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5G时代。5G具有的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等特点,将推动社会深刻变革,把人类社会推向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整合起来的智能互联网时代,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5G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严峻挑战,尤其带来违法犯罪规律从线下到线上、从显性到隐性、从接触到非接触、从传统到新生态等转变,务必引起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主动顺应形势发展变化,加快5G与社会治安的关联研究,破解发展瓶颈,寻求契合良机,才能变挑战为机遇,化冲击为契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强5G时代的治安形势研究,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树立"5G+无域治理"的全时空思维理念,构建"5G+治安要素"的全联通采信体系,搭建"5G+图情指行"的全链条打防机制,夯实"5G+枫桥经验"的全社会治理模式,培育"5G+人工智能"的全领跑警务业态。  相似文献   

2.
元宇宙作为当前的热点议题,代表了人类社会信息化、虚拟化发展的新趋势。元宇宙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超越“洞穴寓言”创造了可能,通过时空的数字化模拟,打破现实世界符号化带来的桎梏,实现虚拟世界的真实化,进而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但这种看似超越现实的非现实存在始终无法摆脱时间的物理规制、资本的异化控制以及来自虚拟与现实的双向束缚,会造成主体身份、结构、价值等方面的倒置,对现实生活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厘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边界、增加对人与技术关系的反身性讨论、重塑现实主体与虚拟社区的相处方式来引导主体的存在回归,是推动元宇宙良性发展的伦理前提。  相似文献   

3.
数字要素和信息技术为乡村产业、生活、治理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数字经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赋能;数字化服务促使乡村生活现代化;数字素养助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对数据要素社会和经济价值的低估与轻视限制了其作用的释放;农民数字素养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乡村数字治理的共建共享机制尚不成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数字乡村的建设。针对困境和不足要坚持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社会价值,以实现治理现代化;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型,以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主体意识作为现实问题凸显。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的观点来看,意识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关键,是人成为主体的根本原因。主体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认识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实践理念。它实质上是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力。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意识既表现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又表现为对物包括自身、生产力、社会关系自由自觉支配的能力和行为。人类能够运用自然资源的方式、途径越多,就越能在生命活动方面呈现出自由,生命过程就越得到优化,其主体意识就越充分。主体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或缺的特点就在于把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实现过程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状态调整为自觉状态,从社会整体利益完善与运用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流动、“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等社会生活的变化,使人们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社区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实现社会控制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和保证的犯罪预防思想成为我国现代刑事政策的主流。在此社会背景下,社区必将成为新世纪中国城市犯罪预防的基地,在犯罪预防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汇辑了庄子不同时期的著作,其学以性命说为理论基石。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着重探讨了庄子性命说的理论建构,并对其“以性观物”与“以道观物”的道性二重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庄子的“以性观物论”,试图说明万物差异性的内在根据,并为无为论提供理论前提;他的“以道观物论”,意在揭示万物的差异以及人的似乎绝然对立的种种观念的相对性。庄子并未用“以道观物”来消解从“以性观物”所得出的有关万物差异性的结论,因而不应将庄子归结为相对主义。最后,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辨证思维的充分拓展,堵塞了形式逻辑的发展道路,这究竟是长处还是不足,不能简单认定。  相似文献   

7.
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修养。自然知识是主体人用来解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对人类生存条件进行的理论探索,人文知识使主体人能够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深刻认识社会历史领域的法则、秩序和规律。它们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构成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人的理想、信念、信仰和道德必须建立在法则、秩序、规律的基础上。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全面提高人生修养。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几个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电子数字技术、交换式数字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及电子数字传送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一、关于法律财产所有权表现形式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对“物”的占有是财产所有权制度之基石。民法之“物”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而有所变化。在农业社会时代,人们对物之占有是实实在在的占有,唯有“占有”才意味着所有权的存在。那时交易的实质是物之交换。进入工业社会,货币经济发达,社会的发展要求流通的速度加快。“物”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网络虚拟交往中的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0.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其意义隽永。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交往异化的现实表征,资本逻辑是交往异化的根源所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分别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物化与被物化及剥削与被剥削的异化关系。而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拟在内容上实现“物的膨胀”向“人的发展”转变,本质上实现“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转化,关系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平等互助,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主导下交往异化的批判与超越,又是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逻辑旨归。中国式现代化使人类社会历史遵从“人本逻辑”的发展规律,真正实现从“自然的人”向“现实的人”再向“自由的人”转化。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谐交通”是系统性的价值目标,需要研究交通主体之间(实体性主体与精神性主体)、交通客体之间(五大运输方式之间以及运输物质支持系统与自然生态)、交通主客体之间(人与物或交通软件与交通硬件)的基本伦理关系,并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调整优化,使之不断地从冲突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2.
消费是人的一种基本活动,是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但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在生产和欲求无限扩大的同时,消费发生了异化,成为挥霍性的消费。挥霍性的消费必然带来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从生存论的视域中规范消费主义,提倡“合理消费”与“适度消费”,建立一种节约型的消费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征地过程中因征地补偿费争议使得被征地农民和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此外,由于我国对失地农民在制度方面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使得许多失地农民往往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从而带来不少社会隐患。应通过在立法上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将征地补偿原则由“适当补偿”改为“公平补偿”、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的社会保障机制等方法解决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此在”慨念和“此在诠释学”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使哲学与人的生活世界密切关联,和人类的语言相结合,同时实现了由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到伽达默尔“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的一种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常态是统计学中的中间部分,而极端的部分就叫非常态。非常态犯罪者除了作案者自身的原因外,与一定的社会背景也是分不开的。当今,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人们普遍焦虑,相当一部分人患有心理疾病。特别是由于贫富悬殊加大,工人、农民负担过重,中低下收入阶层不可避免的有心理问题;而且过去的发展主要是“以物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作为社会成员个人的需要,特别是工人、农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发展强调“统筹”,实际却是不全面的,如城乡二元体制,农民成为社会边缘人,不公平就蕴涵着种种复杂的矛盾。再则,生活的价值被扭曲,人们在否定寻常人生基础之上形成“成功崇拜”是病态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侧重于从生产资料的角度解释历史发展,他设想先建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理想社会,之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创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机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并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完成党的基础理论从以物为重心到以人为本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构筑的网络空间为人类开辟了第二生存空间——虚拟生存空间,带来了虚拟生存下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界关系的变化.虚拟生存在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同时又以一种抽象的、被异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中对人的定义同样适用于虚拟生存下的人,不同的是后者的人自然地被印上了虚拟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预防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风险,将之纳入刑法调整的对象是必要的。因此,应将谁作为调整对象就成为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有的观点从法人刑事责任、人工智能的道义性等角度出发,主张将人工智能及其载体作为刑事责任的主体。但是,人工智能是以运算逻辑与数据为核心的计算机程序,不具有道义性,与由具备道义选择能力的个人组成的法人也存在本质区别,而且将人工智能或者其载体作为刑事责任主体不但可能导致人工智能行为的滥用,而且会使现有刑罚体系失效。为充分发挥刑罚的预防功能,有效预防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立法机关应将研发者、生产者以及使用者规定为刑事责任主体,并通过采纳严格责任、明确义务边界等立法措施,避免对技术进步造成障碍。  相似文献   

19.
“非典”是一场危害极大的灾难 ,但世界万物总是对立面的辩证统一 ,祸福相倚 ,安危相易。“非典”在给国人带来灾难的同时 ,也转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产生着巨大的拉动和影响 ;使人们讲文明、革陋习、树新风 ,升华了民族精神 ,促进了科技特别是医药学的发展 ;同时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 ,发展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的政治优势 ,推进了政治文明建设。全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实践给社会全面进步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但同时社会生活中的不协调因素也日渐突出,使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凸现期”。大量不和谐因素的普遍存在,既影响了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什么是和谐社会,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构建和谐社会与维护社会稳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成为我们必须加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