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记者的责任     
讲这个题目前,我先讲一个故事,一个新闻史上再也抹不掉的故事。1980年,一个青年作者向《吉林日报》投稿,这篇稿子刊登在2月9日的报纸上,题为《钱被大风刮跑以后》,获得本年度的全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前身)。大意是说作者大风之后在长春大街上骑车,不小心撞上一个老人,把他手里的一叠人民币撞落在地,又被风刮跑,街上四处抢钱,老人失声大呼时,人们又陆续把钱送了回来,原来是帮他拾钱。再一数,又多出一张,原来是一位中年妇女把自己的一张钱也混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责任     
讲这个题目前,我先讲一个故事,一个新闻史上再也抹不掉的故事。1980年,一个青年作者向《吉林日报》投稿,这篇稿子刊登在2月9日的报纸上,题为《钱被大风刮跑以后》,获得本年度的全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前身)。大意是说作者大风之后在长春大街上骑车,不小心撞上一个老人,把他手里的一叠人民币撞落在地,又被风刮跑,街上四处抢钱,老人失声大呼时,人们又陆续把钱送了回来,原来是帮他拾钱。再一数,又多出一张,原来是一位中年妇女把自己的一张钱也混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浙江省莫干山脚下,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千年古镇武康。1000多年前,这里曾出了一位著名诗人孟郊,他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今为人们传诵。农民党员马福建就出生在这个古镇的太平村。1996年秋的一天上午,一位老人来到马福建的鱼摊前。奇怪的是,老人只看鱼,不买鱼。原来老人是被儿媳妇从农村叫到城里来帮着带孙子的。老人平时爱吃鱼,可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儿媳妇又不给买,老人只好到鱼摊前过过眼瘾。说来也巧,当天晚上马福建在电视里看到一位七旬老人被小辈赶出家门,被迫沿街乞…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是良心的一种自我表白。曲沃供电支公司城市班32岁的共产党员和波,就是用这样的善心,对一个原本素昧平生的老人的关爱一直坚持了5年。如今,他已经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尽管他的工资收入还不算很高,他却按月给老人送去50元零花钱。冬天快要来了,他送去棉衣、棉鞋、棉帽;春、夏、秋季到来之前,他又送去一件件换季的衣服;老人生病了,他给老人请医煎药,同老人拉家常,听老人讲故事,给老人说宽心话。他日复一日不图回报地做着这件事,并决心把对老人的关爱一直默默地延续下去。我有责任让他生活得更好2002年3月的一…  相似文献   

5.
回到故乡     
<正>“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黄永玉在沈从文先生墓前一块石碑上的题字。被称为“灵魂摆渡人”的高秉涵老人曾经是一位台湾老兵。他1935年出生在山东菏泽。13岁那年,他随国民党军队离开菏泽到了台湾。两岸开放交流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回到故乡便是他从未放弃过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当时已经移民阿根廷的菏泽老乡要回大陆探亲,当她途经台湾时,高秉涵老人恳请她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以慰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6.
难忘的背影     
一天下午,一个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社区。坐下休息好一会儿后,老人才慢慢讲出他的来意。老人带着精神有问题的女儿生活,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外出打工,一个对他不管不顾。老人一直靠低保生活,却把领取低保的存折丢失了,实在没办法了,这才来向我们求助。我爽快地答应帮忙。我赶到银行去办理,却被告知手续不全。我把所有手续补齐后再次来到银行,对方却又说必须要由本人或直系亲属来办。第二天,我和村主  相似文献   

7.
幸福的真意     
母亲又回故乡去了,说是两年前给姥姥做好的寿衣已经不太合适,绸缎的面料也不光鲜了,需要重新做一件。母亲已届六旬,身体又不大好,一家人都放心不下。母亲却说.姥姥八十几岁的人了,年轻时又受过那么多罪,就像熟透的果子再也经不起什么风雨了。再说,当晚辈的趁老人身体还硬朗,做一件让老人满意的寿衣,也图个添福添寿的意思。在母亲的家乡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上了年纪的老人,穿上晚辈做的寿衣,身体会愈发结实健康。因此,在老人寿终正寝之前,穿破一两件寿衣是毫不稀奇的事。母亲是有着三十多年教  相似文献   

8.
王琰  康曦 《党史纵横》2011,(4):46-48
2010年12月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一位行医65年的老人安详地离去了。家人根据他生前的愿望,把遗体捐献给了济南市红十字会,他也因此成为成为山东省历史上第一位捐献遗体的外国友人。老人的后事没有隆重仪式,没有追悼会,甚至没有一个花圈,一束鲜花。家人希望用这种方式,送老人安静地离去。然而众多的济南市民闻讯后,自发到老人的家中吊唁。国内外的多家媒体也对老人的一生进行了报道。这位老人,就是被媒体称为"在中国的最后一个鬼子兵"的前侵华日军军医、济南人昵称的"鬼子大夫"山崎宏。  相似文献   

9.
秋阳     
正这秋阳。——他仿佛叫你想起什么。一个老友的笑容或是你故乡的山水。你看他多镇静,多自在,多可亲可爱,在半枯的草地上躺着,在斑驳的树枝上挂着,在水面上浮着。你一直想伸手去把他掏些在掌心里,朵着嘴去亲他一口。要是你是一颗露珠,低低地蹲在草瓣上,他就从东边的树荫里窜过来,一口噙住了你,叫你一肚子透  相似文献   

10.
故事发生在瑞典。主人公叫阿兰,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住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叫作泰比的小区。只要超市开门,阿兰都要去“工作”。他把顾客四处扔下的手推车收在一起,推回超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阿兰开始收手推车是因为失业,闷得心慌。没想到一年下来,收入颇丰。开始的时候,收一辆手推车只能得0.25克朗,后来增加到1克朗,再后来又成了5克朗。钱多了,收手推车的人也多起来,阿兰不得不添了项“副业”:捡旧瓶子。终于有一天,阿兰像往常一样,把一大堆5克朗的硬币存入了银行。电脑显示,他账号上的存款数额是100万克朗(约110万元人民币)。老人请…  相似文献   

11.
这个姓陈的老兵坐在朝门藤椅上,一去不归。事实上他把那张藤椅当作生命的渡舟,老伴去世后的十多年朝夕相伴。江苏常州的焦溪故镇上,这条老街的百年老房子犹在,但又减少了一个老人。自从绕了一圈回到这个原点之后,似乎注定他下半生厄运连连。文革中挨批斗审查,随后被全家下放……老来失独,名义上有个小儿子在家照顾,实际上关心不多,怨言不少。他成了这个家庭的"灾星",事实上那  相似文献   

12.
1966年8月24日,当又一个狂暴纷乱的一天到来之时,一位老人拄着手杖,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北京太平湖畔。他在那里坐了一天,想了一天,最终还是把手杖、眼镜和放有名片的上衣挂在树上,慢慢走向湖中……这位老人就是一身正气、铁骨铮铮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那年他仅仅67岁。  相似文献   

13.
正导演王小帅在出版《薄薄的故乡》时说了句话,他是"无故乡的人"。我是有故乡的。而像我这样有故乡但却一直心神不宁的人来说,多了些牵挂,少了些洒脱。关于故乡,总是一言难尽,写出来,却又避免不了情深言浅。一度犹豫要不要把这个主题继续写下去,觉得所要写的内容更多还是偏于个人体验,担心别的人读了会有厌烦。不少写作者对写亲人与故乡存有障碍。这是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学,会像中国这样,对亲人与故乡有如此强烈的美饰意愿。诗人、作  相似文献   

14.
奚建伟 《廉政瞭望》2013,(15):58-59
这个姓陈的老兵坐在朝门藤椅上,一去不归。事实上他把那张藤椅当作生命的渡舟,老伴去世后的十多年朝夕相伴。江苏常州的焦溪故镇上,这条老街的百年老房子犹在,但又减少了一个老人。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一位老人,一位为寻找遗失的党组织关系奔波了四十多年至会毫无结果仍在奔波的老人。 他是我的故乡新乐币木村人,叫王建国,但村里很少有人知道王建国这个名字,村里人叫他王黑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军人     
<正>这是一位看上去80多岁的老人。他穿普通毛领衣服,戴普通帽子,脸上皱纹丛生,却又显得欣欣向荣。他嘴角微微翘起,嘴里只能看见一颗牙齿。他右手抬起,以一个军礼的姿势,定格。他的这个形象,伫立在本期《红岩春秋》内文的"老兵方队·遵义"首页上。写本文时,我不知道这名老兵的名字,以及更详细的资料。我与编辑商量,一定要把他的名字,写在上面。  相似文献   

17.
温纳瑞斯是一位美国老人,满头银丝,操一口流利的汉语,夹杂着明显的山东方言。如今他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了半个世纪。他有一个愿望,百年之后把骨灰留在中国的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5,(10)
<正>他曾是一名乡干部,从双盛美乡到石哈河乡,他把青春与热血挥洒在这片热土上。如今,60多岁的他又成为一名村官,为故乡的发展发挥着余热。他说:"我的后半辈子再次交给这片土地,值了!"他是王喜华,现任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二十四份村"第一书记"。1954年,他出生于石哈河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双盛美乡乡长、石哈河乡党委书记、旗环保局主任科员。2014年退休后,他主动回到二十四份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群众增收致富。2014年4月,王喜华以"第一书  相似文献   

19.
高原 《党员文摘》2007,(6):44-44
82岁的美国退休老人哈维邦帕斯不喜欢一个人吃饭,可是一年多前他的老伴去世了.子女又全都在外地生活。大多数的夜晚.他都是一个人煮点燕麦粥或吃一个“热狗”来解决自己的晚餐。  相似文献   

20.
心里有别人     
正对应该宽容的宽容、对必须较真的较真作家余秋雨曾住在一位德国老人的房子里。有一天,余秋雨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他打电话告诉老人。老人答:"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我明天再送一个过来。"老人送杯子来了。他进门就问:"那些玻璃杯的碎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