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搜城|丽江     
《小康》2020,(6)
正(图1)窗口丽江拥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中国国际丽江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是外界了解丽江民族文化、认识丽江民族文化的一扇窗口。(图2)远眺古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古城内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拥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特色景点。  相似文献   

2.
丽江古城位于海拔2400多米的滇西北高原上,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是中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有民族特色、仍在发挥城市功能的古城镇之一。丽江古城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现有本地居民6200多户,其中纳西族居民约占90%。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丽江古城以“保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  相似文献   

3.
1997年12月4日凌晨3时,从意大利那不勒斯传回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把丽江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国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以整体保护的方式争取到的第一顶桂冠。为什么远在中国西南边政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小城竟“一夜成名天下知”?其扭力何在?答案只有一个,即深途的文化内涵。首先是丽江古城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创建经营的古城,有水乡之容,具山城之貌,800多年林风沐雨,在中国请名城中仍独具风采,烟烟生辉;其二是丽江古城布局突破了中原建城的框限,街道布局、水系利用。民居构造等奇章妙笔成…  相似文献   

4.
论丽江古城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江古城地处滇西北高原海拔2400米的丽江盆地中部,四周环山,具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古城镇之一。丽江古城总面积3.8平方公里,现有土著居民6200户,25000人,其中,纳西族居民占91%左右。公元l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丽江古城以“保存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的结合,历经‘2·3’七级地震后,基本格局不变,核心建筑依存,恢复重建如旧,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性”的整体评价列入“世界文…  相似文献   

5.
和仕勇 《创造》2015,(7):43-45
<正>丽江古城,是丽江加快对外合作交流的主要平台和窗口,是丽江打造文化硅谷、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金字招牌和国家级名片,是丽江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古城,就不会有莘莘游客的蜂拥而至。因此,古城是丽江人的衣食父母,保护古城,就是保护父母,保护饭碗。丽江古城维护费(简称古维费),是根据《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省物价局和财政厅《关于丽江古城维护费问题的通知》(云价经发[2000]174号,2000年6月下发)、经省政府批准开征的全省唯一一项由景区直接负  相似文献   

6.
如明珠般镶嵌在滇西北高原的丽江古城,以自然环境与城建格局的极致亲合,科学合理的人居环境布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文物古迹,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融汇成独一无二的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风貌的历史缩影。 1986年,国务院公布丽江古城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整座古城的形式入选  相似文献   

7.
韩玉玺 《人大研究》2002,(11):46-46
丽江古城犹如一颗闪光的明珠镶嵌在滇西高原之上。这里地势虽高 ,但冬无严寒 ;纬度虽低 ,但夏无酷暑。整个古城群山环抱 ,泉水绕流 ,城依山建 ,水绕城走 ,花繁林茂 ,环境优美 ,被誉为“高原姑苏”。古城始建于明代 ,街道以四方街广场为中心 ,向四方辐射 ,建筑物多为二层木楼 ,临街而建 ,鳞次栉比。这些建筑原为民居 ,现大多改为商铺。别具情趣的是 ,凡有街道处 ,便有清水流 ,街因水设 ,水随街行 ,曲径通幽 ,流水引胜。在街与水的接连处 ,是一座座古桥 ,似初月 ,如弯弓。街旁、水畔、桥边 ,奇花锦簇 ,杨柳依依。街市上店铺林立 ,茶座、酒楼、…  相似文献   

8.
晔辰 《中国减灾》2004,(9):59-59
丽江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城,由远古飘至而来,与现代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凡是来过丽江古城的人都会有这般感受,都会赞美她的清丽、古朴,赞美它的干净、整洁。这除了天赐的原因之外,更有赖于丽江人对她的精心呵护,自古如此。据史书记载,几千年前的纳西祖先为了躲避战祸与天灾,从藏东北草原开始了艰难的南迁之旅。先人没有忘记那早已溶于血液中的对大山江河的眷恋,看上了滇西北这块理想的家园。活着的巴东象形文,悠扬的唐代洞经乐,完好的土司王府……质朴的纳西人对祖先留下的绚丽文化顶礼膜拜,同时又不忘保护与传承。古城人以天赐的流水,…  相似文献   

9.
去年深秋,我随团到云南考察文史工作,再次来到丽江古城。还是满街商铺、满街灯光、满街巷的人。过度的经济开发和商业化,使古城过早地失去了原本的魅力。而距此只有14公里的束河小镇,仍保持古朴的韵昧。  相似文献   

10.
<正>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为丽江这个古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使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广度、复杂程度陡然加剧,而这些归结点都集中在城市社会组织管理在空间上的最小单元——社区。老东巴祈福的诵念、纳西古乐的悠远、清晨温煦阳光里的鸟鸣、古城里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均讲述着遥远的故事……丽江以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资源禀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漫步丽江古城,"小桥""流水"依然,"人家"却已不再。古  相似文献   

11.
神奇丽江     
黄咏 《当代广西》2007,(19):55-55
为什么人们鱼贯涌进丽江?古城丽江有着怎样的神奇?带着疑惑,怀揣好奇,我走进了位于滇、川、藏交汇之地的古城丽江。 据地方志载,古城“始建于南宋末,至明初有居民千余户”,已具相当规模。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纳西首领阿得任世袭丽江知府,并“钦赐姓木”。木府土司从那时起就建设城市,但偏不修城墙,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丽江,美丽而神奇。那天,本该是早晨到达丽江的,因飞机故障,延迟到午后,候机的烦燥心情与旅途的疲惫笼罩着我们,可当我们一踏入丽江古城,那份不快刹时烟消云散。天上飘着丝丝的小雨,我们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品味那浓郁的民族风情,欣赏那深厚的人文蕴涵。  相似文献   

13.
和仕勇 《创造》2007,(1):44-48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纳西先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近千年来以相濡以沫,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市井生活,以"常民生活空间"的完整性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镇.自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古城因其秀美的自然资源、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城中极其丰富而又极具个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丽江,云南省西北部的一座小城,曾经是西方文人墨客笔下遥远神秘的东方王国的缩影。古城旅游把丽江旅游业搅得喧闹沸腾,使这座遥远的小城蜚声世界,俨然成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和传说中的乐园的现实代表。山、水、城之韵“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多数的都只是一个空壳,而丽江古城却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国际旅游机构认为,丽江已经是“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之一”,并同时是“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1996年丽江地震后,丽江创造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1999年经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反复甄别,在中国现…  相似文献   

15.
邂逅拉姆     
《时代潮》2001,(21)
见到拉姆,是即将离开拉姆居住的云南古城丽江的时候。天色有几分迷蒙。那是个雨天的清晨,因为要赶路,所以起得特别早。走出借居的古城客栈——那是一个从明代遗留下来的木制旅店,放眼望去,丽江古城在烟雨朦朦中显得格外  相似文献   

16.
丽江坝地处低纬高原川、滇、藏交界处,山河壮美,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的丽江古城盘踞其中,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兵家必争之地,经过长复杂的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交汇,漫长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丽江古城匠心独运的气韵神采.  相似文献   

17.
陈粒 《创造》2007,(10)
来自印度的世界著名建筑师拉吉·勒瓦尔去丽江古城的时候,本打算呆一个小时,后来他在那里呆了五个小时.他对陪同他前去的丽江市副市长说:"太美妙了!丽江让我回忆起世界上许多美丽的古城,威尼斯、布拉格、还有我们印度的杰伊瑟梅尔."  相似文献   

18.
刘弘浍 《创造》2004,(5):44-45
小桥流水的丽江古城,着披星戴月羊毡的纳西人,其汉诗汉文亦吟诵有致,泼墨成章.古城揉合着汉文化、东巴文化,其韵味让人深深地领略一个民族在文化生态中式微与兼容、守护与吮吸的姿态与历程.  相似文献   

19.
1999年8月13至14日,朱镕基总理在丽江考察期间,记者的镜头尾随朱总理考察的脚步,摄下了难忘的瞬间,同时也亲眼目睹了总理的风采。“总理是好人”!丽江古城大石桥,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最热闹繁华的地方,绿树红花簇拥着小桥流水,红门紫廊的街坊前,每日都有许多中外游客观光留连。8月13日下午5时25分,朱总理一行前往古城考察丽江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情况。满街熙攘的人群沸腾了,人们为朱总理的突然到来欢呼鼓掌,高喊:“总理好!总理好!”人们推搡着,拥挤着,桥边一位头发花白、身着纳西民族服装的老大娘险些被…  相似文献   

20.
昔日“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果断、助人为乐的品德受到人们的普遍赞美,而今,她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的实践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响。在丽江县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中,纳西妇女是先锋和主力。在古城大研镇从事汽车出租业的人员中,90%的是妇女。节假日,身穿传统民族服装的个体出租女司机们,穿梭于各个景点,为丽江古城增添了不少色彩,成为古城的又一“景观”。以外国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咖啡馆、餐厅、茶楼,管理者是清一色的女性。在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商店,出售本地特色工艺品、导游、照相、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