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问:如果夫妻双方住房是按揭房屋,按照《婚姻法解释(三)》的规定,离婚时应当如何进行分割?答:在目前的离婚案件中,按揭房屋的分割是一个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于一方婚前签订买卖合同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夫妻共同还贷这类房产,完全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相似文献   

2.
我国离婚夫妻按揭贷款住房分割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屋是人们生活所必须,因其用途大、价格高、增值快等特点,一直是离婚时夫妻财产分割之重点。本文将从按揭房屋产权取得的时间入手,从公平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夫妻未对财产进行约定的情形下,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应考虑按揭房屋的增值部分,并根据双方投入比例进行分割。基于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仅限于离婚时清偿完贷款的情形为例。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离婚夫妻按揭贷款住房分割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按揭贷款住房的所有权归属存在争议,由此也引发了现实生活中离婚夫妻对按揭贷款住房分割的纠纷。本文试图从界定按揭贷款住房所有权归属出发,进而从形式公正和实质公平两方来剖析夫妻在不同情形下取得的按揭房屋在离婚时应如何分割。  相似文献   

4.
吴静 《法制与社会》2010,(28):55-57
随着当前房价飞涨,按揭购房的夫妻不断增多,离婚时夫妻对该按揭房的归属与分割产生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因我国当前缺少按揭方面的法律规定,各地观点、做法不一,在该问题的解决上较为混乱。本文针对离婚案件中按揭房分割这一问题,对按揭房制度与涉及的法律关系、房屋增值部分的性质与归属等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就按揭行为从婚前持续到婚后这种最为复杂的按揭房分割情形展开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处理离婚纠纷时,作为婚姻住所的夫妻共有房屋的分割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之一。本文探讨了离婚时夫妻共有房屋的分割原则,提出了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应在夫妻共有房屋分割上确立针对夫妻共有房屋分割的专门原则。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2002年5月,张某在某小区按揭贷款购买了一套房屋。2003年1月张某与孙女士结婚。2005年9 月,张某与妻子孙女士因性格不合,夫妻感情破裂离婚。在离婚诉讼过程中,张某与孙女士就张某在婚前按揭购买、婚后共同付款的房屋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发生争执。请问,这个房子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罗丽  相似文献   

7.
在离婚案件房屋分割中,由于按揭房屋本身具有的特殊复杂的法律关系,又加之《物权法》实施以来与《婚姻法》缺乏协调性,以致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目前,学界、司法实务界对该类案件的处理意见莫衷一是,全国各个地区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本文试对"按揭"购房的分割进行类型化法律分析,以求在司法中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浅议离婚案件中对房改所购住房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房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大多数人都购买了原承租的住房或新建的公有住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以房改所购住房(以下简称房改房)为标的的纠纷。如何处理好这些纠纷,是人民法院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对房改房如何处理的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大家。一、产权取得的依据众所周知,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对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要进行分割,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归一方所有。夫妻双方共同居住的房屋如果是夫妻共同的财产,自然应进行分割;如果属于夫妻中一方的个人财产,就归一方所有。是否属于夫妻共同…  相似文献   

9.
黄梅  陈敏 《法制与社会》2011,(24):265-267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一出台,便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夫妻一方婚前按揭房在婚姻存续期间房屋增值部分的归属应如何认定备受关注。意见稿第六条对相关问题作了与现行婚姻法不同的规定,引起较大争议。本文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入手,借鉴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及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认为离婚时个人婚前按揭房增值部分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且分割应遵循特殊规则。  相似文献   

10.
吴俊 《法制与社会》2011,(1):60+66-60,66
在如今的离婚诉讼中,涉及到按揭房的分割争议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关于一方婚前首付.婚后共同还贷房屋的处理,由于至今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司法解释,争议尤其明显。本文拟从对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探讨此类案件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住房金融巨大风险对强化房贷保险作用的现实需要,与旷日已久的所谓"强制保险"的法律困惑,形成了房贷险存与废的博弈。保险金物上代位机制使抵押物保险具有了双重保障机理,决定了抵押权人干预抵押物保险合同的法理依据及其权利界限,银行放弃房贷险只是一种弃权行为;房贷履约保证保险本质上具有人身保险属性,其设定的目的是取代住房抵押担保,应与住房财产险分离而免于银行的强制;房贷险本身的设计缺陷和业务不规范行为必须全面矫正;须尽快加强我国的消费信贷立法。  相似文献   

12.
抵押物转让效力之比较研究──兼评我国担保法第49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抵押物转让之后,大陆法系的主要国家均认为抵押权人享有遍及权, 在抵押权人与抵押物受让人的利益衡平方面,各国则采取了颇为不同的措施。抵押 权追及主义立场和与之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并不合理,为体现民法的逻辑体系与街平 理念,有必要舍弃抵押权追及主义,而代之以物上代位主义。  相似文献   

13.
武腾 《政治与法律》2020,(4):125-138
按照指导案例95号,将既有债权转入最高额抵押担保债权范围的,未经登记亦有物权效力,但不得对第三人产生不利影响。该指导案例并非将不动产最高额抵押权变更的模式改变为登记对抗要件主义,而是对概括最高额抵押权之否定立场进行缓和,以便更充分地发挥最高额抵押权的优势。特定债权的转入属于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范围的变更,其与债权确定期间的变更、债务人基准的变更一样,都不需要后顺位抵押权人等第三人同意,因为不会破坏这类第三人的信赖基础。债权范围的变更遵循实行合同自由原则,其效力与登记无关,只不过当事人不得将非基于正常交易关系产生的债权纳入担保范围,给第三人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害。这一裁判规则不得类推适用于最高额抵押权的决算期变更、债务人基准变更,为保护不特定第三人对最高额抵押担保债权是否已确定的信赖,这些事项的变更只有在最高额抵押权确定前办理登记,才能产生物权效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不动产抵押合同与登记的关系上,《担保法》的“同一主义原则”已被《物权法》的“区分原则”所取代,“担保法解释”所规定的应景式补救规范应当限制适用(第7条)或废止(第56、57条)。将未登记的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转换为抵押财产范围内的连带保证,既不符合无效法律行为转换的适用条件,亦未遵循合同的补充性解释规则,不仅有悖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且未考虑其处理结论的体系辐射效果。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效力问题,应在合同法的框架之下考查不动产抵押合同未能登记的具体原因,通过登记请求权、合同解除、违约损害赔偿(可预见性、与有过失)等,合理分配抵押人与债权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The adoption of a single EU currency market raises questions about how individual country mortgage policies are likely to affect the gains that can be realized from this larger market. We use an option pricing model to provide some perspective on this issue. We address questions such as how does the risk exposure of a mortgage guarantee program in one country compare with those in other countries? What kind of effects do any such differences or varying legal restrictions on lender recourse have? Do the programs help complete financial markets? That is, are the programs structured as unsubsidize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which help allocate risks? Or, are the programs essentially wards of the state which encourage risk taking? In short, we aim to provide a simple, tractable way to think about how individual country policies affect the ability to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fered by the larger market. Our conclusions are three. First, when correctly structured, mortgage default insurance can be expected to reduce non-price rationing at an actuarially fair price. It follows that to the extent that such programs lead to more complete markets without subsidies they are also more efficient than are the many schemes now used which rely on subsidies to address mortgage market incompleteness. Second, considerable care must be exerci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instruments.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the pricing policies do not appear to be prudent. The program terms imply either that regulators often expect a much safer economic environment than seems likely, or, alternatively, the programs have been conveying either unbudgeted subsidies or incurring contingent liabilities. Such liabilities have already been realized in Sweden, and the current exposure in the Netherlands as well as with the restructured program in Sweden, appear to be large. Finally, we find that the potential geographical risk diversification provided by the single currency market can be expected to reduce mortgage rates and improve risk allocation. However, legal, fiscal, and regulatory issues with respect to credit risk limit the ability to exploit this larger market.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现行土地政策的特点 ,使得不动产抵押的法律关系变得异常复杂 ,因此 ,对于不动产抵押标的的范围 ,国有土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等的抵押 ,均有必要加强研究 ,并关注不动产抵押担保登记程序和律师参与抵押活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重复抵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红兵 《现代法学》2000,22(6):69-72
本文认为重复抵押是抵押行为的重复 ,可导致却不等同于抵押权的重复 ,也不是抵押物价值的重复 ;重复抵押的效力取决于各次抵押行为是否有效和有效抵押是否超值 ;并对重复抵押中抵押权实现的几种特殊情况加以探讨 ,指出关于抵押权顺位立法隐含着有限制的顺位升进主义。  相似文献   

18.
于飞 《法学杂志》2020,(2):69-77
"三权分置"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上获得了法律表达,但在纳入民法典物权编时,仍需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是设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上的新型次级用益物权,以权利用益物权作为法理支撑,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没有物权排他性上的冲突。作为物权的土地经营权,转让和设立担保时不需承包方同意。以土地经营权为客体的担保方式是不动产抵押。  相似文献   

19.
在商品房买卖中,买受人在依其与房地产开发商之约定支付购房款,并实际入住所购买的房屋后,开发商未依约定为买受人办理产权过户。在买受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形下,开发商又将已出售给买受人的房屋抵押给银行,因而在同一个物上既有债权又存在物权,对此法律应当如何调整?尤其在开发商“恶意”抵押时,能否认定抵押无效,并以此来保护“弱势”的买受人呢?对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加以探究,为将来物权法对此类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也论“后让与担保”——与杨立新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学立 《中国法学》2014,(3):288-304
"让与担保"在《物权法草案》中曾经出现过,但最终通过的《物权法》并未采纳。"后让与担保"是有学者以"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以商品房买卖合同为借贷合同进行担保"为依据,并参照"让与担保"的发生背景和发展过程而提出的一个新种担保物权概念。正如"让与担保"不能独立存在一样,"后让与担保"也没有独立存在的个性和价值。究其实质,"后让与担保"是抵押权的一个变形。我国《物权法》担保权编关于"未来物"上的抵押权的规定已经涵盖了这一担保物权形式。"后让与担保"与抵押制度相比没有创新内容。需要对我国现有的多元化担保物权体系结构进行一元化改造,以应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有名无实的所谓新型担保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