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通过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实施开放策略。在此方针下,珠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这两个主要的沿海经济区已经发展起来。这两个地区都是在政府规划和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经济联系发展成为大型经济区的。例如,珠江经济区就发展了“9+2”合作框架(9个相关省份加上香港、澳门)来促进次区域间的合作和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也已经建立起了跨省市的联系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区域,连接着中国和东盟两个市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投资环境及投资政策走向王晶,宋明文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建于1990年。其总面积为4579平方公里,人口为22.3万人。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含有两个行政区:一是纳霍德卡市;二是游击队区。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为外国投资者开展工作提供了优惠条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亚区域经济区已经成为亚洲经济合作的重要趋势。 在 东 南 亚 大 陆 , 人 们 预 计 大 湄 公 河 亚 区 域 经 济 区 (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al Economic Zone [GMS])将对未来的亚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 作用。然而,自该经济区建立以来的 10 年期间,经济区的计划很少付诸实施。 本文将研究中泰两国关于大湄公河亚区域经济区(GMS)的经济发展战略,并 探讨两国旨在更好实现大湄公河亚区域经济区计划的战略性经济合作。该经 济区符合两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中国和泰国都促进了各项大湄公 河亚区域经…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区域即亚洲的东北部,区域面积为175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面积的40%,人口近6亿,占亚洲总人口的20%。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来划分,包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两个经济区,中国的华北、东北和西北3个经济区,还有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区域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将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基础薄弱,缺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高新技术产业被列入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发展产业,目前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重要机遇与挑战。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生物医药、海洋生物、电子信息、高新农业、新材料等产业,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主要集中于政府作用、创新源、产业链、品牌等方面进行和展开。  相似文献   

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指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内在需求。大批网站涌现、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以及应用系统研制开发成功,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加强信息引导,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将会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越南边境口岸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6年起,越南政府陆续批准在广宁芒街、谅山、高平、老街等地试点实施口岸经济区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正式颁行边境口岸经济区政策,加快边境口岸经济发展。2008年越南出台的《关于工业区、出口加工区和经济区规定的决定》对口岸经济区作出了新的规定。2008年越南批准“到2020年越南口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案。口岸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越南边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图们江经济区域法的创设应尽早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而在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经济区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经济区的法律地位。区域内各国应在协调区域合作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基础上,合意创设经济区法的基本原则,并以其作为未来的经济区立法和区域性条约的法理基础。而经济区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主权自治与合理让渡原则”,“合作开发与共同利用原则”,“平等和互惠原则”等。同时,区域内各国在评价图们江跨国经济区的法律地位时应当依据对于经济区的领土主权在受到限制的同时亦有所展延的“相互让渡”的理论,共同确认:图们江经济区既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又是国际公法的特殊主体。  相似文献   

11.
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文章具体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港口物流的区位优势和面临的机遇,提出了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及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东盟合作的背景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高层次法律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本文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概念、种类和特征、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层次法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高层次法律人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建高层次法律人才体系的举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依托保税港区推进广西钦州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成为提升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4.
论构建云南沿边开放经济区的制度创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云 《东南亚》2011,(1):64-68
当前,我国经济区建设成效显著,在硬件设施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为经济区建设提供软环境支撑和核心动力,是经济区建设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云南省“桥头堡”建设所需构建的“云南沿边开放经济区”应该及早进行制度系统的构建,这一制度系统至少应包括开放型合作机制、经济运行便利机制和制度运行监管机制三种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势必面临较大的压力.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将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水平并保护好我国唯一的"洁海",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根据环境预警的相关理论,对北部湾经济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预警指标模块、指标权重模块、环境承载力预测评价模块和警界区间模块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该预警系统的运作流程,并提出了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体系是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互相关联而构成的整体,包括生态经济管理体系、产业生态经济体系和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等三方面。明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目的和意义以及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实施绿色管理、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和统筹区域发展等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越两国政府2004年5月20日提出建设“两廊一圈”经济区(即: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条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后,立即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一年多来成了地区性的热门话题,媒体报道不断,评论分析如潮。毫不夸张地说,建立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区,是中越两国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建设和平繁荣安定的边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正因为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实现这一宏伟构想的客观依据和可行性,就越发值得深究。中国古人常常从天时…  相似文献   

1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峡 《东南亚纵横》2009,(12):117-1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辅相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定位是:注意使公共服务市场化,针对经济区产业特点,形成产业集群,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经济区目前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是:规模小、层次低,结构不适应,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校企合作不足。本文认为,创新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对策是:优先培养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制定前瞻性的动态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行业协会,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扶持力度,建设功能城市集群,筹建北部湾经济区大学城。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泛珠三角经济区是指大珠江三角洲及其辐射较强并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的地区。根据现行区划,它包括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四川9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目前,对泛珠三角经济区的界定,除上述“9 2”的多数共识外,还有两种意见,其中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方兴未艾。1991年10月22日,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下称贸易联盟)达成了关于1993年1月1日建立欧洲经济区(以下称“经济区”)的协议。这意味着以欧洲统一大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区”即将形成,也预示着欧共体的扩大和发展。本文拟着重分析“经济区”的发展前景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