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群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它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衍生地区和谐、行业和谐、单位和谐、部门和谐、家庭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社会和谐的诸多具体内容,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质量;社会和谐包含了干群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干群和谐的试金石与粘合剂,  相似文献   

2.
季明 《学习与实践》2007,(1):123-128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议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忍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申。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3.
曹亚琴 《求索》2014,(6):99-103
心灵和谐是人的主观状态,是通过自我意识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它是人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内在知、意、情等要素相互协调、运行流畅的状态,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从静态上看,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的相互协调并适应外在世界的状态。从动态上舌,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从和谐发展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心灵和谐既包括个体心灵和谐,亦包含群体心灵和谐。个体心灵和谐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灵状态,是群体心灵和谐的起点和基础;群体心灵和谐是存在于群体心理的、和谐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灵和谐状态,二者辩证统一、紧密联系,体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和谐     
佐人 《现代领导》2005,(11):1-1
人生如歌,其动听不在音量,而在于和谐:人生如画,其绚烂不在鲜艳,而在于和谐……  相似文献   

5.
2010年,是广西的和谐之年,“和谐建设在基层”的主旋律贯穿其中。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九大和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成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土里饶相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老这番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10,(17):5-5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在全区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有效推动全区"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的开展,我区将广泛开展建设"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村屯、和谐街道、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邻里”活动(以下简称“九大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和谐是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实现各种发展的和谐、建设力量的和谐、利益关系的和谐、思想观念的和谐,都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的舆论氛围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9.
2006年末召开的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就和谐媒体的创建工作进行了部署。把和谐媒体的创建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突出位置,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以媒体和谐推动文化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和谐公安机关的建立,即形成以和谐警队文化为载体,以公安机关的思想和谐、组织和谐及心理和谐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公安机关内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运转秩序。在管理中树立民主的观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  相似文献   

11.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庸之道备受国人推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12.
蒋燕 《当代广西》2008,(23):24-25
社会和谐,这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如今在八桂大地上,全区各族人民正享受着和谐社会带来的幸福美好生活。和谐,就在我们身边;和谐,我们每个人都亲身感受。  相似文献   

13.
李忠 《学习与实践》2007,(1):141-145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和谐稳定的家庭,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家庭不仅是妇联组织工作的传统阵地,而且也是妇联组织工作的重要阵地。发挥妇联组织在推动和谐家庭创建中的作用,对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治安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石,作为警民关系和谐的保障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治安和谐是人民群众的期盼,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治安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需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治安和谐是公安机关的使命所在,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构建治安和谐实现警民关系和谐,必须在积极推进敏锐治安、切实强化主动治安、坚持务求实效治安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认可、社会安定有序的和谐治安,并以和谐治安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要和谐,社区要和谐,单位要和谐,家庭要和谐,最基础是人际要和谐,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当然,要做到人际和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于丹说《论语》主要是论述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和谐了,社会就太平了。  相似文献   

17.
征中国传统观念里,和谐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同时,更把和谐的理念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个人的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汤一介先生把这种和谐概括为“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有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和谐。要实现最后一种和谐就需要领导艺术的和谐。欧洲有个博学经典:难能之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笔者认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领导者迫切需要深刻领会这一博学经典,努力增强领导艺术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9.
李松龄 《湖湘论坛》2009,22(4):56-59
交换和谐是指交换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只有在法律法规健全、市场完善而均衡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实现。在交换和谐的状态下,价格等于价值,等量劳动能够获得等量收入,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不到劳动剩余产品。市场的均衡和非均衡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交换和谐的状态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20.
冯妍 《传承》2008,(14):48-49
和谐世界建设是涉及各个国家、民族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和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文化和谐不仅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引导和支撑。在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21世纪里,文化冲突因素在对世界稳定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长,建设和谐世界,文化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