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谈被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地位和权利是比较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是很复杂的。如果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中能够加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那对于我们办案质量的提高是会大有帮助的。现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谈谈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权利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在某些方面虽也有其相同之处,但总的来讲,是大不相同的。首先,和证人比较: 在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这点上,被害人的陈述和证人的证言是相同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它应该包括在证人证言的范畴内。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也确是被作为证人来看待的。可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却没有这样去规定,而是把它单独规定为六种证据之一。这是因为被害人不仅能陈述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而且他和木案有切身的利害关系,要求惩罚罪犯,赔偿损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方面他是和证人大不相同的。他的诉讼地位,一方面是证人的地位,同时在自诉案件和附带民事诉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岳 《法学研究》1986,(4):64-67
被害人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犯罪学研究的是犯罪问题,犯罪事件一般包含有犯罪人和被害人。过去,犯罪学只注意对犯罪人进行研究,而对犯罪侵害的对象受害人则完全忽视,使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谢海红  邹瑾 《江淮法治》2011,(24):30-30
被害人杨某欺人太甚。在与犯罪嫌疑人温某之妻秦某开宾馆后还胆大妄为地打电话刺激秦某的丈夫温某,却不知杨某的极端行为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落得身体被捅成轻伤的恶果。日前,马鞍山市花山区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温某构成故意伤害罪,但被害人杨某有明显的过错,故决定对温某不批准逮捕。  相似文献   

4.
古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的《学说汇纂》第47卷中写到:"以被害人意志所产生的,不是不法。"这就是被害人承诺理论的启始,这句法谚再后来被总结为"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的经典刑法名言。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被害人承诺的现象。受害人的承诺对于行为人责任承担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减少行为人行为可责性,甚至可以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在各国刑法理论当中,一般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被当作违法阻却事由,由于少数国家在立法上明确规定了被害人的承诺,所以把它当作法定的正当化事由。对大多数国家的立法来说,并没有确定的被害人承诺相关的法律规定,而是在理论上作为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我国的现行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对于经受害人承诺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阻却事由,但在司法实践中已有所运用,因此,对被害人承诺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健全。  相似文献   

5.
论被害人诉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流 《中外法学》2006,(3):277-293
<正>一、引言曾在贵州备受关注的"高三女生被抢劫、强奸、杀害案",随着终审判决"从轻发落"而引起轩然大波。该案中,被告人对"两次抢劫同一人,两次强奸同一人,两种方式去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一审被判处死刑,而二审法院却以被告人"坦白其罪行,认罪态度好"为由改判死缓。结果,群情激愤,舆论哗然,"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一语成谶。  相似文献   

6.
被害人概念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在理论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起来也就是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狭义上的被害人亦称为刑事被害人。《大百科全书·法学》载:“被害人是指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简明法律辞典》则将被害人阐述为:“人身权利、民主  相似文献   

7.
本人就被害人承诺的泛指概念和一般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就其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被害人承诺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被害人承诺的关键应该是结合中西方犯罪论体系发现其基本意义并进行适当的归属。应该从实质的违法性理论出发,以利益衡量说为主导,综合考虑社会相当性原则,从而对被害人承诺的本质进行界定。被害人承诺作为正当化事由之一,它与犯罪构成的逻辑层次问题关系到我国整个犯罪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是否必须重新解构,需要考察中外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与整合性,不应当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9.
论犯罪被害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犯罪学只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作为其产物和对立面的被害和被害人。这样研究犯罪现象、犯罪成因及其预防,其结论只能是片面的。此为犯罪学的一元研究时代;二次大战后,从传统犯罪学母体中分离出一门新学科——被害人学,从而使犯罪学研究建立在加害—被害、犯罪人—被害人二元互动的双轨之上,为分析犯罪现象、查找犯罪原因以及设定犯罪预防,奠定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基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就当今世界而言,被害人学尚属于一门新兴的应用学利。近年来,随着犯罪学研究的深化,有的学者开始对被害人学的一些问题,诸如被害人在诉讼中地位权利、被害人概念、被害人赔偿等,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为了繁荣法学研究,本文就被害人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发表一些浅见,就教于法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11.
李贵阳 《当代法学》2011,(2):98-104
被害人表达权,是被害人诸权利中首要的、基本的权利.被害人的复仇意愿和求偿意愿皆要借助表达权以实现.在历史上,被害人的复仇表达权和求偿表达权产生有先后,在现代司法过程中,被害人的复仇表达权和求偿表达权都应该获得尊重和满足.  相似文献   

12.
崔静 《天津检察》2008,(1):38-39
近年来,量刑建议在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司法实践中,量刑建议均是由检察机关提出的,而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被害人则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事实上,被害人作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对犯罪所造成的损害有最深刻的感受,与案件处理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不仅具有获得经济赔偿或补偿的欲望,而且更有着对犯罪人受到法律惩罚的要求。因此,被害人进入刑事诉讼,享有对刑事诉讼的参与权,并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提出量刑建议,应该说具有天然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被害人承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守芬  陈新旺 《法学论坛》2003,18(5):13-19,32
从法谚“得到承诺的行为不违法”演化出了被害人承诺问题。从我国刑事法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 ,对被害人承诺的研究是不充分的 ,盖因在《刑法》中并未明文规定被害人之承诺。但是研究被害人承诺 ,知晓被害人承诺的刑事法依据、被害人承诺的构成 ,对于正确理解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以及讨论现实中的治疗行为、安乐死等问题会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被害人承诺理论是来自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对意欲者不产生侵害"之理论,即行为人意欲侵害某种法益时,如果这种侵害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是被害人所追求的,那么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是对被害人的侵害。现在的被害人承诺,是指被害人同意他人对自己可以支配之权益进行处置或侵害。[1]许多国家已将被害人承诺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在刑法中加以规定,然而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只是对其进行学术性研究。文章将通过外国刑法对于被害人承诺的相关规定来简要分析一下被害人承诺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简论刑事被害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被害人,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诉讼参与人。正确地确定和认识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确保其诉讼权利的行使,对于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本文拟就刑事被害人谈以下几个问题。一、研究刑事被害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不可忽视被害人心理张永明被害人心理的形成是由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而引起的,与犯罪行为密不可分,因此,在惩罚犯罪时不能忽视被害人心理的作用。当某些犯罪行为发生时,被害人通过感知器官,在心理上得到反映。首先对犯罪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危害后果等产...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概念在被害人学中和刑事诉讼法学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并体现为不同的范畴,本文先通过分别界定被害人在被害人学中和刑事诉讼法学中的含义特点,再立足于学科主旨来论述两者的区别,指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控制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量刑程序在法庭审理中得不到充分保障和体现一直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缺陷,而相关被害人的量刑建议权更是完全被忽视,严重损害了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和诉讼权利。本文通过赋予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合理性、外国相关立法的规定,希望为我国设立被害人量刑建议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赔偿制度,是恢复性司法和被害人学的直接产物,是依法治国和刑罚轻缓化思想结合的产物。虽然我国在立法上存在该制度的零星规定,司法中也略有体现,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可操作的制度体系。本文将结合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及我国的现实,对刑事被害人赔偿制度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20.
车浩 《法学研究》2012,(2):101-121
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是违反占有人意愿而转移财物的占有;相反,得到占有人同意而取走财物,就可以排除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将被害人同意的一般原理与盗窃罪构成要件的具体特征相结合,能够强化刑法总论与各论之间的整合与协调,促进刑法教义学的纵深发展。运用"预设的同意"理论,可以有效回应ATM机等自助型机器类案件中的疑难问题:使用"伪币"从机器处取得财物的,构成盗窃罪;使用真币从机器处取得财物后又抽出真币的,构成针对真币的盗窃罪;非法使用他人的信用卡在ATM机上取款的,不构成盗窃罪;使用信用卡利用ATM机故障恶意取款的,构成盗窃罪。在盗窃陷阱的场合,应根据是否存在同意而区分既遂和未遂。按照"客观权限+审核义务"的标准来区分盗窃罪间接正犯与三角诈骗,体现了对被害人意愿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