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政府回应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回应问题当前表现更为突出,找到有效的对策十分必要。要通过对当前的政府回应问题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城镇化发展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如何更好地回应社会公众的环境诉求值得关注和研究。根据整体性治理框架,从意识形态的整合、法律体系的整合、技术手段的整合以及多元主体的整合四个方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一些代表性国家回应环境诉求的政府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国外政府回应环境诉求的经验对于中国政府在城镇化背景下更好回应社会环境诉求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城镇化发展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如何更好地回应社会公众的环境诉求值得关注和研究。根据整体性治理框架,从意识形态的整合、法律体系的整合、技术手段的整合以及多元主体的整合四个方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一些代表性国家回应环境诉求的政府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国外政府回应环境诉求的经验对于中国政府在城镇化背景下更好回应社会环境诉求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2年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避民生难题,直面民意关切。代表们发现,报告对会前媒体等民意调查中的八大民生热点都有回应。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是政府在网络时代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和施政履职的基本信息源。如何对待网络舆情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行为,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源于对网络舆情的认识。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之间并非完全相互独立的主体,政府既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参与者之一,更是网络舆情强有力的管理者。这种特殊的关系要求政府在对待网络舆情时不能一味地采取封堵打压的方式,而应采取把握一定原则基础上的有效疏导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充斥着风险,政府出于履行自身职能的义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目标,必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将公众风险感知维持在可控范围内。有效的政府回应能够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水平,与此相应的是,公众风险感知能够推动政府回应效能的提升。为促进政府回应与公众风险感知的互动,公众应积极反映诉求,推动政府回应效能的提升;政府应及时提供正确、完整的风险信息和风险应对知识,提升回应的时效性,维护自身良好的回应形象,从而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水平。  相似文献   

7.
回应性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属性,解析政府回应的运作逻辑是提升政府回应能力、增进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基层政府回应行为经常处于“关注”与“应付”之间,注意力分配视角对此提供了有力解释。基层政府遵循权威、利益、避责相结合的注意力分配逻辑,并与上级注意力、官员注意力、媒体注意力、群众注意力交织互动,由此形成注意力分配互塑机制。在此逻辑与机制的作用下,基层政府呈现了特征鲜明且治理效果各异的四种回应模式,即运动型回应、应对型回应、自主型回应、常规型回应。基层政府应以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作为回应基准,合理运用注意力分配的逻辑与机制,更加注重回应强度的权责一致、回应内容的匹配有效、回应速度的及时合理。  相似文献   

8.
回应性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应性政府”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中居于主要地位。它提倡以公众为服务的核心,积极回应公众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离开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活动,也就意味着加强与改善政府治理模式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回应性政府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与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的要求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谢来位 《探索》2011,(3):84-88
民生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是指为了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旨归,对施政理念和价值取向重新定位,系统地对政策路径、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方法改革创新。重庆着眼于产业发展一体化、社会结构开放化、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建设大众化、人居环境生态化、政府管理民主化等开展民生导向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体现了创新性与继承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科学性与民主性、超前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重庆民生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具有明显的政治动因、体制动因、组织动因和经济动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一是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谋求民生幸福;二是中央政府要为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和保障;三是民生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对我国地方政府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哈尔滨市在民生政府建设上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对哈尔滨市民生政府建设提出建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民生政府的理念;把加快哈尔滨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建立民生政府的评价体系;民生政策要与时俱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发展民生的合力;加强社会监督;等等。  相似文献   

11.
技术赋能的理念推动了数字政府转型,依托数字平台的政民互动逐渐成为政治沟通与对话的主要场域。以系统理论为视角,借助结构主题模型(STM),对A省民生领域监督信息平台20660条投诉举报信息及政府回应内容进行分析,系统研究数字平台对政民互动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在技术层面,数字平台依靠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信息传输以及数据处理,为群众监督的便捷性和政府回应的有效性提供了变革契机;在管理层面,以平台为枢纽的归口管理,确保了政府回应内容和方式根据不同的投诉类别进行动态调整;在制度层面,全过程监督模式与政民互动深度融合,推动且保障了群众的监督权利。通过对大规模非结构化文本的处理,为理解群众监督与政府回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郭祎 《理论研究》2011,(5):24-26
网络时代的到来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民众权利诉求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有针对性地回应民众的参与诉求、平等诉求、安全诉求、尊严诉求及公平正义等诉求,大力发展社会民主、引导社会自治、重建社会规则、促进社会互动以及推动社会发展,不断提升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政府回应作为探索国家基层治理问题的关键,对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有研究虽然表明基层政府会在中央环保督察组的高位推动下更加积极地回应民意,但鲜有研究解释为何环保督察下的基层政府回应行为存在差异化。基于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信访件等实证经验数据,尝试提出选择性回应裁量权概念用以阐释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中基层政府所呈现的“强弱有别”和“虚实结合”的回应行为逻辑。基层政府行使的选择性回应裁量权,即实质回应裁量权与形式回应裁量权,构成了非常规治理机制下基层政府回应行为的基本底色。此外,基层政府采取的选择性回应裁量权往往会受到成本、历史遗留问题、可见性问题等因素的影响,进而使得高压态势下的基层政府回应民意行为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分析台湾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前这一威权体制时期下的环境抗争与政府回应的阶段性变化表明:1980年至1987年的环境抗争主要以自力救济为主,使用围堵和身体暴力等较为传统的抗争手法,这一时期政府对环境抗争的回应采取了较为克制和容忍的态度,因而环境抗争也较能取得成功;解严后,环境抗争进入一个爆发期,集会游行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抗争形式,政府也一改过去对环境抗争的容忍态度而转向强力压制。但压制的效果却是使环境抗争进一步反弹上升;在1992年以后,政府更依赖于法律来处理环境纠纷和因应环境问题,逐渐形成地方化和例行化的抗议处理风格,环境抗争亦走向温和化和常态化,发生暴力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台湾经验对于大陆的启示在于:一方面在面对环境抗争时应当尽快建立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因应方式;另一方面应认识到包括环境抗争在内的社会力本身也可以成为制度和法治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那种以权力、权威、高压态势为主导的公共管理模式已明显地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加以改革。尽快医治空话、大话、套话、假话成习的官场病症,实行信息公开;政府必须去掉利益化,把利益型地方政府建设成民生政府,即建立适应公共管理体系的、新的社会发展的民生政府。  相似文献   

16.
论服务型政府的民生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民生是服务型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必须践行以民为本、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上的执政理念,树立起"为民办实事"的政绩"标杆",实现公平、效率与民生的有机结合,以统筹兼顾凸显民生利益,促进民生的动态和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民生发展的共建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民生本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李素妹 《世纪桥》2009,(21):68-68,77
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意味着,在各级政府绩效的评估中,要充分重视民生指标体系的构建,坚持民生本位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8.
"互动决策":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伟权 《探索》2002,(3):42-45
公共决策回应程度如何,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而且也是政府公共管理高效率运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回应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还政于民的过程.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决策回应基础建设,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回应机制,从而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民生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伦理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当今社会,贫困和收入差距成为影响民生幸福的经济因素;制度和决策的偏差与不公正成为影响民生幸福的政治因素;传统的发展观念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影响民生幸福的社会因素。当今的社会背景之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民生幸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颖  李素妹 《世纪桥》2009,(23):68-68,77
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意味着,在各级政府绩效的评估中,要充分重视民生指标体系的构建,坚持民生本位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