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社会的道德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正是依靠这种手段,网民们被纳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化和符号化的社会系统——网络社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正如任何新型的现实社会的诞生一样,网络社会这一虚拟世界的形成,在其初始阶段必然面临着“社会秩序的优化与规范整合”的问题,这当中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尤为突出。然而,由于网络社会形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独特性,建立有效的网络社会控制机制相当不易,尤其是外在控制机制的建立更是难度较大。因此,着眼于内在控制机制建设,特别是强化网民的道德自律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更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年轻人的打工宝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网民已达1.11亿,每天新增加的网民就有两万多人,占世界网民总量的11%。这些网民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信息技术带来一场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的这些巨大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但是,让互联网成为年轻人的打工宝地。成为新职场,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09,(2):43-43
胡国强、林龙在《学习时报》2008年12月15日第466期撰文认为,“对话网民”是对畅通民意的沟通渠道进行的有效实践。作为民意机关,人大的各项工作必须处处体现“民意”,对于网络这个民意集中地,自然不能忽视,并且应该在网络对话中和网络互动中做出表率。虽然现有各地人大及人大代表在加强网络对话和互动沟通上,开始了不少的探索,但许多工作还仅停留在形式上,鲜有实质性突破。因此,如何进一步激活人大与网民的对话机制,如何回应网民的声音,如何使沟通制度化、规范化,这些都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网络用户低龄化和网络文化低幼化,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网络素养提升和网络综合治理的问题。当前,无论是从网民年龄结构还是从未成年人的网民规模来看,中国网络用户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用户低龄化助长了网络文化低幼化,以至于造就了全民孩童、即时享乐的泛娱乐化、庸俗化思潮的兴起。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技能应用是需要长期引导和培养的,网民特别是低龄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应成为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每个家庭都高度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影响网络问政效果的网民行为因素中,网民的问政渠道选择行为与问政效果有着显著关系。在网络问政的过程中,网民对各种网络问政渠道的使用效率有差异,政府网络渠道的使用效率高于非政府网络渠道,这种差异与网民的职业特征有关;相对于非政府网络渠道,网民对政府网络渠道的期望值更高,而期望值对其问政渠道选择行为有明显影响;网民的网络渠道效能认知对其渠道选择有影响;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动因对网民的渠道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吕建楚 《今日浙江》2011,(18):54-55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社会领域,网民已经成为最大的社会群体。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有4.85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我省网民人数也已经达到2900万,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313%。随着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方付建 《电子政务》2013,(11):23-28
利用文献解析和现象归纳法,在指出既有研究对网络伪舆情概念界定局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网络伪舆情的概念;利用分类阐释法进一步分析指出,网络伪舆情表现为伪数据、伪帖文、伪新闻、伪评价和伪标签等,网络伪舆情不断增加是网民寻求改变的社会性动因和网络提供改变可能的技术性动因的结合,网络伪舆情的出现和增加对网络言论生态、网民社会认知和网络社会治理形成了消极影响;提出了网络伪舆情的治理路径,即应通过政府表率性行为、惩治性举措以及网民自律性活动推动网络伪舆情消减。  相似文献   

8.
姜昭 《人权》2010,(4):21-25
网络时代刚刚开始时,很多网民认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虚拟的,男人可以将自己变成女性去恶搞别人,穷人也可以当宫豪去游戏交友。如今,网络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任何人只要在网络上提出想搞清某一问题的意愿,便可通过网民的集体搜索,了解问题的各种答案。  相似文献   

9.
陆杰华  左罗 《北京观察》2013,(10):22-23
社会是人构成的.网络社会也是.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还是要从网民出发。“躲猫猫”、“郭美美”等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响,甚至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因为广大网民缺乏一种平台来实现他们自由表达、自主参与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2009年,网络问政在中国掀起热潮。从个别官员向网民拜年到各地官员与网民沟通、问政,及至邀请网民“一起当市长”,网络问政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和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产生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伴随的虚拟社会,也出现了相应的网络交往和网络社区。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网的人当中,希望通过上网交朋结友的达34%,这意味着网络交往是网民上网的主要内容之一:网络化的交往改变了传统意义的基于血缘、地缘、业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已成为一把“双刃剑”。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超过3亿人,30岁以下的青年和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0%。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人格健康,阻碍了青少年情绪社会化的进程。网络依赖、网络性心理障碍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自杀网站”成为青少年自杀帮凶,沉溺网吧、在线游戏可间接导致自杀。“网恋”有着重大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网络舆情热点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互联网在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提供了传播渠道,网络舆情热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对网络真情热点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群众声音     
《群众》2013,(9):1-1
没有底线就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 没有底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否则网民的权益便得不到合理的保障。“七条底线”并不是要约束或者限制互联网的发展,恰恰是为了网络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是在保护绝大多数网民的利益和话语权。“七条底线”,是“共识”也是“红线”。——高贵英。  相似文献   

15.
从“人肉搜索”现象反思校园BBS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上存在的“人肉搜索”现象主要基于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对焦点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以及网民的各种心理动机的需要三方面因素。校园BBS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凸现出“人肉搜索”的潜在危机问题。因此,需要从学校管理、网络监管、师生道德自律等方面来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如何对待网络,有应然的要求,也有实然的状况。简约地说,网络舆论在本质上是人民运用科技进行意见表达。网民的本质是人民,网络是走群众路线的好地方,在加快创新发展之际,领导干部善用网络也是工作应有之责。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上出现了诸多社会思潮,诸如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互联网的这些思潮既有技术的基础,更有社会的根源。互联网思潮是网络技术的特有产物,与网民的特性密切关联,是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折射。  相似文献   

18.
公安机关网络形象包括三个要素:网络形象的认知者—网民、形象的认知对象—公安机关和民警、形象形成的环境—网络空间。公安机关网络形象的形成是动态系统中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表现为:公安机关网络行为的要素不断对网民进行信息刺激,引发网民的评价;网络涉警舆论环境和网民个体两大影响系统直接作用于网民评价,对网民评价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民评价结果持续反馈,作用于公安机关,推动公安机关不断优化网络行为,进而塑造良好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腾讯新闻论坛中5个热门话题的讨论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了政治参与中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原因。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网络技术支持是网络意见领袖形成的物质基础,利益诉求是网络意见领袖形成的社会基础,网民与他人交流看法的需要是网络领袖形成的驱动力,网民的个体特质是网络意见领袖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在生活中日益普及,原本被称为虚拟空间的网上社区已经跟现实密切相连。但虚拟的网络是否绝对自由?网民们是否可以肆意妄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不受任何约束?答案是否定的。请看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网上转帖惹事端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军,是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药剂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喜欢舞文弄墨,时不时有一些散文、随笔见诸报端。几年前,李军买了一台电脑并上了网,以“小李飞刀”为网名开始在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