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就业是民生工程,也是系统工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不仅要重视目标的合理设定,更要采取有效行动,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力,推动高质量实现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的目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关系亿万劳动者的福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过去3年,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均超过1200万人,其中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比2022年多增3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2%,为增进民生福祉、稳定社会预期、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数字     
《北京观察》2015,(3):5
<正>7%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这一目标旨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70%2014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这充分说明本届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1000万2015年政府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这一不低于去年的新增就业目标数字凸显了政府的促进就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5,(4)
<正>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民生投入不断加强,民生改善力度显著加大,呈现出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效互动、良性循环的格局。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江苏大地上正展现出一幅幅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教育惠民:筑牢民生幸福之基江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国最早提出并积极  相似文献   

4.
刘刚 《今日浙江》2012,(11):20-21
“十一五”以来,浙江每年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支出都在七成以上,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得以实施。逐年加大的民生投资,不仅惠及群众,也在最终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雪 《中国民政》2022,(21):14-15
<正>“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重要部署。民政工作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各地民政部门持续兴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重要的政策目标。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意义重大,应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就业稳定优先、推动教育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六个方面入手努力实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相似文献   

7.
严翅君 《群众》2014,(3):14-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鲜明地表明,公平正义、民生幸福是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刻理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必要性,充分认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核心内容和保障措施,才能真正把握好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字里行间处处彰显着党和政府不畏艰难的勇气、尽心竭力的情怀和不负重托的决心。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工作体现着政府履行民生兜底保障的职  相似文献   

9.
正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二字,重如千斤,"民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九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了全面部署,对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和特困群体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始终坚持民生共建共享原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0.
<正>甬政办发[2015]9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度项目安排(第二批)》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实现"两个基本"和建设"四好示范区"的奋斗目标,2015年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第二批)共安排涉及"五水共治"、现代产业培育、城市功能提升、民生福祉改善、发展基础强  相似文献   

11.
<正>首先,《意见》抓住了养老服务业的核心问题。养老服务业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民生福祉,二是朝阳产业。从民生福祉的角度,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满足亿万群众的基本养老需求,这是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从朝阳产业的角度,要拉动内需,配合国家整体经济转型,向大健康产业尤其是服务业转换,"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将养老服务业不在GDP之列向未来在GDP  相似文献   

12.
预算,是指"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预算报告包含一级行政地方全部的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反映该行政地方的民生质量。了解、读懂预算报告,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对政府预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的第一步。每年筹钱花钱,四个计划一盘。预算安排直接体现着国家的政策意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预算法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  相似文献   

13.
<正>牵挂,一种思念,一种爱的表现形式,一种割不断的情感。胸怀牵挂之心,就会产生大爱无疆的情怀,精心去帮助被牵挂的人实现美好的愿望。对困难群众始终怀着牵挂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困难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民政担负着城乡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等弱势群体最底线的民生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兜底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把促进改革创新作为履职重点,把促进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促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宗旨,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目标追求,努力做到政治协商有序、民主监督有力、参政议政有效,为淮安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一、以服务改革转型为主线,努力在提升综合实力上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义工队伍里多些公务员身影,关乎社会风气、关乎干部队伍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可是,当临聘人员代替公务员做着义工,我们的这些美好憧憬,也只能无奈地"被义工"一回了。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即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和管理。文化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作为一种基本民生,文化密切联系着人民群众的福祉。因此,关心民生,不仅要让民众过上小康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为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  相似文献   

17.
渠慎坤 《群众》2023,(23):25-26
<正>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扛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责任,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陈渔 《群众》2014,(3):24-2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本文从现有成绩、未来思路、政策举措三个方面加以整理,供读者参阅。就业创业【现有成绩】城镇新增就业136.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1.6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4%。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第八个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这一科学概括,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我们党对增进人民福祉这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深刻体察。  相似文献   

20.
正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为科学有序地推进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青浦区白鹤镇人大自2017年11月起,探索实践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整个工作流程分三个阶段、六个环节。通过项目征集、项目初定、项目审议、项目票决、项目监督、项目评估,形成一条完整的闭环工作链条,环环相扣、有机衔接,强化质量控制,确保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