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统战工作艺术是统战工作方法的巧妙运用和统战工作经验的理性升华。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统战理论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统战工作艺术的运用和研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巧妙运用统战工作艺术 ,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法宝作用。他们的统战艺术是统战艺术宝库的奇葩 ,鲜艳夺目。广大统战理论工作者 ,在统一战线实践中 ,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使统战工作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概括起来有八大艺术 :即善断的艺术 ;主动的艺术 ;应变的艺术 ;兼顾的艺术 ;创新的艺术 ;协调的艺术 ;求同的艺术 ;交友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林伯渠作为中共统战理论与统战工作的创始人之一,善用立场坚定、原则鲜明,全面兼顾、又广又深,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的统战工作方法,秉持团结民主、开诚布公,谦虚敬慎、润物无声,严于律己、甘为人梯的统战工作作风,形成了其独特的统战艺术,为党的统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新时代的统战工作留下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统战工作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与实现社会团结的重要价值准则。通过友善的方法,可以更多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用友善的态度,可以消融误解,形成共识。统战文化与友善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统战政策体现了友善的精神。新时代需要以友善的方法推动统战工作实践,谱写大团结大联合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4.
文化统战工作是用文化的力量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服务。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影响至深至远,文章拟从分析中国宗教的结构特色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出发,探析宗教与文化统战中文化认同的关系,与文化统战根本任务的关系、以及文化统战的提出对宗教统战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共产党特殊的群众工作,暖人心、顺人心、稳人心、得人心、聚人心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网络时代的大语境下,网络媒介的特殊属性和统战事业发展的最新需要,对统战工作"人本"理念提出挑战。在全面推进网络统战的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效用,又不能丢失对统一战线的本质认定。网络统战最终要回归到"人"本位上来,这才是网络统战发展的正确路向。  相似文献   

6.
在统战工作实践中,会经常遇到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信息沟通问题。掌握正确有效的人际心理信息沟通方法,对于做好统战工作,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统战的优势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基层统战工作中,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在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正确处理好与领导的人际关系,可以创造有利于统战工作的良好环境;正确处理好与统战对象的人际关系,可以凝聚人心集中力量做好统战工作;正确处理好与兄弟部门的人际关系,可以形成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8.
统战艺术是统战工作者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统一战线战略和策略的技巧技能、方式方法。它具有政治原则性、大局前提性、策略灵活性、语言丰富性、方式多样性等基本特征;主要由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广博的知识水平、丰富的经验技巧、风趣的语言技巧、敏捷的思维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等六个要素构成。在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在观念创新、语言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创新统战艺术,才能更好地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文化统战是一个重要方面,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而统战文化本身即源于统战工作的实践,体现着统一战线工作的精神和成果,并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的深入和完善。两者虽有区别又密不可分。如果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文化统战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而统战文化的形成亦是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历程。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间的互动更加明显,彼此相互作用,推动着统一战线的不断壮大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文化统战是一个重要方面,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而统战文化本身即源于统战工作的实践,体现着统一战线工作的精神和成果,并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的深入和完善。两者虽有区别又密不可分。如果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文化统战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而统战文化的形成亦是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历程。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间的互动更加明显,彼此相互作用,推动着统一战线的不断巩固壮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宣传统战工作为核心的"网络统战1.0"模式呈现出一系列问题,无法很好适应新时代互联网的深刻变化和统战工作的深层次需求。新时期统战工作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创新工作方法,把握和运用新时期网络统战工作的特点,坚持新时期网络统战工作的准则,构建"网络统战2.0"模式。面对网络统战工作话语权被不断稀释、对网络特性了解不足、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线上线下衔接不紧、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五大主要问题,统一战线应当科学地运用统战工作原理、方法和艺术,以构建网络统战工作公信力和话语权为核心,以利用网络特性开展网络统战工作为重点,以打造复合型网络统战人才队伍为基础,以推动统战工作线上线下结合为关键,以建立健全网络统战工作体制机制为保障,从五个维度着手构建"网络统战2.0"模式。  相似文献   

12.
挖掘文化资源 积极推进文化统战——以广西钦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钦州市文化统战工作牢牢把握北部湾海洋文化建设的主题,积极开展海洋文化统战,感召人心、凝聚力量;始终坚持“五大关系”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点,积极开展和谐文化统战,联络人心、争取力量;注重重塑英雄文化、坭兴陶文化、特产文化、山水文化、“大一统”文化影响的亮点,积极开展本土文化统战,彰显特色、推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统战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邓小平在百色起义时期的统战工作与统战理论,则构成与铺垫了邓小平统战思想的主体架构与深厚底蕴。邓小平百色起义时期统战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组建和完善党组织;通过党组织来开展兵运工作;构筑各级工农组织,以夯实统战工作的群众基础。百色起义的成功充分彰显了邓小平超群的统战思维、统战作风与统战艺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前要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必须发挥统战文化的作用,增强统战文化自信。我国统战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长期统战实践,主要包含政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和顺文化、阶层发展文化、海内外同根文化。新形势下增强统战文化自信对于维护文化安全,汇聚人心力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校统战文化,是统一战线理论与高校统战实践的结晶,贯穿于高校的统战工作,蕴含着高校统一战线内部多种力量之间形成的共同政治理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具有突出的政治意识性,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气质的文化形态。它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需要,是高校统战工作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服务发展、增进和谐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16.
论统战艺术     
统战艺术是统战工作者在统战实践中所运用的富有创造性并能产生良好效果的技能技巧、方式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统战工作中的科学运用,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最佳结合。其技能技巧包括机智性、情感性、启发性、迂回性和激励性。真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经验以及完美的载体是统战艺术形成的绪多要素。统战艺术在新时期将会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统战工作社会化就是用社会化的资源从事统战工作、用统战的成果推动社会发展,是统战工作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工作体系上,统战工作要实现组织体系的全覆盖,就必须立足区城、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来组建队伍。将松散的社会存在组织化、体系化。要巩固壮大现有的统战1tl体,努力实现在基层的全覆盖,同时。依托现有社团组织,赋予其统战性质和职能。在工作方法上,要从管理走向服务,少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多用服务需要的方式,在服务中达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目的;要从职权性影响力走向非职权性影响力:要从情感沟通走向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8.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就是做人心工作,解决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问题。因此,用"心"做好统战工作就是广大党员和统战干部最大的政治,也是对全党特别是广大统战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层统战工作在争取人心、凝聚力量、联系群众、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广东省基层统战工作的调研,客观分析广东省基层统战工作的新格局、新发展及新困境,提出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要有大统战格局视野,在构建新模式、凝聚新合力、谋划新布局、培训新力量等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20.
统战理念和法治理念是指导统战工作创新发展和统一战线巩固壮大的两种思维.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条例》精神,需要科学把握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结合度.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的结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明的发展脉络.科学把握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结合度,要坚持基本原则和正确方法,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和统战政策法规体系,推进统战工作的法治化,加强统战理念与法治理念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