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政治派别、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与世界上的各类政党相比,中国民主党派的政党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社会基础上,民主党派的阶级性不明显,而具有鲜明的政治联盟特点;在党际关系上,民主党派不与中共竞争政权,而是接受中共领导、同中共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在党与政权的关系上,民主党派既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而是参政党。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新特点和新思路。新时代背景下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优势,需要从理论基础、阶级立场、奋斗目标、制度形式几个方面入手。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也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执政党重点要做到"两坚持、五建设",民主党派重点要提升五个方面参政议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有两对对应的概念,即领导党一合作党,执政党一参政党。中共不仅是执政党,而且是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的、领导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各民主党派不仅是参政党,而是接受中共领导、与中共长期合作的政党。这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政党协商中,执政党和参政党同为两大主体。这既是我国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中国政党协商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机械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具有交互主体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参政党在政党协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实际上就是参政党的主体性问题。然而,参政党作为政党协商的重要主体,目前仍然存在着不敢协商、不愿协商、不会协商等主体性困境。参政党主体性困境主要源于参政党自身的缺陷和主体间关系的异化。有效破解政党协商中参政党的主体性困境,必须从参政党和执政党两个方面着手。参政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主体意识,提升参与政党协商的水平和实效。执政党要协助参政党完善外部保障机制,拓宽协商空间,改善协商环境,推动参政党以负责任、敢担当的姿态主动参与政党协商。  相似文献   

5.
政党执政规律与执政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是政党的最高逻辑。政党与执政党大不一样。政党政治是当代世界政治的突出现象。政党执政具有规律可循。苏共的执政得失、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实践和世界政党的兴衰成败,既有自身的特殊性,也有许多共性,比如执政党要赢得民众支持,必须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经济发展与执政地位的巩固不一定成正比;执政党要扩大群众基础,但执政党的党员数量与执政基础不一定成正比;执政党对公共权力的控制无处不在,但执政党与公共权力有一定的边界;公民社会的成熟程度,与执政党的成熟程度成正比。政党执政的规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代表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执政党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就必须在"合作主义"的框架下建立不同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博弈机制,而构建阶级阶层合作机制则在于:社会目标的认同必须以社会公正、公平为基础;执政党顺应多元化社会要求,通过法律强化社会整合功能,并巩固自己的合法性;社会管理从统治走向...  相似文献   

7.
香港是"一国两制"下中央政府下辖的一个地方特别行政区.香港政党是中国的地方性政党.然而,西方地方性政党及其与国家执政党的政党关系理论难以有效解释香港政党现象.由于香港政党与西方地方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也与西方国家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与西方地方性政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政党关系也就不同.中国既有政党关系理论同样难以有效解释香港政党现象.中国内地民主党派与香港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内地民主党派的政党关系和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也就不同.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领导地位和"一国两制"这一特殊的央地关系下分析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政党的政党关系,以为今后香港统战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前瞻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伟大的政治创造,在实现利益代表、促进政党和谐、推动科学决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加强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有利于有效应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利于化解我国社会矛盾,有利于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水平。进一步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加强参政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树立法治取向,是从传统党的建设向现代政党治理跃升的重要指向。中国执政党治理的相关问题必须置于法治视阈之下加以深入研究。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大体可以归为间接型和直接型两大类型。中国政党制度下,执政党建设状况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那种政党与国家间接型关系要更加显著。改革开放后执政方式转换需要在政党治理上作出回应。政党治理不能拘泥于自身范围的单向思维,政党、国家、社会的复合结构要求执政党调整内部治理的方略。政党与国家直接型关系下紧密而适度分离的原则,对中共转换执政方式和自身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法治视阈下中国执政党治理必须处理好执政党的主张与国家意志、党的制度化建设与国家法治化、党的纪律与国家法律、党的领导者个人意见与权力公共性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不把对不同政党的认同放在对立的两端,而是从"心理认同"这一核心要素出发,即可在中国政治生态中使用政党认同来观察不同政治主体对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民主党派自身的存亡,而且关系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安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民主党派与执政党、国家政权、党派成员和社会民众的四维关系,认为民主党派的政党认同具有共生性、理性、内部的稳固性和外部的松散性等特性,并提出有效构建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形式.政党在宪政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党政治形式下的宪政而言,我国要在执政党法定条件下实现宪政与社会主义的完美结合,应当壮大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尊重社会主体的抵抗权,在有限政党的前提下实现有限政府,建立起社会主义宪政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实现民主执政首先要树立民主执政的科学观念,实行观念的突破。在当前,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执政的认识有两个方面需要强调:一个是通过改进选举工作来加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另一个就是规范党政关系,执政党运行政府权力必须符合民主法治的要求。在人民、政党、政府三者之间关系上,民主执政要求执政党坚持"政府台前,政党幕后"的管理原则,要求执政党与人民、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相互信任与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回顾80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已从一个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发展成为一个掌握着全国政权,在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连续执政50多年的党.中国共产党这种地位的历史性变化,决定了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进一步继续保持先进性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坚持和完善现行政党制度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体现了新时期抓好执政党的建设、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与办好中国的事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和怎样建设这个政党的问题.同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对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机关建设,提高民主党派素质,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均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协商民主"融入到政党制度之中,可以说是中国政党民主的一个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本文力图在协商民主的视域下,以政党、国家与社会三维关系的理论范式,通过把握参政党与执政党、参政党与政府、参政党与社会的多维关系,进一步探索参政党的政党行为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5.
参政党思想建设是巩固执政党与参政党长期和谐,共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要加强中外政党史的学习教育,为与执政党共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要加强法治思想教育,为与执政党共同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提供思想基础;要加强政党意识思想教育,为与执政党共同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6.
如何处理政党自主性与国家自主性的关系?中国政党案例提供了一种本文称之为"政党超自主性"的路径。长期执政党突破自身特殊利益而形成"政党超自主性",它有自然型和建构型两种。建构型政党超自主性可以起到调控国家自主性的作用。政党超自主性相对于国家自主性的优势在于其价值自主性。内容上,政党超自主性体现为对执政党同盟圈层、自身整体及各部分、多数非理性、一国特殊利益等的超越,它在中国政治中起着多重联接作用,但政党超自主性在实现上仍需要规范约束。  相似文献   

17.
政党适应性是政党存续壮大的前提,尤其是政党在转型时期面临的适应性考验更加复杂.真正意义上的政党适应性应当是能动式适应,而非被动式适应;是预见性适应,而非滞后性适应;是可控性适应,而非失控性适应.政党适应性既包括党的整体的适应性,还包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适应性.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党适应性应当体现在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现代性上.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客观上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但是,要真正实现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按照新的时代和实践对执政党提出的要求来推进党的建设,需要科学认识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对执政党的主观认识,着力转变思维方式、活动方式,确立科学的执政理论、执政思维、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纲领.纲领就是一面旗帜,人们必然会以党的纲领来衡量、判断党的行动.在去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一是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三是看能否保持国家政体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四是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光辉历程为例证,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观点,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的生命力,就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创新的精神来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实现工人阶级政党和人民利益代表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当前我国社会成员的分化现象,正确处理阶级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分析政党制度的利弊得失,相同类型的政党制度有多种模式,政党制度"不是做成的,而是长成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政党制度的重要尺度,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程度是考察政党制度的重要标准,各政党在基本政治理念和重大方针上的共识是政党制度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成功的政党制度都有一两个强大的政党为支柱,并在继承和借鉴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