围广,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多,法医自身虽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案侦查中很好地利用微量物证,同样可为侦破案件提供方向、线索,帮助排除、缩小侦察范围,以下报道应用微量物证成功破案3例:案例1 某市清洁工人在清洗一公共厕所的化粪池时,发现池内有3只装裹尸块的麻包.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立即勘查了现场,认定这是一起杀人分尸的恶性案件.死者男性无名,尸体已高度腐败.经法医检验,被害者是被罪犯用铁质钝器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而死亡,而后凶手又用菜刀和钢锯肢解尸体,移尸灭迹.技术人员在检验碎尸时,在麻袋和包裹尸块的新棉胎上经过全面仔细地搜寻,获得了大量的物证,共有麻绳、血衣、金线、断锯条等大小17种物品.其中裹尸棉胎上的金线是各种物证中最小最特殊的一种.这一微量物证的发现,引起了侦技人员的高度重视,随即在全市调查这种金线生产、销售和使用情况.经有关专家鉴定,这是一种从法国进口的聚脂膜和铝箔粘合的“三合一”金线.目前国内尚未生产,全市13家丝织厂中只有中兴源丝织厂的职工具有.通过排查,发现该厂职工骆某有重大嫌疑,经过对骆家突击搜查,在其旧棉胎上也发现有金线附着.将裹尸棉胎上的金线与骆家中的金线  相似文献   

3.
2006年全国公安刑侦技术大练兵模拟杀人案件现场勘查考试已经结束。通过考试要引导大家转变四个观念:一是勘查指挥观念。由不进现场的坐堂指挥向亲临现场具体指挥转变;二是发现提取观念。由只注重发现提取手印、足迹等传统痕迹物证向同时注重生物性检材、微量物证转变;三是检验鉴定观念。由对痕迹物证有选择的重点检验鉴定向全面检验鉴定转  相似文献   

4.
1简要案情2004年6月23日凌晨5时和8月28日凌晨7时,某市两居民楼两户居民分别被盗,涉案价值12000余元。经现场勘查,房门门锁完好无损,门上及暗锁芯周围无任何暴力破坏痕迹,窗户上未发现有攀爬痕迹,对两家事主家中的原配钥匙进行检验,未发现有配制钥匙痕迹,排除了钥匙开锁的可能性。但在用钥匙插入锁孔时有阻力,为进一步弄清原由,技术人员在拆卸暗锁芯检验时,意外发现锁芯四面匙槽内和锁芯末端连接的锁尺处遗留有胶状物,经检验为泡泡糖残留物。对锁体解剖检验,发现锁芯匙槽内的弹子全部被泡泡糖粘连,泡泡糖将弹子堵在弹子孔内,难以回位,泡泡糖…  相似文献   

5.
客观存在的犯罪现场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犯罪痕迹物证,蕴藏着诸多的犯罪信息,是侦查破案工作的依据,绝大多数的刑事案件侦查工作都是从现场勘查开始的。因此,重视和立足于现场勘查,在勘查中拓宽思路,寻找突破口,对于及时破案和提高侦查破案水平非常重要。细致勘验现场,注意发现和提取痕迹物证犯罪嫌疑人只要进出现场,就有可能留下足迹(鞋印);就有可能将现场之外的物质带入现场,或将现场内的物质带出现场。他们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免不了要留下不同的痕迹物证,如指纹、工具痕迹、作案工具等。这些痕迹物证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于客体的条  相似文献   

6.
瓶(杯)口微量生物物证的DNA分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尚宝良  平原 《法医学杂志》2004,20(4):233-234
常规检材(如血痕、精斑等)的DNA检验方法已经成熟并规范化[1],越来越多的微量生物物证也已得到有效的DNA分析检验[2-4],本文结合实际检案工作中的3例案件,对瓶(杯)口上微量生物物证的提取和DNA检验进行初步探讨。1案例例1:2003年11月17日在上海市长宁区某居民家中发生一起盗窃案,现场勘查中除怀疑客厅桌子上的紫砂茶杯曾被动过外,未发现其他任何物证线索,侦查人员将该茶杯送检,要求检验茶杯上是否留有犯罪嫌疑人的生物物证。检验人员经仔细检查,未发现该茶杯上留有血痕及汗潜指纹等本实验室以往可进行检验的生物物证。根据犯罪嫌疑人可…  相似文献   

7.
暴力拧转锁芯开锁痕迹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一些发生在室内的刑事案件,门锁的勘查和检验尤为重要。通过勘查检验,可以认定是知情人员作案还是流窜作案,有的还可以直接通过认定工具而破案。鉴于当前治安形势严峻,人们的防盗意识加强,许多家庭在其门上加装防盗门,并普遍使用暗锁,从锁孔外观分“—”字型和“十”字型。笔者通过对多起暴力拧转暗锁锁芯开门的现场勘查和锁头检验,发现了一些特点,总结如下,以供同仁参考。1暗锁的结构暗锁由内中外3部分组成,外部是锁体通过螺丝连结锁芯固定片后与门体固定,中部为锁芯连杆和锁舌,内部一般是一方形锁匣,并由四颗(二颗)焊接在铁门上的螺丝…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命案现场的勘验、分析,推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目的,刻画犯罪嫌疑人,为侦查指引方向;提取并检验现场微量物证为确认犯罪嫌疑人及认定犯罪事实提供依据。探索命案现场勘查工作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9.
<正> 在美国某城市的郊区,有一家商店被盗。罪犯在作案过程中,打死了商店的主人,钻开保险柜,盗走了里面的全部现金。侦查人员到达现场时,罪犯早已逃跑,现场勘查未发现其他痕迹,只收集了保险柜周围的金属碎屑,并将其送到了实验室。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检验这些钻屑时,发现其中有二、三片碎屑与共他钻屑不同。光谱分析认定这些奇怪的碎片是一种铝合金,共中含有约5%的铜,近1%的锰,近1%的镁,还有微量的金属杂质。由于保险柜是钢制的,检验人员推测是罪犯本人将铝合金带到了现场,很可能这些碎片原来粘附在其衣  相似文献   

10.
荧光标记STR分型进行烟蒂的个人识别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正> 荧光标记STR复合扩增技术在法医物证中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法医物证检验范围,使微量生物检材个体认定成为可能[1]。本文作者结合典型案例,对烟蒂上的人体成分进行STR检验分析,并就其优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讨论,旨在进一步提高这类检材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1 案例资料 案例1 1999年7月5日,孔某(男、47岁)被杀。现场勘查发现:在死者床头柜上的烟灰缸内有黄色和白色过滤嘴的烟蒂2个。取烟蒂外层的纸片,用  相似文献   

11.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年5~6月,某城区连续发生入室盗窃案10余起,经勘查发现均系在锁芯内塞锡纸条开锁入室行窃,考虑到罪犯可能在卷曲、取放锡纸条时遗留脱落细胞,技术人员开启锁芯后提取锡纸条送检。  相似文献   

12.
多波段光源在拍摄墙壁涂料上潜血指纹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案件资料 1.1 简要案情 2005年9月9日,做台小姐赵某凌晨下班后在某商住楼三楼楼梯处遭到抢劫,被抢走现金300元及手机1部,赵某身中数刀因流血过多死亡.现场勘查发现,该楼梯的地板是石材,墙壁是较粗糙的白色涂料,在二楼平台的地板上有多片血迹,赵某随身携带的香烟、手链、钥匙掉在地板上,墙面上有多处喷溅血迹及血掌印.结合现场分析,赵某是在平台处遭到罪犯抢劫,在反抗的过程中被刺伤.我们以平台为中心展开勘查,除了提取地面的痕迹物证外,勘查的重点放在平台处的三侧涂料墙壁上,这里也是最有可能提取到犯罪嫌疑人指纹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交通业的日益发达 ,机动车辆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涉及车辆的交通事故和犯罪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 ,我国 1995年由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人为71494,伤残 15 930 8,是 1970年的 10倍。同时 ,犯罪分子借助车辆杀人或逃逸的案件也越来越多[1] 。查明事故的起因 ,划清事故的责任 ,找到罪犯 ,最终达到预防事故 ,惩罚罪犯的目的是处理此类案件的主要任务 ,而从车辆上发现和提取有关物证 ,作同一认定是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法医物证检验的经验 ,对从车辆上提取物证检材 ,作同一认定中的若干问题做如下的探讨 :一、车辆上物证检…  相似文献   

14.
法医物证学在侦破盗窃案中应用1例杨洪尚92年6月24日,某塑料厂财会室被盗。现场已被破坏,勘查发现罪犯戴手套作案,撬锁入室,螺丝刀撬压会计抽屉窃走现金支票一张,人民币800余元。根据罪犯对现场熟悉、盗窃目标准确,现场翻动少分析为内盗。因现场未提到有价...  相似文献   

15.
1案件简介2008年11月4日,某列车上发生一起盗窃案件,某乘客的一台笔记本电脑被盗。技术人员在现场勘查时发现一个无人认领的电脑包,内有"人之初"杂志等物品。经现场访问和分析:该包系犯罪嫌疑人以调包方式窃取电脑后遗留在现场的重要物证,遂送技术部门进行检验。由于该物证系渗透性的纸张,符合紫外发光照相的适用客体,利用该技术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6.
1 案例资料 2006年1月14日,在沈阳市某村四队一租住的平房内发生一起杀人抢劫案.一名男性老人被杀死在家中.经查发现:被害人安某某(男,66岁,),该人在暂住地独居,以捡、收废旧物为生.现场有翻动,在尸体附近有大量血迹.尸检认定被害人系被刀刺中腹部、前胸致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勘查时在现场北面的一趟大棚外发现一付白色红染的手套.检验确定为人血,并通过血常规检验与死者血型一致,为了进一步确认上面的血迹是否为死者的,于是将其进行DNA检验,可是手套上没有检出DNA成份,分析可能是有某些干扰成份的存在,将其送至省厅理化室进行微量物证的分析,在手套中发现了4种微量物证,一是焊渣(铁、锰),水焊和电焊形成的;二是玻璃熔珠;三是煤渣(原煤或烧过的煤灰);四是纤维无色透明的绦纶(粗).  相似文献   

17.
纤维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纤维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在交通事故中,由于受害者在与肇事车辆的碰撞过程中衣服上的纤维容易附着在肇事车辆上,因此纤维物证是交通事故中较为常见的物证之一。通过对交通肇事案件中纤维的比对检验,可以起到证实或否定肇事事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玉柱  黄妍 《刑事技术》2005,(5):57-58
对犯罪物证进行痕迹检验时,应该坚持贯彻分步实施、因材施法的原则。无论是对手印、足迹、工痕、还是微量物证进行检验,都要做到“先静观后移动、先光学后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获取犯罪痕迹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有力帮助。1案件资料1·1现场勘查2002年3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区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件,现场所在楼为一高层居民塔楼,每户住家外侧都有一条公共通道,而厨房的窗户正对公共通道,犯罪分子针对这种楼层布局的特点,采取了用断线钳剪断厨房护栏,由厨房窗户钻窗入室实施盗窃的作案手法。现场勘查过程中,技术员在现场出入道和犯…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元月17日,某厂招待所发生盗窃案件,盗走彩电及衣物价值7千余元。勘查现场时发现罪犯戴手套作案,虽经反复勘查亦未发现罪犯手印,后在窗玻璃上发现罪犯遗留的较完整的1枚灰尘加层左手手套印,当即拍照提取。元月20日,侦查部门送来嫌疑人田××所戴皮革手套一双,要求检验鉴定现场手套印是否是田的手套所留。经检验,现场手套印掌内侧拇指根部有一较规则的弧形线状痕,分析为生产手套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纤维物证的发现、提取和检验方法及研究进展,并针对我国不少地区刑侦部门在现场勘查和物证检验中对纤维物证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我国纤维物证研究应以现场发现方法、综合检验技术研究及数据库建设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