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经济法通过双重规制达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协调,通过双重限权促成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探讨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利益及其与经济法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法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其宗旨已成学界共识,但对“社会利益”一词似乎并未有过真正深入的探讨。本文意在从社会利益的涵义入手,利用法理学和经济学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论述社会利益的整体涵义及其作为经济法基石范畴,乃是人类知识存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该概念的外延模糊性对经济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社会利益及其与经济法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法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其宗旨已成学界共识,但对"社会利益"一词似乎并未有过真正深入的探讨.本文意在从社会利益的涵义入手,利用法理学和经济学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论述社会利益的整体涵义及其作为经济法基石范畴,乃是人类知识存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该概念的外延模糊性对经济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法和民法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说明经济法是国家进行良性干预之法,是经济领域的法律社会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本位法。  相似文献   

5.
法的价值是关于法的目标、理想或主要功能作用的抽象,是法律科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实质公平与正义在经济法领域的特殊表现,是经济法基本精神的具体化。而经济法以追求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平衡基础之上的社会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是经济法宗旨、原则赖以存在的前提。追求实质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法主体理论注重从外延来界定法的主体,这必然会导致法主体的缺损。法主体的认知逻辑可以是:先从本质层面来界定法主体的内涵,再从现象层面来界定法主体的外延,法主体的外延具有相对的开放性。经济法主体研究在遵循上述认知逻辑的基础上,可追问并扬弃经济法的本体论,立足于解析生产方式的变更所导致的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并抽象出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增量利益关系。增量利益源于剩余劳动的创造,可将劳动力权人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内涵,而将自然人和自然人的组合作为经济法主体外延,并进一步对企业、国家、社会中间层等自然人组合的经济法主体属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理念下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经济法平衡协调和社会本位理念有着耦合之处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具体经济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涉及融于其中的不同利益的平衡协调 ,这种利益的协调还必须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 ,因而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中就不能不内在地蕴含着经济法的两个理念作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的利益本位应该是社会整体利益.作为经济法的基石范畴,社会整体利益在内涵上与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概念并非完全等同.社会整体利益是一种以社会上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为诉求的独立利益形态,具有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普遍性、性质的整体性和产生机制的整合性等特征.在外延上,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存在着严格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利益具有天然联系,利益决定法律,法律又反作用于利益。基于法律与利益关系的分析思路,就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而言,民法是权利本位法,以个人利益(私人利益)为其法益目标,对个人利益(私人利益)进行优位保护;而经济法则是社会本位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法益目标,以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为己任。不同的法益目标是民法与经济法共存的基础,而民法与经济法的互动则有助于利益平衡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完善证券监管--从经济法的社会性本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监管法律制度属于经济法的范畴,经济法的“社会性”本质同样是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本质。以此理论为基点,对我国证券监管的现状作出了实证分析,并阐明了完善证券监管必须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合理界定政府监管权力和证券自律机构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社会法的产生源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是伴随着国家力图通过干预私人经济以解决市场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了工厂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环境法和国际法阶段.社会法的价值追求可分为外延不断扩展的三个层次:对社会弱者利益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社会法的调整原则有二:限制国家干预原则和社会本位原则.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公共经济利益法权表现形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法律往往不是就保护单个特殊的利益而设定规范,通常是突出其法益目标,兼顾其他利益的平衡。不同性质的法律,法益结构不同,利益的法律表现形式亦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公共利益仅表现为消极的法益不足以充分实现。社会公共经济利益应有两种法权表现形态:国家经济权力与社会公共经济权利。社会公共经济利益只有上升为法权形态才能通过不同领域法律制度的构建,保证其充分地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机制建设层面入手,建立和完善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治要求的利益协调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保护机制、利益观念导向机制等四个方面,以期社会各阶层利益重新调整分配,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4.
依私法自治的理念,法律应当尽量让民事行为有效,有效与无效是法律在平衡干扰利益与社会利益、秩序与公正,甚至在特定地域与时期人们对违法行为的容忍力.民事行为的成立问题是一个事实问题,有效与无效问题却是一个法律是否承认的问题,即是一个国家公权力介入私法领域的问题,无效法律行为并不需要一定得"当事人得随时主张其无效,就其主张不发生除斥期间或消灭时效的问题".本文即讨论了民事特别法对民事行为无效理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15.
公共利益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哲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至今尚无统一定论.社会转型期多元化利益主体已形成,假公共利益之名侵犯其他合法利益特别是合法的私人利益的事件屡屡发生,其中“暴力拆迁”正是公共利益被滥用的最好证明.因此,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显得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民工非物质利益权益保障问题我国应借鉴国际上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对农民工非物质利益权益保障进行法律制度安排,建立公正的社会代价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法治体系和社会信任法律体系,这对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保护警察执行公务是维护法律尊严、确保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警察执行公务的法律保护是对各种干扰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法律惩戒,以保障警察顺利履责并获得执法效果。对我国警察执行公务的法律保护,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从执法的全程对警察执法提供足够的法律保护,在对警察执行公务进行保护的同时实现对警察执法权益最大限度的维护。  相似文献   

18.
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尚在发展初期,由于民事实体法依据的缺失导致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影响制度运行的效果。构建逻辑自洽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体系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最高追求,但面临社会公共利益概念难以明确的困难,直接将社会公共利益类型化的具体形态作为法律保护对象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方式,对侵害行为克以相应的民事责任,是一种可行方案和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法律形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进行革新,向绿色化、生态化变革。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适应保护环境的要求。这一变革既为生态文明所诉求,也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法律的生态文明观,其公平观要从代内公平向代际公平嬗变,其效益观要从经济效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嬗变,其秩序观要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主义嬗变。宪法中需创设环境权,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宪法地位;刑法中重新界定环境犯罪,在惩治危害环境罪的立法中规定举动犯和危险犯;承认自然资源的财产价值和所有权;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各项政策和措施,建设绿色税制;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