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早年追求民主,反对专制,志在建立民国,实现共和。而二次革命失败和俄国革命成功,促使其晚年法治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政体上,从反对专制到自立独裁;在政党制度上,从拥护多党政治到提出“以党治国”,建立一党政治,是中国党治政权的肇端;在治国理念上,从支持法治转变为赞成人治。孙中山晚年法治思想的转变,是其政治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宪政运动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
王杨 《中外法学》1999,(2):110-114
<正> 一、南京国民政府社会本位立法思想 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原则是以孙中山的法律思想为理论基础的,第一任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曾指出“三民主义为建国工作的最高原则”和“立法方针”,在国民政府的立法过程中不同派别的政治家、不同立场的法学家往往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各自政治的需求,对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做出了不同的现实主义的解释。 孙中山的法律思想产生于中国近现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是其思想主流,具有鲜明的革命实践性的特色。此时,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本位立法原则和法律社会化倾向,对孙中山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很多方面与孙中山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主张不谋而合。因此,他积极地顺应了这一世界趋势,并借鉴和吸收其中的一些理论原则,形成了自己的以国家自由观和集体平等观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本位立法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实践方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以党治国思想的实施步骤,另一个层面是以党治国的保障措施.孙中山关于以党治国实现步骤的基本构想,集中体现在其“革命程序论”中.“革命程序论”中的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三个时期,即是实现孙中山以党治国理想的革命、建国和治国三个步骤.孙中山还从加强思想宣传、注重振兴党务、扩充革命军队等方面,具体而详细地论述了实现以党治国保障措施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典 《政府法制》2014,(36):27-27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后,指使亲信徐树铮等人在北京安福胡同组织安福俱乐部,由此形成了一个民国初年影响力颇大的政治团体——安福系.该系在政界颇为活跃,甚至一度包办了民国政府的选举,于1918年8月成立新国会,推徐世昌为大总统.因国会唯安福系马首是瞻,故而这届国会又称“安福国会”或“安福政府”.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特色的团体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在这种社会和政治变革过程中,各种社会团体大量涌现,并积极介入政治过程,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最终导致了中国团体的崛起。通过对中国团体政治的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团体政治不同于西方各国的利益集团政治或压力集团政治,而且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的团体政治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竞争与对抗,而主要表现为统一领导和管理下的合作与协商。中国团体政治的发展和变化必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的推动力和民主政治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1912年2月,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提出了一个发聋震聩的新论点:“以官赏功”是帝王流毒。可惜的是,这一十分深刻的思想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中国建国以来,人们也并未注意到“以官赏功”是种封建流毒,并未察觉到现行的干部制度中已掺杂了某些“以官赏功”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干部制度不少弊病的关系。因此,消除这一“帝王流毒”,更新观念,对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 “以官赏功”的思想和制度,产生于中国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在中国的奴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在法治逐渐成为无可置疑的社会主流话语的同时,从官方到民间,也慢慢地滋长出了一种可称之为“法治浮夸风”的政治社会气息,并已经非常显明地形成了可以称之为“法治大跃进”的思想与实践行动的社会现象。“法治时间表”的制作设置、政府主导“法治指数”的设计与应用、“口号”法治、“运动”式法治,就是法治大跃进典型的现实表现。本文揭示了中国法治大跃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革命的浪漫主义、民粹主义、偏狭的政治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法律工具主义、唯意志论、唯科学主义、革命论、国家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十个方面,对中国法治大跃进展开了思想批判;同时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进行法治政党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四个方面,对中国法治大跃进进行了实践批判;提出了必须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抱持理性务实的态度、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克制,坚持踏实而坚定地循序渐进地不断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9.
以李宗仁等为核心的新桂系在广西主政期间,为维护其在广西的政治统治,扩充地盘,增强实力,以图缓和境内阶级、民族矛盾,围绕着军事,有组织、有系统地带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广西一度成为受全国瞩目的“模范省”。在此过程中,新桂系取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精神而创立的“三自”政策起了非常重要的纲领性作用。而其中,源自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自治”法律思想对于研究旧中国近现代“地方自治”思想的演变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早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前的1894年,他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决心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次年,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对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孙中山的这些政治活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它的革命活动的开始,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向前发展的中心力量。但长期以来,一些研究义和团运  相似文献   

11.
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之初,国内政治发展的大势所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企图通过建立政党政治使中国走上近代西方式的议会民主之路.从1912年初到1914年1月袁世凯非法取缔国会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各种政党组织纵横捭阖,离合分化.但由于北洋军阀和旧式官僚等独立于政党政治实践之外的政治势力的干扰,以及从事政党政治实践的各党派缺乏必要的群众参与,加之成员自身政治素质低劣等内外因素,民国初年的政党实践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证明,在这个充满数千年传统包袱又遭到近百年列强侵凌割据命运的东方大国里,西方式的政党政治无法顺利展开并解决中国的问题.此后中国数十年革命实践证明,哪个政党能够更成功地扎根于社会,更细致地把握社会的脉搏,宣传和动员起作为本党目标的物质基础,哪个政党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与梁启超可以说是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两大政治势力即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两大领军人物,他们都提倡政党政治,本文将对二人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作以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13.
学界一直用“五权宪法”指称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宪法思想体系或者作为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核心。其实 ,“权能”学理才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核心 ,本文从孙中山宪法思想与三民主义的关系、“五权宪法”的内涵及其与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关系、“权能”的基本内涵及其与“五权宪法”的关系三个层面证明了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4.
王禹 《政治与法律》2023,(1):109-123
港澳回归前实行的公务员制度是英国和葡萄牙公务员制度的延伸,长期标榜实行“政治中立”原则。港澳回归后,实行西方“政治中立”的宪制基础已不存在。片面强调“政治中立”,既不能与“一国两制”的宪制秩序相适应,也不利于加强公务员政治能力建设和促进公务员队伍团结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和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地区公务员既不能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也不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表示“政治中立”。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必须代表特别行政区整体利益,不得具有政党或政治团体的身份,在特别行政区层面不存在执政党更替的问题。应当坚守“政治忠诚”而不宜再用“政治中立”提法,必要时可用“行政中立”替代,并进一步提升港澳地区公务员的政治忠诚意识和推进公务员的宣誓制度建设,立法须明确港澳地区公务员政治权利行使的界限,加强对公务员违反政治忠诚义务和就职誓言的惩戒。  相似文献   

15.
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2 0世纪中国历史上 ,苏联的革命法制理论和若干重要制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法制发展进程。孙中山曾主张“以俄为师”并进行过法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也是以苏联为标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创立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 ,更是将苏联法全方位地移植到了中国。苏联法制为中国革命政党所接受与其自身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需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民国初年中国政治的演变密切联系的。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确立了共和体制,是中国代议制政治的开端,为中国政党政治的推行创造了条件。在此前提下,李大钊就民国的政治建设走上政治现代化的轨道、发展和完善代议制政治、实现真正的政党政治、推进政治民主化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的思考,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早期民主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对新时期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呈现出若干相互关联的风格或特征,呈现出供给主义、威权主义、精英主义等三个基本特征。供给主义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满足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制度需求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它以“供给创造需求”和“立法为惟一法律”为前设。威权主义是指依靠强大而有权威的政党和政府来领导全体人民进行法制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精英主义是指由政治法律精英在政府之内代表政府或在政府之外协助政府领导和推进法制现代化事业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这些特征既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在目前阶段上取得相当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同时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已展现出来的种种困难和将来所面临的诸多风险的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二战以前,传统制宪思想和实践基本上都视政党为宪法之敌,对政党活动采取抑制态度。以英美法三国为例,英国宪法以限制大众参与并逐渐扩大选举权的方式来限制政党影响,美国宪法利用分权原则和联邦主义在限制政党活动空间上做出了大量制度安排,大革命后初期的法国宪法实践更是对政党极端憎恶。但这些抑制努力从未成功,政党活动依然在宪法的重重限制下发展开来,相反,政党活动有时还会对宪法实施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如美国宪法对在总统选举中加强政党作用的第十二修正案,政党活动对法国第三共和稳定的支持。这种将政党视作宪法之敌的思想与启蒙思想家对政党的轻视与偏见,以及一些启蒙思想家将多数人等同于全体的理论诡辩存在联系。德国基本法在继承传统制宪思想的基础上在政党制度上有所创新,将政党引入宪法并强化其宪法地位,但是在实践中也引起了政党垄断民主政治、政府与政党过度纠葛的问题。面对这些经验和教训,制宪者应当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承认政党的宪法地位,在此基础上考虑政党否需要入宪、入宪后应该采取何种支持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应保证大众民主政治发展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袖,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一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而奔走呼吁,艰苦斗争。晚年,他在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主等基本问题上都有新的认识,从此孙中山先生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进入了崭新阶段。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时值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本刊发表陈淑珍撰文《孙中山法治思想述论》,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20.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新总结 ,更是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新课题提出来的。“三个代表”为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指明了努力方向 ,同时 ,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推进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而且要引导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和社会一切进步力量朝着“三个代表”看齐和努力。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本文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 ,试就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关键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