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民族精神为视角对党执政的文化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的文化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中,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其执政地位。观点一,从党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阐明了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观点二,从党执政的文化认同角度,剖析了民族精神对党执政的文化认同的影响作用,论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认同依据;观点三,从党执政的文化要素角度,解析了民族精神在党的执政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求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文化要素。从而揭示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这一客观命题。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凝聚起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凝聚起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统一共识,这种统一共识的前提就是对中国梦的政治认同,凝聚对中国梦的政治认同可以分为官方、公民、民族成员、国际社会的认同,这些政治认同将会在促成中国梦的实现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诉求,是中华民族"整体梦"、各民族"集体梦"和每一中华儿女"个人梦"的统一,是科学的梦、踏实的梦,得到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中国梦之中华民族认同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激励民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协调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展示民族魅力、彰显国家实力。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5.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必须准确把握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本质属性、实现路径和根本保障,充分认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信中华民族必将因自身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边屯文化是指迁徙屯居边疆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繁荣边疆、保卫边疆历史进程中,形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以边地区域文化为依托,融汇当地和周边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典型屯垦戍边实民文化特点的一种综合性文化现象。对于永胜县乃至云南来讲,必须充分认识到边屯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弘扬边屯文化有助于动员各族人民谱写好中国梦云南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发展之路。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首先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学习;其次要客观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影响民族团结的核心因素。以文化认同增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发展先进文化,增进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强化国家文化认知,增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文化之间共同发展之路。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就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学习,客观地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重塑本民族文化,以期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追求民族独立、祖国尊严、世界和平、人类福祉的历史过程。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价值的个体化(价值载体),文化表述的政治性(根本内涵),跨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机制创新)内在关联的三个方面开展,以求对由文化互鉴而文化认同的思路及方法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点,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共识。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它是一个民族内心深处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杀手锏。深入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对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本质上是文化的认同,文化上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着眼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引发文化多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不良影响,分析了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进而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统战既是一种开辟统战工作新局面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也是一种开展统战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新世纪新阶段文化统战的基本任务是以文化认同推进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文化统战工作必须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运用文化的力量开展统战工作,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民族文化的精神凝聚功能,大众文化的社会感化功能,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络功能,逐步增强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价值,探索提升国家认同、开展经济互助、促进文化融合的培育路径,有助于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就是要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必须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等,体现出人类共同价值理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精神、民本理念、和合思想、社会美德等,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步入新时代,中国正在全球化、智能化潮流中为民族复兴而持续奋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重视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先秦华夏共同体的传统奠基以及近代民族国家的价值重构,对于今天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治理与文化认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丰富发展实践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仁”、“义”、“易”为代表的价值观念、情感哲学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精神源头和逻辑起点。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内核。民族国家认同是全球认同的基础。弘扬民族国家文化,夯实民族国家认同基础,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扩张的有效手段。中国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因其积极的价值情感、非霸权性质以及开放性思想空间而内在地具有先进性,它所具备的兼容、博爱、奉献、变通的品质是构建和谐世界、推动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与历史命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科学论题。对中国梦的研究与讨论,不仅要探讨中国梦之于全体国人的意义,而且更要反思中国梦之于我们党意味着什么。从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奋斗历程视角来看,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身份使命的认同、对民族未来美好庄严的承诺。这一认同与承诺意向是由近现代史得出的客观而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民族团结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凝聚力源于文化传承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即中华民族整体的高层次的认同和单一民族的低层次的认同,由此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内聚力"和"互聚力"之分,其间存在于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系中,认识并处理好这个关系,是我们理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在今天,引导民族内聚力向互聚力转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工程就是涵养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在比较现代化研究中出现的否定中国海洋文化的论断,可以从历史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方面,从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中获得海洋物质给养、与海洋民族的互动方面,从中华民族对依托海洋生活模式的尊重、认同与融通方面,从中华文化对海洋文化的好奇、探索、兼收并蓄方面,从海疆文化、海疆开拓与保卫等方面予以反驳,从而证明中华文化具有海洋文化因素,中华民族与海洋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