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网游有魅力,孩子易沉迷。如果你爱一个人,让他玩游戏吧,它将让你在短暂的快感中迷失;如果你恨一个人,让他玩游戏吧,它将让你在娱乐至死中沦陷。游戏!让人又爱又恨的游戏,与国人缠斗了几十年的游戏!今天,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一场对网络游戏监管风暴已经掀起。  相似文献   

2.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调查显示,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体。他们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正处于关键阶段,因而客观看待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就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阐述了网络游戏与现实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网络游戏之于青年,一定程度上是作为逃避、放纵的精神场所,但同时也是青年融入成人社会的缓冲地带,是青年同辈群体互动的特殊渠道,是青年成长的学校。游戏并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更关乎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田丰  王璐 《青年探索》2022,(5):65-74
互联网的出现和电子科技的进步让游戏设备日益小型化、便携化和普及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更是“触手可及”。本文通过分析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的2021年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发展调查数据,全面透视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的具体情况,并探究影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特征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情况存在差异性:近七成未成年人玩过网络游戏,男生、留守儿童和中学生比例更高;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生活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影响,部分未成年人存在游戏沉迷倾向;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合理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应推进网络游戏分级立法;家庭应营造和谐环境,多正向陪伴与管教;学校应实施防沉迷教育与同伴教育并行。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游戏本身就具有着低门槛、环节设置多样、奖励诱惑、互动性强的特点,其所营造出的虚拟世界吸引着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大批游戏玩家;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处于"青春期",不稳定、叛逆、心理变化快,渴望获得群体认同,一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他们便寻求于虚拟世界,特别是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6.
当前,不少乡村孩子深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游戏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虽然孩子在打网络游戏时更易获得成就感,但游戏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游戏对于孩子的正面意义。为了把乡村孩子从网络游戏中"拔"出来,需要游戏公司加强技术控制、乡村学校加强娱乐教育、孩子家长合理引导、村集体积极发挥娱乐供给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猛,网络游戏"外挂"也伴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而形成了庞大的地下产业链。借鉴游戏产业发达国家的应对机制可知,我们应完善我国相关立法、司法和执法行为,促进网络游戏产业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增强全社会对游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以彻底杜绝"外挂"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网络游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质展开并探讨了网络游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游戏是克服目前网络游戏各种弊端和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并且也剖析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游戏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心理成因、心理危害,并探索了克服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探索网络游戏环境的特点,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优化社会网络游戏环境,加强对游戏成瘾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利于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将我国腾讯公司开发的QQ农牧场与芬兰移动游戏厂商Supercell开发的Hay Day两款网络游戏进行比较,发现中西方网络游戏在操作系统设置、游戏规则制定、游戏进程引导等各方面传达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信念、思想法则和心理意识。网络游戏是可以具有教育性的。我国缺少具有教育性网络游戏的原因在于:网游设计者的世界观不清晰与肯定,网络游戏公司的社会道德与历史责任感不突显与强烈,网络游戏设计市场的管理不规范与有序。  相似文献   

11.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属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是玩家通过个人劳动 (练级 )、真实财物付出 (购买点卡 )、市场交易 (买卖装备 )等手段创造和获得的 ,它有效用、能交换 ,具有财产的基本属性 ,是无形财产的一种 ,应予以法律保护。承认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 ,有利于维护网络游戏用户的合法权益 ,促进网络游戏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法典》第127条将“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项民事权利进行保护,但该规定仅为引致性条款,并未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权利归属、救济方式等进行规定,无法为案件纠纷的解决提供裁判指引,因而要通过加深理论研究以助益于纠纷解决。基于《网络游戏服务协议》的约定,游戏运营商负有为游戏用户提供游戏服务的义务,而游戏虚拟物、游戏账号等网络虚拟财产,即为游戏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内容,因此网络游戏中的网络虚拟财产仅为游戏用户享有的债权凭证,对网络虚拟财产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应依《网络游戏服务协议》中的约定进行处理,协议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归属、限制转让等约定具有效力,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受合同约束,若游戏用户违反协议约定,将限制或禁止转让的债权进行转让的,其转让行为仍具有效力,但游戏运营商可对债权受让人享有抗辩权。  相似文献   

13.
梁红艳  刘志红 《求索》2013,(7):262-264
魔幻网络游戏的叙事艺术不同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一种是建构在3D虚拟仿真叙事场景中的新兴数字文化产品,它为生活在当代碎片化的文化社会的人们构建了一个可以栖息的心灵港湾,它隐藏在多维立体视听叙事交流形式中的多元合一的叙事文化内涵,繁杂而有机的叙事艺术结构,一脉相承的叙事文化传承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使魔幻网络游戏逐渐从简单的指间游戏演绎成为了一种深刻的心灵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万丽  ;王国平 《求索》2014,(5):183-18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网络生存样式的形成。网络游戏在颠覆传统游戏模式的基础上,以其崭新的技术特质影响着人类对文化的体验和传播。从网络与游戏的共性出发,探究网络游戏的形成,论述网络游戏中各类文化的表现形态和冲击能力,分析在网络游戏狂欢中文化传播情景的建构以及个体在情境中所建立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出网络游戏的出现不仅是科技进步的表现,更是人类对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被一些学者冠以“电子海洛因”的称号,由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加,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通过对网络游戏特点及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不良网络游戏使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对此应有新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网络游戏以其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特别是青少年。本文通过对网络游戏与传统游戏的比较发现了网络游为青少年所钟爱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根植于它的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刚好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游戏产业的运行中涉及到诸多的法律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虚拟物品和游戏装备的法律性质、网络游戏运营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玩家权益的保护三个法律问题。面对现实中大量发生的有关网络游戏纠纷,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地制定法规以维护行业的秩序,促进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是当前社会舆论的一个焦点。舆论声讨的对象,往往是网吧和形形色色的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一度被冠以“精神鸦片”、“文化海洛因”的恶名。怎样对待这个问题,怎样找到症结?通过理论文献的考察,并结合个案访谈记录的分析(个案访谈共6个,对象均为男性。其中初中学生3个,代号A1-A3;大学生3个,代号B1—B3。对象选取标准:3个月内每周网络游戏时间不少于20小时。此标准比较宽泛,但是基本可以说明问题),本文认为,应该进行系统考察,从青少年所处环境、网络游戏自身结构以及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发展状态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只有…  相似文献   

19.
韩国网络游戏与中国青少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网络游戏指引着中国青少年们进入网络的逍遥时空,在城市新生代人群中聚拢了大量的人气与拥众。从其踏入中国国门的那一天起,它所卷起的游戏风暴就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20.
孙召路 《青年探索》2005,(3):47-49,54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有着怎样的吸引力?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它的背后又能告诉我们什么?等等。带着种种疑问,利用寒假,花了数十个昼夜,笔者来到了全市大大小小的几十家网吧,并以垫付上网费用、赠送小礼品和请客宵夜等交换条件,与一些青少年网络游戏痴迷者掏心、交流,结交了数十位网友,请他们填写调查问卷,并在对其中具有典型性的113名青少年网络游戏痴迷者的实际情况分析后,发现他们的心灵世界和行为表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孤独、冷漠、固执、非人性化和暴力倾向增加的现象,常人难以理解和把握,犹如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独行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