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幸福是一种价值判断,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评价,是人们对生存世界、生活情景意义的肯定。价值判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相对性,所以幸福具有辩证性。幸福辩证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感的基础条件,但不是主要条件,精神上的幸福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在享用和创造方面,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享受的物质资料;在感受与境界方面,人们的幸福感与人生境界、道德境界有关,境界不同,幸福感也不同;在个人与社会方面,在谋求集体的、社会的幸福的前提下,要重视并维护个人的幸福;在比较与体认方面,要在比较中感悟和把握幸福。  相似文献   

2.
道德哲学在抹去哲学的"神秘性"之后所澄明的道德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激发了道德哲学的"生长点",道德与利益的奠基地位得以确证,而利益均衡获得了道德哲学的社会价值精神之辅撑,且正当的利益与利益的正当、公正的占有与占有的公正、幸福的生活与生活的幸福构成了它的定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幸福观是科学辩证的幸福观,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社会理念是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待幸福,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社会为主体。幸福社会与个人价值、生活质量、和谐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幸福社会构建,需要经济建设、政治改革、社会道德风气、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业春 《求实》2012,(6):9-13
马克思之前,财富是作为与人相对的附属物而存在,财富与人自身发展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历史悖论"。马克思对之进行了批判,指出一切财富形式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对财富的本质揭示,包含财富物质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蕴含人的多样性发展需求,是人的生物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主体性需求的有机结合,并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创造财富的终极目的。在揭示财富的真实本质与主体属性的同时,马克思还进一步将其引入社会历史发展,表现为财富生产的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劳动与资本的异化等财富幻象,以及最终被更高级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从人的本性、经验出发探讨幸福,初步揭示了需求等元素和幸福的关系,对幸福实现也有浅显的认识,为马克思幸福观的问世做了铺垫。马克思自觉地从实践出发对幸福的本质、内容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哲学思考和研究,站在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审视幸福实现。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伦理思想和社会实践理论辩证有机融合,继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一步揭示了幸福的基本属性,诠释了幸福悖论,有助于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自由自觉的追求并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6.
当代我国社会所要树立和倡导的主流幸福观,应该是理性幸福观。理解幸福是前提。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幸福目标与实现手段相统一,是理性幸福观的三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财富的主导形式从使用价值的具体财富、交换价值的抽象财富到使用价值和价值辩证矛盾运动的历史嬗变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幸福论体系。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亚里士多德、斯密财富幸福观的基础上,把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张力关系置放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框架之中,构建了主体维度和客体维度相统一的立体财富观,从而实现了财富与幸福之间关系的辩证统一。财富与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论谱系考察启示我们在新时代语境下,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而"为人民谋幸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红短信1、最重要的是今天你要开心;别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不必一味讨好别人;木已成舟便要顺其自然;自己感觉幸福就是幸福。(李增杰)2、积德如同存钱到银行,是人生乃至晚辈"幸福财富"的积累;德在"德的银行"存蓄越多,社会丑恶东西就越少,社会文明程度就越  相似文献   

9.
2013年贵州省"两会"已落下帷幕,但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征程来讲,这又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激情的开始。透过"两会"对未来的工作部署以及代表委员所热议话题,我们能清晰看见幸福小康的美好轮廓。历届省委、省政府所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总体任务,都是在为人民幸福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党和政府奋力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最终要实现的愿景和目标,是  相似文献   

10.
幸福不说跑不掉,不幸福不说不得了,这是矛盾,是隐患,会影响民心,影响科学决策。最近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话题突然热了起来,特别是正当"两会"之际,名人荟萃,代表、委员,包括高官、名星都纷纷在镜头前写自己的幸福公式。但是那些还不够幸福的人却不见出面。我静听静看了几天,虽没有公式,却有一点想法。幸福的主体是公民个人,要靠自己感受,不能"被幸福",也不能"贴牌",更不要"秀幸福"。构成幸福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物质、精神、情感。情感也属精神,但又有区别,特别是对个体的人来说精神偏重于理想、信念,情感更重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丢弃了美德,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幸福误区,产生了形形色色错误的幸福伦理观。现代人构建正确的幸福伦理观应是一个不断追求美德、实践美德的过程,是追求奉献与享受统一、物质与精神协调、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全面幸福的过程,也是提高道德素质、塑造高尚品格、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任炳 《前线》2010,(4):51-51
<正>在今年春节的祝词贺语中,往年热度很高的"恭喜发财"四个字,悄然退烧。而"祝你幸福安康"的"拜年话"却普遍出现在亲友聚会、手机短信和贺年片上。幸福是人人渴望获得的良好生活状态,是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美好感受,所以人们才互赠这句话,以表祝福。安康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平安和健康。按说,安康本来已包含在幸福范畴之内,为什么组词时还要拿出来加以强调?毋庸置疑,如今社会正处于一个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需要理论视阈下,结合当代中国转型发展实践,提出新时代贫困概念的三重内涵:人的自然性存在产生物质需要,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人陷入生存困境,进而导致"物质贫困";人的社会性存在产生交往需要,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人陷入关系困境,进而导致"交往贫困";人的意识性存在产生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人陷入思想困境,进而导致"精神贫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仅要摆脱"物质贫困",更要在此基础上关注和解决人们的"交往贫困"和"精神贫困",唯此,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张士引 《求实》2016,(3):34-41
随着古典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的转型,人们投资的原动力从"经济理性"转向了"财富幻象"。财富幻象是一种片面的、扭曲的财富观,是对财富本质、结构、意义、方式和时空的片面反映和不合理夸大,是对"人的目的"和"物的手段"二者关系的颠倒。要把二者颠倒过来,跨越财富幻象的陷阱,就必须大力倡导"人本财富观",以"全面生产的经济学"扬弃经济学的"传统智慧"、以"人本财富观"扬弃"物本财富观"、以"人本价值观"扬弃"物本价值观"、以"人本世界观"扬弃"物本世界观"、以"人类幸福和个性自由"相统一的人生观扬弃"物本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幸福问题已成为中国最核心的社会问题之一.散见于马克思一系列理论著作中的幸福思想主要有:人的需要是人追求幸福的动力;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统一;劳动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这些不仅为当代中国人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当代中国人追求幸福、实现幸福提供了一条真实可靠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要保证人民幸福,社会必须和谐;而要社会和谐,就必须为人民创造幸福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承,互为依托,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涉及民生的各种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国计",更多  相似文献   

18.
从古至今,关于幸福的真谛一直都没有完全的定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来看,幸福既不是绝对的外在快乐,也不是完全的内心富足,幸福的真谛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幸福感却未见同步提升,“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成为一些民众缺乏幸福感的生动写照。经济增长与国民生活满意度下降的巨大反差不禁使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什么?追求财富的目的是什么?政府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幸福指数”开始进入各级政府和决策者的视野,也逐渐走进百姓生活。引入幸福指数概念,客观分析幸福指数的适用范围与制约因素,全面认识和理性解读幸福指数,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幸福伦理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观念,这种幸福伦理观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而产生、发展的,并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邓小平幸福伦理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础上,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与时俱进,提出了许多符合时代发展的伦理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