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劳动关系的界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确认采用了"事实优先"原则,将用人单位"用工"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标准。由于我国转型期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我国劳动实践和司法实践中可以从主体的适格性、所提供劳动的服从性、从属性、过程性,以及劳动报酬的支付和风险承担等方面界定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互联网提供劳务是否应认定为劳动关系这一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存有分歧,其中驾驶人基于互联网出行平台提供劳务是否应认定为劳动关系更是作为此类争议的典型代表。传统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已无法适应平台经济发展产生的新型劳动关系,在我国现行的制度框架下,认定互联网出行平台与驾驶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认定僵化、无法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等问题。同时,在劳动关系不能被明确认定的情况下,"全职"司机的劳动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因此,相较于对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更应加快构建对网络出行平台中"全职"驾驶人劳动法律关系的认定标准,在解决了最急迫人群的需求后,再系统构建互联网出行平台中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为平台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个由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构成的体系。劳动关系符合法定模式建立标准劳动关系,表现为单一的合同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不符合法定模式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事实劳动关系、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双(多)重劳动关系等。从体系化视角研究劳动法律关系,不仅可以提示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劳动法律关系再定义,而且可以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以实现劳动法“广覆盖、低保障、严执法”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共享经济下,新的商业模式和灵活用工形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劳动关系开始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劳动立法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其中突出的就是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以及相应的劳动权益保障。我国现阶段互联网劳动关系认定问题陷入困境的关键性原因在于劳动法现行保护模式不足,即保护手段缺少分层分类且保护范围偏窄。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对当下热议的互联网劳动关系进行分析,并就完善新型劳动关系的界定以及权益保护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职场性骚扰是发生于职场关系且侵害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用人单位用工管理权的行为。我国《民法典》对有关单位防治性骚扰义务的法定化确认,可以理解成对用人单位科以民事责任的规范依据。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人格尊严,也包括劳动法意义上的平等就业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但劳动法规范中尚未配套相应制度,易造成劳动争议中的法律适用难题。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应在劳动法制度领域细化职场性骚扰规制的条款,将防治义务落实转化,建立社会组织参与职场性骚扰防治工作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等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同时,还要完善劳动权益救济保障机制与多元救济渠道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强化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超龄就业队伍逐渐庞大.由于现有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如何认定超龄就业中的法律关系,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是认定为劳务关系,二是认定为劳动关系.《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规定:"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该司法解释在适用上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认定是否已经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存在争议,二是对尚未享受养老保险人员的用工关系缺乏规定.因此,在超龄就业中认定劳动关系存在困难,这直接导致诸多超龄就业者的基本劳动权益无法得到劳动法的保护.认定超龄就业中存在劳动关系,既有法理基础,又是现实需求,因此我国应当肯定超龄就业中存在劳动关系,切实保障超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7.
新就业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兴起,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争议也成为当前社会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研究认为,当前新业态劳动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弱契约与高监管关系、劳动风险畸高与社会保障力度不足、司法实践中救济诉求高与工伤认定难。现实之困源于制度之不足,表现在: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认定模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未受社会保险制度保护、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管。为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要恰当定位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关系、试点推行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规范互联网平台用工治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入改革,劳动争议的数量逐年急剧增加。劳动争议的持续大幅度上升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合理地处理好劳动争议,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特别是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法作为社会法,兼具有公法和私法的特点。劳动争议本身具有的与民事争议不同的特殊性,其处理程序上也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争议,即诉讼前必须经过仲裁这一前置程序,而在诉讼上则兼具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劳动关系中雇主之界定——以英国劳动法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中的雇用主体界定是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劳动法使用了用人单位的概念,在理论界引起争议。本文以英国劳动法对于雇主界定为视角,深入分析了雇主理论和其所反映的劳动关系的本质,并就如何完善我国雇主理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实习大学生的法律身份和法律适用,由于立法未有明确规定,理论界出现了实习大学生是否属于劳动者以及大学生实习属于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的争论。笔者从劳动者主体界定标准和劳动法立法目的的视角考察,认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实习应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同时,借鉴德国和美国的相关制度,在具体适用上给予特殊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