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各民族基于我国乡村文化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强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根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云南省弥勒市有乡村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性,对以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弥勒市为例深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资源丰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建设需求迫切,但存在部分乡村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有待优化提升,民族文化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打造和培育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等路径,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我国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要重视广大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在辽宁省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有全国各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优、劣势,又有其特色的资源、文化的优势及环境制约、人才制约的劣势。因此,辽宁省民族地区要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自身优势情况,探索符合本地区乡村振兴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推动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和手段。通过分析全国及各省市统一战线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梳理出统一战线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点,即资源整合优势突出、协调推进五大振兴、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逐步趋向品牌化、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针对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仍有一些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部分基层统战工作缺乏创新、基层区域参与度有待提升等,提出不断激发各族群众的首创精神、打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品牌、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基层区域参与机制等可行性意见,为统一战线发挥法宝作用,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1]对自然条件差、发展起点低、历史欠账多、城乡差距大的民族地区而言是迎头赶上的重大战略机遇。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集"六区"于一身的民族地区,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价值,又存在亟须补齐拉长的明显差距和突出短板。本文选取全国民族工作大省辽宁作为主要考察对象,研究探索民族地区特别是散杂居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生态多样而脆弱,乡村治理面临着组织、发展、文化和激励等方面的困境。进一步加强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新机制,强化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发挥乡村文化的治理功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沿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边境民族地区乡村实现治理有效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本文以直过民族聚焦地区为研究视域,分析了脱贫攻坚以来直过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取得成效,梳理了从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面临的难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农村地区居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力量。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党筑牢农村基层堡垒的必由之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支持下,给予农村地区坚实的组织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为农村党建创新提供坚强的指导力量、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指引前行方向。乡村是民族的根基和基础,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乡村的振兴,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理应是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领跑者,亟需从思想境界、组织建设、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实现“四位一体”多方位领跑,以构建领跑型领导力为目标选择,以此破除现实困境、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紧紧抓住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相似文献   

9.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民族团结提供了最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30个省区市2011~2019年的发展指数进行分析,探究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滞后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仍处于中等水平和失调状态,且均存在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部和西部地区较差的不均衡现象。建议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向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缩小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差距,增强耦合关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赋能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增进历史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也随之进入到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尤其是民族地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突出,这直接导致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成为影响云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特色村镇建设的实践,在湖南省民族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好地辐射和影响了周围村镇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对其中一些村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感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特色村镇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村镇建设的特殊性,要通过规划引导、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历史传承、完善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使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让优秀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辽宁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总体情况,借鉴大板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驻村帮扶工作经验做法,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建议,包括:突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着力抓好政策有效衔接;实施项目牵动,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乡村人才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力等。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地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上走出了一条新路:牢牢抓住农民增收的根本性工程,牢牢抓住产业振兴的基础工程,牢牢抓住农民素质提升的长效工程,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动力工程。珠三角地区以“四个工程”为抓手的乡村振兴实践,给人们带来一些启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抓住乡村振兴的主要矛盾,以农民素质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以科技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对乡村振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怎么样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时代命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推动“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农业、农民长足稳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乡村地位和价值的高度重视,乡村要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中学生乡村情怀的培育。当前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乡村价值得不到体现、乡村情怀淡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加强对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强化乡村价值的认同感、厚植中学生乡村情怀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瑶族文化的重塑或再建构,就是在充分尊重瑶族文化自身选择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瑶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瑶族文化的重塑与瑶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着互动耦合关系,瑶族文化重塑对瑶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促进作用,瑶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探讨瑶族文化再建构问题,既需要清醒地认知瑶族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时代机遇和重大挑战,又需要清晰地把握瑶族文化再建构的重点内容、基本理念和遵循原则,更需要科学地构建瑶族文化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互动发展的制度设计。应在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优化、保障支撑、机制创新等方面着力,强化两者互动,提高耦合度,形成最大化耦合效应。要摸清家底,夯实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基石;解放思想,增强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意识;把握规律,提升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效能;创新机制,强化瑶族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是我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和最繁重的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妇女既是乡村振兴的享有者和受益者,又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和建设者。通过摩塞性别分析框架下西部地区农村妇女三重角色的形成与表现,不仅可以揭示西部地区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中所扮演的生产者角色,还可特别指出影响其社区角色发挥的制约因素。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除了要加大力度开发农村妇女的人力资源外,更要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权利,因为两者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国多地存在社会风气不良,人民群众婚丧嫁娶、人情世事不堪重负,移风易俗形势十分严峻,社会风气亟待改善。民族地区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对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时代意义。本文选取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多民族聚集区Q省L县为研究对象,对其风俗治理方式进行深度阐释,对其移风易俗的成功经验进行整合分析,探索总结移风易俗的时代价值,以期为我国各级政府推行移风易俗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