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中国、美国和欧盟的现行儿童健康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发现三者在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上都体现了"生态系统观"、"大健康观"和"持续发展现",而在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指标界定与数据统计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建议我国借鉴欧美经验,进一步量化、细化与扩充有关指标,完善现行的儿童健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日失业保险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已得到很大程度发展。然而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相比,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最初名为失业保险制度,为适应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变化的需要,在制度结构与功能上进行了积极调整,发展成为现在颇具特色的以生活保障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就业为根本目标的就业保障制度。本文重点对日、中两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行一些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状况作一综合比较分析可见:北京软件业综合实力最强,广东紧随其后,上海排名第三。三地区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一定程度的协作,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构成了推动我国软件业大踏步前进的“三驾马车”。三地区软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合理定位政府作用、加强地区间的协作、软件企业应加强自身技术开发、重视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吕增艳 《长白学刊》2013,(1):113-116
现代意义上的领土意识是世界政治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以后才萌生的。中国领土意识的萌生是在康熙帝时期,其主要标志是边界条约的签订和全国性地图测绘工作的完成。但是,康熙帝的领土意识还很有局限,特别是对海疆重视不够。直到19世纪80年代,国内才有关注国防于领土问题的相关报道,但也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而日本的领土意识萌生于18世纪下半期,日本的知识分子阶层和当时掌握国家实权的幕府中的开明官吏几乎同时具备了领土意识,并能够很好地掌握国际法上关于领土问题的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5.
秋叶原杀人案,让日本上下震惊:一个扭曲的灵魂,一颗在生活的磨砺中孤独异化的心在日本刀文化的刺激下,上演了一幕人间悲剧。如何预防犯罪,如何警示世人,成了摆在国家与政府面前的严峻话题。  相似文献   

6.
7.
蔡陈聪 《求索》2007,(3):50-52
近代以降,中日应对三次重大历史机遇的方式、领域和程度不同,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和结局亦不同。中国现代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日本,其深层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因素的内在差异,表现为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中国人的一元价值观模式和日本人的多元价值观模式、中国人的克己意识与日本人的自尊意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等方面。分析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及文化差异,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成功迈向现代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对于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日“文化自觉”、“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可领悟到一系列有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儿童保障制度。而我国儿童福利体系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不仅要有对传统福利制度的创新,同时也应有对国外已有模式的借鉴与学习。日本是国际上明确定义的"日本型福利社会",且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其儿童福利法律的特色、理念、法规及运作模式已日臻完善,对我国极具参考价值。日本儿童福利法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制定的防治虐待儿童法、少年教养法、母子保护法、救护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为基础,根据其本国《宪法》第25条生存权的理念制定的关于儿童福利制度的综合性基本法。对日本儿童福利法律进行剖析研究,可以为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颇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1991-2020年三个《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文本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儿童生存政策、儿童保护政策和儿童发展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儿童政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本文认为中国儿童政策的发展趋势体现为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的儿童生存政策;补缺为基础,适度普惠为方向的儿童福利政策和促进综合素养的儿童发展政策。科学的政策评估将是未来儿童政策发展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承蒙组织的关心,2007年9月3日至18日,我愉快地参加了红河州2007年《群团干部》上海培训班的学习考察。学习考察归来,浮想联翩,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双元制”是德国对青年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是在学习、借鉴“双元制”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职业培训制度,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少差异。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各自的内涵、特征,我们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德国“双元制”这一成熟高效的青年职业培训体制,同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充实与完善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因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和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普遍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  相似文献   

13.
邹荃 《人民论坛》2013,(11):247-249
美国和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这也决定着两国在工会立法上的差别.文章在对中美两国劳动市场特点、工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以及两国工会立法差异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会立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危旭芳  张婷 《岭南学刊》2023,(3):104-115
如何有针对性地缩小城乡差距,对于在新发展阶段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构建了包括居民生活差距、基础设施差距、公共服务差距和产业发展差距等在内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使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东西部七省(云南、甘肃、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的城乡差距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着力推动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加快补齐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以产业振兴为重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探索差别化城乡融合路径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的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青年轻工倾向均给两国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轻工倾向对中国工业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更大,使我国难以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为此需要对相关政策进行根本性调整,以增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职业对中国青年的吸引力,从根本上遏制轻工倾向.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启示及上海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国外的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国内的经验主要有苏南“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发展模式;以工哺农、城乡结合的大城市城乡统筹模式;中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点的嘉兴模式;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的重庆城乡统筹模式等几种。上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重点仍然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建设和加大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力争在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重庆为基础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与上海市做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上海相比,重庆在包容性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根据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两国政府和民间各层次都举行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笔者应邀参加了日本驻华大使馆与全国妇联《中国妇女报》在农家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农村地区妇女干部进修班的学习,同时与日本在北京的人员和专程从日本来中国进行日本政府对华经济援助项目民间考察团的10名成员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9.
韩国在1970—1984年与中国1992-2006年间有着十分相似的经济状况并且几乎以相同的轨迹增长。数据比较显示:中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基尼系数、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等都呈逐渐增加并不断高于韩国的趋势;但是在教育支出、中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方面都远不及韩国的增长速度。韩国的新农村建设、教育制度、社保制度保证是韩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一元化经济的三大重要因素,而中国在这几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与政策缺失。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社保制度是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不断推进,并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等为标志,确立了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结构和国家治理形态。邻国日本,早在上个世纪末启动了以"政治主导"为核心的行政改革,延续至今,强化了以内阁为中心的"国家统治"体系,国家治理结构发生较大变动。我国的国家治理改革晚于日本,但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