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传统价值观最初重视人治和德治,后来有了礼治和法治,传统治理方式是人治、德治、礼治和法治四种治理方式的有机统一。德治、礼治和法治是人治的三种主要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之中,德治是根本,礼治是为了实现德治,而法治则是礼治的补充和保障。传统治理方式从作为人治的德治,逐渐走向了作为人治的非德治(礼治)。导致这种境况的根源则在于人治,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治理方式,必须变"人治"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形成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于"法治"的"法治"和"德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信用缺失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毁,从反面说明了诚信道德准则的现代意义及内涵.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结合,传承中华信德文明,恪守诚信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4.
守法诚信是现代法治政府的基础性标准之一。解决守法诚信建设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最根本的路径就是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是治国的科学方略。认真研究德治与法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科学地实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法治领域要贯彻这项基本国策,必须先理解和谐社会特征之意蕴。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可以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以法治话语诠释为权利与权力、规范与理念、法治与德治、创新与稳定、法律禁止与允许相和谐。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如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从人性论出发 ,法治在于止恶 ,德治在于扬善 ;从经济方面说 ,法治导致自由 ,德治导致秩序 ;从民众角度讲 ,法治 (民治 )激发社会活力 ,德治 (教民 )引导人们思想。深度思考法治与德治怎样达到内在统一和从哪些层面实现统一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治与德治辨析——在传统与现代语境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法治和德治需要澄清“法治”与“德治”二词在传统语境和现代语境下的不同内涵,历史地辨析法治与德治在传统条件和现代条件下的不同关系,以便正确地理解现代法治和现代德治及其相互关系,防止思想和实践因受到语言的异化而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9.
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最基本最通用的治国方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本文从理论上考察二者的兼容,通过分析德治和法治各自的含义、优势及二者结合的必要性,提出法治与德治,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作为社会调控、国家治理的两种资源,法治强制人的外部行为,德治规范人的内心世界。如果德治不举,人心不稳,法治就会千疮百孔;而法治松弛,惩恶不力,德治也会破堤而溃。因而唯有法德兼治,方能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诚信是基石。当前,在“利益至上”原则的冲击下有的人失信于己、失信于人、失信于自然,导致社会的不和谐。诚信缺失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要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国民经济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新型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新时期治党治国的客观要求和基本思路 ,坚持这一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坚持不懈地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坚持法治和德治的统一 ,是我们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明确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在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时。也要认识到德治建设的重要性,以达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明社会的治理模式,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的高度协调、高度融洽的互动。在坚持法治的总体框架下坚持德治-法治互动,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又是社会现实的诉求。当今中国,必须通过道德法律化、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和培育公民法律信仰,才能实现德治-法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和谐最饱满地概括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要求,实现和谐历来有法治与德治之争,法治德治的关系不是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问题,它们的差异正是互补的前提;和谐社会既是法治社会,也是德治社会,法治与德治结合,或“德法并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合力;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行“德法并举”还应放归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道德建设的黄金准则,是个人和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伦理基石,是构建社会伦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所以,诚信是一种丰富的社会道德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明礼诚信"的道德要求,充分利用德治与法治的手段,利用诚信机制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内外两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我们的社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法治和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对新世纪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法治和德治是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统一战线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领域,德治和法治的作用各有侧重;在新世纪,法德并举是坚持统一战线基本原则,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德治与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基本手段,都有其独特治理优势,但也存在各自局限,且互为优势和局限,需要在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中促成德治与法治的互补与协调,以二者的最佳配置来确保最优秩序与最高效率。德治与法治的双向互动具体表现为道德与法律在精神上相互吸收、规范上相互转化、实施上相互促进。为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治法治、完善道德体系与法律体系、推进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等措施保障了二者的双向互动,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者缺一不可。必须从理论基础、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以及西方国家都出现过非营利组织诚信缺失的案例,严重影响到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加强非营利组织诚信建设,非营利组织必须形成以人为本,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法治与德治并举的非营利组织信用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论及德治和法治间的关系时,时下舆论往往习惯于将德治看作隐匿于威权政体中的话语,是对法治的破坏和扭曲。这种看法来源于人们的文化"前见"和对现代西方法治理论非理性的崇拜。事实上,法治一语并非纯粹的舶来品,德治也不是毫无争议的"地方性话语"。应当通过对比中西法文化背景下法治和德治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合法性、正当性证成路径,发掘西方话语体系下法治中的道德含量,发现东方语境中德治所蕴含的法规则意识。以此为基础,研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的方略,是在接续传统基础上国家治理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互洽证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