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劳动观视域下,"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准则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启示我们"敬业"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对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论述,启示我们幸福根源于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劳动而非单纯的物质享受。马克思对劳动主体的人的强调,启示我们"敬业"并非只是一种职业价值观,而是与其他核心价值观相互包含的、彰显人格魅力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劳动,从"劳动价值论"中引申出一种彻底的革命的意识,中国共产党人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引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社会主义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发展,首先要把劳动价值论放在新的制度环境中加以认识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在全体人民共同劳动的基础之上开始了自身的进程,它发展进步的前提仍然是人的劳动,其"特色"来源于"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由此产生了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和社会结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核心部分,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解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当代人核心价值念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蔡青竹 《理论研究》2015,(1):39-43,71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因立足于现实中的人而具有了现实性和具体性,是当代中国人的发展事业的科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就是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过程,"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高度。当前,应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人民主体思想,将"以人为本"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敬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观分别从努力化解"资源的稀缺性与欲望的无限化之矛盾"、"需求的非均衡性与分配的正义性之矛盾"以及"精神的神圣性与物质的世俗化之矛盾"这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劳动观。马克思劳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观的理论基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观则是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任琳 《理论建设》2013,(2):51-55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对劳动范畴做出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论分析。他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的社会联系等角度对劳动展开探讨,从而赋予劳动概念更为丰富的内涵。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对于当前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性质,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定性。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坚持核心价值观反映实践活动的基本性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联系与区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立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视域,我们可以指认,生活和观念的疏离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现实的个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主题。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良性对接,并生发出潜在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力量,需要本源性的实践生发与证实、现实性的制度指引与规约、终极性的文化觉醒与自觉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只有被认同才能真正发挥凝魂聚气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是产生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又是指导实践的内在动力源。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历史与逻辑的基点。人的真实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逻辑基点。人的社会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点。从人的需要视角出发,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创新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当代创新;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当代创新;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当代创新;开放发展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创新;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创新。贯彻执行五大发展理念需要遵循马克思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即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坚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认识方法、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并不单纯是哪一个命题所能概括的,而是一个以实践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为现实内容的整体学说。马克思以需要为逻辑起点,论述了人在需要的生理驱动下进行劳动,进而论证了人的劳动本质及其"自由自觉"属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和人本质的丧失,提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恢复劳动的自由自觉属性。在这里,马克思实现了人的本质由劳动到实践的升华。马克思正是在这一系列论述过程中逐步建构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的本质学说,展现了由需要到人的劳动、再由人的劳动上升到实践范畴、最终落脚到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上的逻辑建构过程,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以实践为核心的能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杨永飞 《世纪桥》2009,(7):60-61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关系出发,指出大力发展生产力,让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剖析了公平正义观的历史性,达到了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研究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良性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这是一个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同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由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关键是要认清实践是自由的基础;理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理解自由实现的过程性和目标性。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规律,对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追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自觉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积极探索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经了一个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在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自由发展、社会公正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基本价值共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和最初样景。  相似文献   

15.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导引,但首先更应当是党和政府的价值导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旨在肯定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成果,不能认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确定.立足社会主义社会自身逻辑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似应以多重为宜,字数上也应以四字为佳.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社会治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治理走向善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治理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机制创新的动力,构成了其融入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融入维度实现社会治理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坚持发挥道德支撑作用,体现制度设计的价值引领,才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兴林 《新视野》2012,(4):16-20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基本站位。具体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须建立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二是多重视角地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意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统摄,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须以有效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价值导引,更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公共权力的强大价值导引。深刻认识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精彩篇章,在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展示了深刻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人民性的鲜明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本质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价值准则方面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规范,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自由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价值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人民性的基本精神,是对社会主义基本性质、基本精神和发展方向的重要表达。马克思自由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认真思考和领会马克思主义自由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民族凝聚力,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是提高高校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需要,而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准确把握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角色定位,既严于律己,立德修身,又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全过程,加以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