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煦 《小康》2023,(3):61-64
<正>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以来,吉林、山东、浙江等地纷纷开始试水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不过,此举在畅通“新农人”职业发展道路、吸引人才扎根乡村的同时,也面临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专家”有了新头衔。日前,河北石家庄的两位农民“火”了一把,他们通过了职称评审,成为石家庄市首批取得初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2.
一、关注和重视进城务工农民的非正规就业的“维权”问题 (一)继续发扬成绩,不断巩固完善制度 1、继续加强市区两级劳动力市场建设。在我市市级劳动力市场平台已建立的基础上,加紧进行各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并通过全面开放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审核、打击“黑职介”、筹建“厦门市人力资源网”,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系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路径选择——基于政府角色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悦蘅 《人权》2008,(4):35-38
关系一、农民工问题与政府角色的关系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其中“农民”表明他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这种身份与职业的独特结合。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一周年来,虽然农民在理论上被一致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农民“集体失语”现象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培育一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本文从“明天谁来当农民?”的问题切入,研究了当代农村青年的职业分布、从业意向以及青年农民队伍迅速萎缩的原因,探索了指导帮助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培育新农民的思路与方法,认为培育新农民是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发力点。  相似文献   

6.
刘雨桐 《就业与保障》2022,(11):136-138
创新创业既是国家发展的引擎动力,又是符合时代背景要求的教育理念。文章在论述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之间联结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为“职业本科”学生“量体裁衣”,制定符合其就创业需求的成长方案。从“双创”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还存在定位不够精准,“职业属性”模糊;评价模式落后,“双创人才”难遇伯乐;实践比例少,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师队伍建设进度缓慢,教学成效不显著的问题。依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才能建设出符合“职业本科”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相似文献   

7.
《创造》2011,(12):86-87
他们的职业是工人,身份却是农民;他们没有土地,在城市却享受不到市民的待遇;他们徘徊在城市的门口,成为对中国推进城市化构成巨大挑战的“半城市化”人口。专家表示,“半城市化现象是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总结近年来组织开展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城乡共建文明村等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富裕、知识、新风、娱乐“四进农户”活动,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文化,培育了一大批典型。他们领着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变。受到农民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民职业素质低、农业技术含量低、富余劳力转移率低、农家生活水平低的现状,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农民是建设中国新农村的主体,当前中国破解“三农”困局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唯一能够担当此任的就是职业教育。因此,端正认识,积极投资,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制度,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事业建设,是提高农民及农民子弟的职业素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民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绕不开的坎,“三农”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加沉重。2005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奏凯歌。这说明我国已逐步掌握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规律,这充分显现了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惠农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  相似文献   

11.
在晋西北老区宁武、神池等县的农村调研时发现,老区农民对中央建设新农村的举措非常欢迎。但与此同时,他们认为要加快老区新农村建设步伐,首先要来一场“消废”革命。2005年,晋西北八县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5%左右,农村市场已开始成为拉动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农村消费环境以及广大农民消费维权意识令人堪忧。农村消费品市场几乎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以致农村消费品市场被戏称为消“废”品市场。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已成为广大农民难以承受之痛。调查表明,农村消费变成消“废”的成因主要有五个:一是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一丁  唐建生  任秘 《今日浙江》2005,(21):37-38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建设教育强省、人才强省,进而建设文化大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创新办学机制,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几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创立的“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模式,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办学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3.
着眼以人为本 全力构建和谐就业通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莆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围绕莆田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翻番,港城崛起”的新目标,着眼以人为本,全力构建和谐就业通道。近年来,中心扎实工作,加快建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品牌带动,科学发展,着力“三优”窗口建设,大力打造优质职介服务形象,先后获得了福建省劳动保障厅授予的“福建省优秀职业介绍机构”,以及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就业和再就业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4.
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卢海元 《湖湘论坛》2003,16(1):46-48
在城镇化进程中 ,如何建立能有效将非农化职工和农民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操作方案 ,“实物换保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它是适合农民需求的制度安排 ,能同时解决养老、发展和稳定的问题。我们应加快实物换保障的配套制度建设 ,构筑起实物换保障的政策支持系统 ,改变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现状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13,(12)
长久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以“peasantry”(传统农民)而不是以“farmer”(职业农民)称呼中国农民.如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力争到2015年在100个试点县培育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土地流转、金融保险、生产补贴等政策,将向职业农民倾斜.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的主要追求在于维持生计,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  相似文献   

16.
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温岭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项研究并出台了《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被征地人员就业保障暂行办法》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施方案》。城西街道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政府贴补、村集体补助、失地农民参与的办法,多管齐下,多方发动,积极鼓励农民参保、参训,积极鼓励农民多渠道参加就业,有效地解决被征地农民所产生的系列问题,至今被征…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心户”是指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示范户、表率户、模范户。中心户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是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明星”和“专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广大农村培育一大批中心户式的骨干,是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农民"与政府的乡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今活跃在乡村田野里的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农民,60年代后期及其以后出生的农家子弟很多已脱离农业,他们成了“农民工”。“农民工”是从身份上定义的,即农民出身的工人。既然是工人,就不能把他们归为农民的范畴。因此,可以大胆地说6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农民,也就是35岁以上的农民很可能是中国“最后的农民”,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随着这些人退出农业生产,中国的农村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而政府的乡村政策要适应这些变化。一笔者之所以把35岁以上的农民称为中国“最后的农民”,主要基于如下事实:其一,农村外出务工的主体是35…  相似文献   

19.
迷失在城市边缘?——农民工“第二代”问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农民工对尊重与认可说“要”的时候,人们发现第二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已赫然出现在身边:他们与乡村渐行渐远,在城市中无根漂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显歧视”和“潜歧视”,正日益加剧他们的“底层化意识”——不论他们是第几代。  相似文献   

20.
杨宏 《求索》2010,(3):60-61,25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二元壁垒的松动及市场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据守农村的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纷纷走出土地、步入城市、实现自身职业的转换,成了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但是,由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域障碍的存在,他们身于城市经济制度有限接纳与社会制度排斥的夹缝中,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亦工亦农”群体,他们虽然进入了城市但却难以真正融入城市;虽然实现了职业的改变,但却没有实现社会身份的转换。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成为转型中国由传统文明转向现代文明而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