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悍将郭鹏     
郭鹏,1906年10月出生于湖南醴陵县(今醴陵市)黄塔嘴乡(现为双井乡)郭家老屋。1927年参加赤卫队,历任班长、营长、团长,旅参谋长、旅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纵队副司令员、南疆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一生两次长征,17次负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以“悍猛”著称。  相似文献   

2.
正开国中将郭鹏,曾任过红2军团6师师长,八路军359旅副旅长,解放军第2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以能征善战、勇猛顽强、不怕牺牲而著称,又以负伤次数多、身上挂花17处而闻名,被誉为军中"无畏将军"。在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中,郭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军旅传奇。  相似文献   

3.
1955年,郭鹏被授予中将军衔。在红军时期.郭鹏总是在不断地被“围困”之中奋战,有时得到战友相助,有时靠自己解围,但每每都能化险为夷,可谓是得到了“破围解困”的真谛。冷不丁地围人家一次。郭鹏则大获全胜。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两次探望负伤的战斗英雄1940年9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毛泽东,带着着警卫员去延安中央医院看望负伤的干部和战士。毛泽东走进最北面的一孔窑洞时,见到了久病缠身、骨瘦如柴、气若游丝的战斗英雄肖玉璧。毛泽东关切地询问医生:"这位老战士患的是什么病,能治好吗?"医生指着肖玉璧肚子上的伤疤说:他其实没有什么大病,是由于几处贯穿伤没处理好,造成消化功能弱化,再加上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身体非常虚弱。毛泽东又问:"真是营养这么缺乏?"医生如实回答:"达到了难以维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7,(1):120-120
共和国十位大将中,徐海东是出身最苦,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位。他一生经历过百余次战斗,9次负伤,身留17处伤痕,人称“徐老虎”。虽然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但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1938年9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休息时,大家走出会场,三三两两在院子里散步。徐海东看见毛泽东和贺龙在一起说笑,便凑了过去,没想到他们正在谈读书的事,徐海东怕自己插不上嘴,转身要走,毛泽东却叫住他:“海东:一块走走嘛!”  相似文献   

6.
程子华是与毛泽东认识比较早的一位山西籍将军。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认识了毛泽东,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参加了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以后,程子华一直追随毛泽东。在毛泽东的眼里,程子华是一个大老实人。他的军事才华、政治工作水平,以及做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很受毛泽东的器重。参加毛泽东领导的反“围剿”程子华,1926年入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底,领导湖北大冶兵暴成功。1930年6月,在率部攻打江西瑞昌时负伤,到上海治疗。1931年4月,从上海经汕头、潮州、闽西根据地,到达江西东固红军总…  相似文献   

7.
徐海东将军,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2岁当窑工,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黄麻起义,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卓越的军事家。他经历过百余次战斗,9次负伤,身上留下17处伤痕。“徐老虎”骁勇善战的故事,不论在大别山、伏牛山区,还是在秦岭脚下、陕甘高原,都广为流传。毛泽东曾经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相似文献   

8.
幸福之路     
1997年4月,在赤峰市林西县百货公司和五金公司工作了14年的郭鹏下岗了。下岗后的郭鹏没等没靠,就在当年,历尽千辛万苦,办起一个锅炉厂,取名为“幸福”锅炉厂,并招收了二十几名下岗职工。一年后,幸福锅炉厂创产值9万多元,今年到7月份销售额达20多万元。郭鹏被评为赤峰市和林西县再就业工程“双带明星”、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刚下岗那会儿,郭鹏也苦恼过:全家4口人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他下岗了,生活的出路在哪里?思前想后,他决定干他从前的本行———在五金公司当锅炉班长时掌握的锅炉安装及电焊技术,在自…  相似文献   

9.
贺敏学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县委书记,战争年代叱咤疆场,先后7次负伤。虽然他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头上还戴着毛泽东称赞的“三个第一”的光环(即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第一,渡长江第一),但当许多部下和同时代人群星耀眼时,他却与军衔失之交臂,转业地方后,官不过副省;虽然他是毛泽  相似文献   

10.
《广东党史》2011,(11):21-21
共和国十位大将中,徐海东是出身最苦的一位,也是战斗中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在红四方面军中人称“徐老虎”。国民党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他从一个贫苦窑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高级将领,走过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相似文献   

11.
正李尔重作为一名两入北大、留学东洋、著述千万、两次负伤、三次入狱而不改初心的中共高级干部,从1945年在延安结识毛泽东,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三十年间见过毛泽东无数次,而且深受毛泽东的赏识和器重,甚至被毛泽东称之为"我们的才子和作家"。其中让他一生最为庆幸和难忘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七次伴陪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经历。  相似文献   

12.
顾保孜 《湘潮》2010,(10):52-56
留田遭遇重兵包围,提出往敌人“心脏”方向突围 1938年底,根据毛泽东战略部署,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与代师长陈光(此时师长林彪负伤去莫斯科治疗)率部挺进山东建立抗日根据地。经过樊坝战斗、陆房突围、大战梁山,一一五师终于在形势极为复杂,多种武装力量并存的山东敌后站稳了脚跟,并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齐鲁大地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喜欢释人名,常常因人、因地、因时即兴而发,娴熟自如,妙趣横生。早年,毛泽东刚认识贺子珍(原名自珍)时,曾问她的名字是谁取的。贺子珍说:“是我自己取的。”毛泽东笑道:“啊,自珍自重,自己珍重自己;这名字挺好,也挺厉害的呀!”30年代,毛泽东曾在江西宁都养病。一天,他问卫生所负责护理他的小战士:“你叫什么名字?”“钱昌鑫。”“是哪几个字?”“钱币的钱,日曰昌,三个金字的鑫。”毛泽东一听,笑了笑说:“哈,你姓钱还不够呀,还要那么多金子!小心打你的土豪啊!”平易近人的毛泽东,就是这样经常同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开玩笑,调节气氛。后来…  相似文献   

14.
杭州——南京——无锡 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来到杭州,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奉周恩来之命,去杭州布置毛泽东的安全警卫工作。见到许世友,毛泽东侃侃而谈:“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毛泽东假设五种情况问许世友:“中央出了反党集团怎么办?坏人占了广播电台怎么办?有人要刺杀我怎么办?革命走了回头路怎么办?国家改变了颜色怎么办?”对这些问题,许世友过去压根儿就没有想过,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但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噌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带兵北伐,保卫毛主席!”毛泽东笑了,挥挥手说:“那就来不及啦!”听了毛泽东的话,许世友似懂非懂,有些茫  相似文献   

15.
一、毛泽东对纪登奎说:“现在你该到农村看看去了。” 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大区负责人以及9个省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召见了纪登奎,纪登奎向毛泽东汇报了洛矿建设和投产的情况。毛泽东问:“你学习得怎么样啦?” 纪登奎说:“根据主席的指示,我基本学完了高中的文化,中等学校的课程。”毛泽东特别问道:“如  相似文献   

16.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乘车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进北平时,对中央总部的一些同志说:“我们去进京赶考。”周恩来说:“我们会考出好成绩的。”毛泽东接着说:“但愿我们能考出好成绩,不要退回来,我们不做李自成。” 毛泽东把从西柏坡去北京城比作进京赶考,那么毛泽东进京以后考得怎样?交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呢?请读者阅读下文。 答卷一:布衣平民装 革命战争年代,生活条件艰苦,毛泽东始终和战士一样穿着简单。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常想给他添制点新衣裤,毛泽东却说:“我的标准,不露肉不透风就行。”“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多一发子弹。”  相似文献   

17.
<正>诗人艾青曾说:“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25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郭鹏,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并没有很深的感触。时光荏苒。2021年7月1日上午,当已成长为鞍钢集团本钢板材热连轧厂首席操作的郭鹏,胸前佩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站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时,回想起25年里工作的点点滴滴,他热泪盈眶、感慨万千:“我何其有幸,能够在现场见证党的百年荣光,  相似文献   

18.
博览之窗     
毛泽东四次 点将要陈龙 第一次是1945年8月,蒋介石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确保毛泽东赴渝谈判的人身安全,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和副部长李克农提出几个人请毛泽东选择,毛泽东问:“你们那里不是有个陈龙吗?”“有,就是这个同志的脾气不好。” 康生答。“听说他带兵打过仗?” 毛泽东又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我国文学界、影视界、教育界,相继掀起一股“寻找毛泽东”、“发现毛泽东”的热潮。进入90年代的第二个年头,这股热流更快地扑向了全国各地,一发而不可收。毛泽东又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毛泽东像章成为人们喜爱的纪念品,毛泽东邮票被集邮爱好者们视为掌上明珠,毛泽东的书籍几度脱销,毛泽东的颂歌不绝于耳,毛泽东的书法倍受推崇,……“毛泽东热”的浪潮还漂洋过海,波及到大洋彼岸。西方也出现了一股毛泽东著  相似文献   

20.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15,(3):28-29
毛泽东谈“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毛泽东注重发挥名称的“主观能动性”,在革命生涯中做了大量的命名工作,“联合政府”即是其典型代表之一。对于“联合政府”这一提法,毛泽东曾回忆说:“这个口号好久没有想出来,可见找一个口号、一个形式之不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