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骆越之“骆”义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是我国先秦和秦汉时期活动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因其部落众多,故史有“百越”之谓。 骆越是越族一支,分布在“今广西西部和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其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和桓宽《盐铁论·地广篇》,但都只称“骆”而不及“越”。到班固《汉书·贾捐之传》始称“骆越”。这说明“骆”是骆越的前称之名。  相似文献   

2.
云南历史上有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是元江东北部(内地民族区)的藏缅语族文化,以滇、西爨、南诏、大理文化为代表;一是元江西南部(边疆地区)越(傣族)、濮(孟高棉语诸民族)文化,而以傣文化为代表。傣族有今德宏的傣那和今西双版纳的傣泐两大支系,还有许多较小的支系。傣那地区于南诏西开寻传时,“革之以衣冠,化之以义礼”,特别是元、明多次征讨麓川,汉文化浸润日深,而“傣泐”地区僻在南疆,长期和内地处于隔绝状态,因而是保留我国古越人文化最多和受汉文化影响最少的地区。研究西双版纳傣泐的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追溯我国古代南方越文化的源流,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南方越文化与东南亚掸泰文化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侗族族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岭南古越人一支的后裔,这是史学界公认的。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于这个民族的记载亦仅仅是一鳞半爪,因而在侗族族源的探讨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侗族是黔桂湘边界的土著民族;有的认为侗族祖先来自外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侗族聚居地区的古今地理位置和地下发掘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结合史料文献进行探讨,认为侗族今天居住的这片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五溪蛮地区而不属于古越人地域;古越人的地域应在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并由此阐述自己关于“侗族先民迁徙”的粗略看法,其中失误之处,望予不吝批评:  相似文献   

4.
福州地处闽江入海口的丘陵山地,远古时海岸线还在昙石山一带,是被闽江水和海潮所淹没而露出许多地名至今仍被称为洲屿等高地的水乡泽国。《闽都记》载:“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福州先民闽族、闽越族与浙广等南方土著统称为“古越人”或“百越人”。《越绝书》称越人  相似文献   

5.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6.
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刊登《侗族是百越一支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简称《土著》)一文。认为侗族是由其现居区域古越人的一支——“骆越”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同时也吸收有其他民族成份。 侗族究竟是从业已分成支系的哪一支越人发展起来的?是当地越人发展成为某一支越人以后,继而演成为今之侗族,即所谓的“土著民族”呢?还是由其他地区的某一支越人演成为侗族而后因种种原故迁入当今侗乡,即所谓的“外来民族”?这是当前侗学研究者对族源  相似文献   

7.
勤劳勇敢的水族,是唐代从百越族群中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民族。唐宋时期的中央王朝,便在水族聚居的今广西环江一带设置以水族族称命名的羁縻州县:抚水县、抚水州。水族因之被称为“抚水蛮”。《宋史·蛮夷传》载,抚水蛮“夹龙江以居”。龙江是都柳江支流,发源于今之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经周覃,转荔波,流入广西河池、环江、宜山、柳城等地。可见,水族至少在唐宋时期,即以环江为中心,散居于龙江流域的黔桂两省区毗邻地。经官兵多次“进剿”,大中祥符9年(公元1016年),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  相似文献   

8.
<正> 吴越地区,包括现在的苏南、上海和浙江全境,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联系。考古发掘的材料已经确证:大约十万年前,已有人类在今浙江建德一带居住(被称为“建德人”);至少一万年前,吴地的先民已在长江下游三角洲  相似文献   

9.
郭志超 《台声》2000,(8):42-42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的先民是我国东南先民的一支 ,其历史源头甚至可以远溯至23万年前的左镇人和长滨文化。三国时孙吴开始经略台湾 ,那时台湾在史书上称为“夷州”。隋、唐、宋时称为“流求” ,元代别写为“琉求” ,明代改称为“东番”。“台湾”这一新的岛名直到明末才出现 ,它源于高山族西拉雅人的一个社名 ,后来指安平一带的港口 ,进而演变为全岛之称。古代台湾西部和北部平原居住着高山族平埔人 ,平埔人有10个支族 ,居住在今台南一带的一支平埔人叫西拉雅人。当时在今台南市与安平镇之间有个大海湾 ,海湾外侧有一道由…  相似文献   

10.
陆峰  谭凯兴 《当代广西》2009,(12):F0002-F0002
融安县地处广西北部,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全县面积2905平方公里,辖6乡6镇,14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2万人。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历来是湘、黔、桂毗邻地区中心交汇点和商贸中心。县城长安镇历史上是广西“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小柳州”之美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搞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是巩固祖国统一的根本保证。早在两千多年前,秦末南粤赵陀政权在岭南地区推行的“和辑百粤”政策,解决了当时复杂的民族问题。它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推崇和借鉴。(一) 史称的“岭南”地区,古称“扬越”,包括今广东、广西以至贵州南部的广阔区域。这里很早就分布着许多民族,有的统称  相似文献   

12.
关于“越”的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就有了.而“百越”一词,则始见于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恃君览》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继之,见于秦汉.《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今之苍梧、郁林、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越)地也”,“统而言之谓之百越”.那么,“百越”究竟有多少呢?先后著录的有:于越、句吴、扬越、瓯越.夔越、东越、闽越、南越、骆越、西呕(瓯)、夷越、山越、干越、越裳、滇越、腾越、越嶲、掸国人、夜郎、僚、俚及濮的一部分.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百越”分布于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湄南河、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及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和沿海岛屿.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南方及西南各省,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南、贵州、云南、  相似文献   

13.
试探侗族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在何时何地,由哪一支越人逐步发展形成为现代民族。众说纷纭。据目前所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认为侗族是当今侗地的古“骆越”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自唐宋形成以后,始终聚居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带”。同时又认为“梧州与古州自唐宋以来都是侗族分布的地区”,因梧州的侗族“人口集密”,遂于“明洪武年间”向“人口稀少”的“中心区”(今侗乡)迁移。这“是侗族分布地区内部的搬家,不存在外来问题”。  相似文献   

14.
龙游——古姑蔑的中心,浙西文明的发源地,《辞源》旧版本“姑蔑”条云:“姑蔑,春秋越地,故城在今浙江龙游县境。”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悬棺葬的分布及其族属 对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区的悬棺葬俗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已有不少文章对它加以研究和论述,大多认为悬棺葬最初为我国古代越族的一种葬俗,它应是百越文化的内容之一。 据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不仅福建、江西、广西左右江流域①有悬棺葬,而且在湖南省湘西地区永顺、保靖的  相似文献   

16.
彝族的族称     
秦汉时期 ,彝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叟”和“A”等。《华阳志·南中志》说 :“夷人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昆明当时主要分布在东起滇池一带 ,西至澜沧江流域的广泛地区。“昆明”是西南夷中势力强盛人数众多的族体 ,因而被称为“大种” ,乃是包括今彝语支诸民族的共同称谓。西汉后 ,“昆明”作为族称不再普遍使用 ,但直至唐宋时 ,“昆明”作为族称仍在贵州彝族中保留着。《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 :“昆明 ,在黔川西南三千里外 ,地产羊马 ,其人椎髻、跣足、披毡 ,其首领披虎皮。……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 ,…  相似文献   

17.
百越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新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是古代活动在我国东南与南方的一个族群。据记载,早在商代,进贡于商汤的东方民族中有名为“沤深”、“越沤”,南方民族中有名“瓯”者,这些称呼指的就是属越的一些部落。周代,越族建立了有名的吴国和越国。周元王时,吴并于越。周显王时,越为楚所灭。越国既亡,越人群龙无首,支系众多,遂被称为“百越”。百越分布广泛,唐颜师古认为长江下游往南至今越南  相似文献   

18.
1990年《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发表《浅谈仡伶与侗水语支诸民族的关系》(简称《浅谈》)说:“明代史籍记载,‘峒(洞、侗)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沅州、靖州和贵州黎平、镇远、思州、石阡、思南、铜仁等府及广西怀远县一带。同时,向北发展到今湖北来凤、咸丰,向南分散到今广西之靖西和苍梧等地”。又说:“伶人和伶人的起源地及伶人的迁徙活动,明代及以后的史籍记载较详细”。认为黎平、广右、龙胜、融具、怀远,是其民迁徙的起源地区。“大约在明代中期,有一批伶人和一部分侗人沿都江、浔江、融江、柳江而下迁徙,散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以山西、安徽、浙江等地域命名的商帮,地理和文化差异遣就了他们不同的经营方式。今天,这些地域的商人仍然举足轻重,其中温州商人被认为是现代浙江商人的代表。由于擅于聚集财富,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有评价说,温州人什么都可以做,唯一不愿意做的就是“穷人”。  相似文献   

20.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这已为国内许多学者所公认。但属于古越人的那一支,却意见分歧。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认为是骆越,也有的认为是湘西欧越。至魏晋南北朝,史书连篇累牍地记载“僚人”的活动以后,有的则认为侗族属于“僚”。这一论断,首推明末南海人邝露的《赤雅》,其文曰:“侗亦僚类”,“僚之有侗,犹僮之有大俍也。”其后,有关地方志和丛书,如《龙胜厅志》、《小方壶斋奥地丛抄》、《粤西丛载》等,乃辗转抄摘,讹传后世。近人的《僚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1981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一期《侗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