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根友 《新东方》2015,(3):28-31
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应当奠定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特点的重新认知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文化特点是在真实的"气机"世界里寻求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方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识"与"慎终追远"的未来意识。所谓的传统文化应当包括近现代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应当重省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及其两面性,勇敢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未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无法逃避又必须较好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最重视的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求助于中国传统文化,领略华夏先哲智慧,无疑是明智之举."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儒道两家在此问题的处理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文化往哪里去?"新传统主义"给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体传统而用现代"、从"坐而言"转向"起而行"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把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契合来,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以及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稳  曹宏 《观察与思考》2014,(10):39-4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遭遇到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原创力薄弱;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世界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培育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以应对和解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当西方文学的价值系统被视为优越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性",现代西方被等同于在时间维度上领先的"新",古典中国被等同于在历史进程中滞后的"旧", 片面的追新逐异隐藏着割裂汉语文学传统的危险,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就成了缺乏对西方话语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唯西方化.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深入传统内部清理并反思传统,而一些当代作家却因为对传统的无知而抛弃传统,以至于试图通过生硬的文化嫁接将西方传统当成自己的文化根基.让人纳闷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什么总是有人理所当然地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成水火不容的东西,甚至心安理得地认为割裂传统是"现代化"的必要代价.  相似文献   

8.
朱晓江 《思想战线》2004,30(1):65-71
白马湖作家群的文化个性从整体上来看是建设性的。和时代"以破为立"的主流思维方式不同,白马湖作家群的努力方向,并不在于反思、批判文化传统(或西方文化)的好坏得失,而主要通过他们扎实的文化工作,从正面向青年学生灌输一种新的文化理念与知识。这种建设性的文化个性与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理念紧密相关,并使其在中西方文化的处理问题上,显示出了兼容并包的风度意气。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5,(5)
对人的革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大学》开篇就讲到要"作新民",宋明时期更是对新民思想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到了近代,在民族危难之际,能够突破封建藩篱、具有进步观念的民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近代,人的革新的问题再次突显出来,"新民"的呼唤也成为席卷社会的思潮。通过对人的革新这一历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人的革新本身体现着文化的更新与发展。而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人的革新的历程,也恰恰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政治逻辑与文化逻辑的统一,且文化逻辑更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为国本"的统治思想、"家国一体"的民族情怀、"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是初心与使命孕育的文化沃土;近代东西方文明危机而导致的文化转型呼唤初心与使命的形成;对革命"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探讨而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推动初心与使命的发展;而在当代中国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对初心与使命的正本清源和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1.
王丽梅  戴宏图 《求索》2011,(5):98-100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精神信仰(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三大问题始终都是人类社会所要面对的永恒话题,并且根据对他们的不同认识与理解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模式。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先从这几个关系去解读,进而了解他们在文化之间存在的一些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为接续儒家学说道统、回应西方文化挑战而产生的东方文化意识流派。其代表人物在科学与民主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做出了独特而又深邃的诠释,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体用观"。这种"体用观"因其明显失衡而多遭非难,但亦因其丰富而瑰丽的人文思致而倍受学界瞩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14.
文化安全问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上升到影响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列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之所以出现"安全"问题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效应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行为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保护和传承好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论文以陕北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为例,通过对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蕴藏及其保护状况阐述,分析当前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力图提出有效措施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而加强我国在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5.
<正>社区文化需要加强对全体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扭转以活动为中心的取向,改变单纯文娱型的模式,解决"认识自己的邻居"都十分困难的一盘散沙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论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对比传统的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领域存在的以主管部门为中心的决策习惯,这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何谓以人民为中心?这至少应包括准确体察人民群众具象化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紧密针对人民需求而进行文化设计、创作、生产,通过经典、优质的产品、服务、项目去满足人民需求,从而反映文化的特质——来自人、为了人、服务人——的时代内涵。避免文化供应的错位长期以来部分文化的生产与供应,存在  相似文献   

16.
"和谐"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不仅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形态和丰富内涵。在我国古代的和谐理念中体现出人与人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时,又应该注意辩证分析和正确拿来。  相似文献   

17.
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政治理想的现实展开,也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研究"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法律文化的历史渊源入手,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起源、形式、性质、发展"等方面的解读,破解西方人把当今中国称为"礼治"国家,而不是"法制"国家的陈旧观念,促进中华传统礼治文明与西方现代法治文明有机融合,更好地为中国现代法律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刘莉 《传承》2008,(4):94-95
"天"与"人"这两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中国哲学史的"天人之辩"则在先秦之前的奴隶社会已经发轫。本文试图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这两个概念的产生以及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疏理  相似文献   

20.
苗俊玲 《人民论坛》2010,(5):240-241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似乎正成为解决此问题的良方。但"天人合一"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不同,所以必须正确解读这一思想,既看到其局限性,又要吸取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