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王传兴 《国际安全研究》2013,(3):101-115,158,159
从狭义的国际政治(国家间政治)演进到广义的国际政治(全球政治),始于冷战后期,而全球政治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则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全球政治时代的来临,使得安全维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纵向维度看,安全关注层次从国家向上扩展到国际体系和次国际体系、向下扩展到次国家和个体,由此导致安全指涉对象和安全化行为体不仅包括国家行为体,而且包括各种非国家行为体;从横向维度看,全球政治时代的安全关注已超越传统的政治和军事议题领域,拓宽到环境、经济和社会诸议题领域。北极地区的安全层次和安全领域变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随着全球政治时代的来临,北极地区议题的安全化也日益引人关注。作为近北极国家,中国兼具安全指涉对象和安全化行为体的双重身份,在北极地区议题的安全化过程中,既要关注自身国家安全利益,也要关注超越国家安全利益的人类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际政治研究的主流理论--体系理论,基本上是以国家为行为体的,这不利于合并研究国内国际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体系行为体的分析,重塑"国家决策者"的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国际政治的体系研究,即通过分析体系层面的个人行为体,将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在体系层面上结合起来。本文认为,"国家决策者"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进行的社会性互动和政治性互动(即他们的实践活动),是观察和理解国际政治的起点和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结合国际政治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原理,本文围绕社会人心理、国家心理及体系心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刍议。作者尝试提出了体系心理的假说,并藉梳理体系心理表征、影响体系心理范式之路径,对体系心理生成及其转换机理进行了纵论。文章强调:体系心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国际社会可适度对社会人、国家、体系三个心理维度进行干预,以期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国际社会行为体以及全球体系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土耳其与以色列曾是中东地区两个关系最为密切的盟国。但两国关系却在近年来发生了彻底逆转。在造成两国关系恶化的原因中,既有国家政治领导人个人意识形态倾向性与个性的影响,也有国家内部社会潮流转变和政治局势发展的因素,另外还有伊拉克战争后地区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以及库尔德问题发展的国际化与复杂化。土耳其与以色列当前关系的逆转和危机,不仅会导致这个地区国家之间安全联盟的重新组合,而且也会给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以及地区跨国性库尔德问题的发展带来更多变数。  相似文献   

5.
欧盟的中东民主治理:以阿富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作为新的国际行为体,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尤其是在中东地区的民主治理。欧盟的中东民主治理体现出了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角色:规范的角色和民事的角色,而其民主治理的动力、动机和方式无不根植于此并充满逻辑联系。阿富汗作为新的国际秩序下的破碎国家,其政治重建和民主化发展意义尤为重大,欧盟以异于美国的战略将其纳入中东民主治理之下来促进。欧盟与阿富汗的互动促进了欧盟规范在阿富汗的内化及该国民主化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欧盟的初衰。  相似文献   

6.
安全是影响中东国家领土与边界纠纷的一个重大因素.从传统安全视角来讲,领土边界争端不仅同国家的军事安全患息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政治安全也有密切联系.就军事安全来讲,国际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安全边界、地缘政治因素是导致中东边界领土争端与军事安全休戚相关的3个重要因素.就政治安全而言,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制度安全是影响中东边界领土争端的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7.
中东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有效实施是中国各种行为体现阶段参与中东事务的主要内容.中国各种行为体应该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地区和国际形势,确立参与目标,在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做好做深对五个支点国家的有效参与,同时适当涵盖八个重要国家,以便从容构建中东外交的大局.其间,“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重点将是与中东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按照参与中东事务的国别目标序列有针对性地确定具体推进路径,做深、做好每一个具体项目,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整合有关零散参与中东事务的思路和事项,构筑多层次、有弹性的总体外交体制,以行为体的多层次性、广泛性建构必需的战略纵深和空间,由点及面地有效拓展在中东的影响力,推动与中东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进行了思考。在政治风险方面,本文主要从大国博弈、地区政治和沿线国家国内政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国应加强中美相互理解与战略互动,避免介入地区大国地缘政治对抗,根据不同国家政治风险差异精准施策等对策。在安全风险方面,本文重点讨论了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安全威胁,并提出中国应客观准确评估中东地区安全风险,运用新安全观对中东地区进行安全塑造,创造性运用不干涉内政原则推动中东问题的政治解决,帮助中东国家增强安全能力建设,增强中国在中东的适度军事存在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东局势长期为世界所关注.可以说,冷战开始后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组织的介入与干预是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定的关键因素,而能源储量、地缘位置、政治运作,以及领土领水争端、民族宗教矛盾等因素则是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内因.外部势力长期介入使内因的复杂性愈加凸显,而在某种程度上,内因的存在与发展反过来给外部势力进一步介入中东提供了理由和借口.从长远看,中东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地区国家的深刻自省与联合自强.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中东局势演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东局势动荡其实是中东国家迫切需要的政治和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对地区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阿拉伯世界作为整体被再次分化和削弱。旧的秩序被打破后,阿拉伯世界的传统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时代挑战。西方试图将中东变革引入所谓民主化轨道,未来中东地区有可能形成多元政治架构,但其过程漫长,且中东各国政治进程的发展难以摆脱本地区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影响。我们应将美国西方的介入置于当前国际体系加速转型,世界政治、经济权势向非西方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加以观察。中东动荡短期内会分散美国关注重点,但不会改变其从中东总体收缩的态势,更不会动摇其战略东移步伐。  相似文献   

11.
12.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