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法特是国际政坛上一个著名的传奇人物,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声望。2000年6月下旬的一天,我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的拉马拉总统府见到了这位巴勒斯坦领袖,并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总理沙龙5月1日晚解除了对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的围困。5月2日凌晨,以军完成了从阿拉法特官邸的撤军。2日当天,被困34天的阿拉法特第一次走出宫邸。但沙龙在宣布解除对阿拉法特围困的同时宣称,如果阿拉法特出国,以不保证一定让他回到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3.
已72岁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目前正面临着与以色列和谈开始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四、五十年谋求巴民族解放的无数次斗争中,他多次以其睿智、果敢和坚毅化险为夷并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今天,年逾古稀的阿拉法特身处夹缝,面临来自国内外、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强大压力,但他并未屈服,仍在继续为巴的民族解放而逆水行舟,力图突出重围。  相似文献   

4.
的黎波里专电 1992年4月7日,一架安-24型飞机从苏丹首都喀土穆起飞。机上,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正在批阅文件。机长突然向总统报告,利比亚库弗拉机场因气候条件恶劣,拒绝飞机降落加油。这位经历无数惊涛骇浪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又面临生命危险。 阿拉法特问,“飞机上还有多少油?”“可飞行  相似文献   

5.
曹元明 《侨园》2005,(1):35-37
去年11月12日上午,尼罗河在低声呜咽,天色布满哀容。巴勒斯坦的民族英雄阿拉法特终于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行程。四匹黛色骏马牵引着阿拉法特的木制黑色灵柩在开罗郊区的路上缓缓前行。他年轻的遗孀苏哈头披黑纱,满脸悲伤,难过地握着九岁女儿扎赫娃的右手,眼眶饱含苦痛的泪水。母女俩坐在车上随柩车同行。这是苏哈陪丈夫阿拉法特最后的“旅行”。阿拉法特不仅留下了未竟的巴勒斯坦事业,留下了年华正茂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留下了他的精神力量和无穷魅力,还留下了他的云遮雾绕的爱情故事和未解的“谜点”。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安全内阁特别会议原则同意驱逐阿拉法特后,国际社会表示震惊,发出一片谴责声音。从沙龙政府看,他要把阿拉法特送往何处?阿拉法特会甘心离开他终生为之奋斗、弥足珍贵的自治领土吗? 为收复故土转战南北。阿拉法特早年的革命活动主要在埃及和科威特。他在埃及的巴勒斯坦学生中具有很高威信,并与纳赛尔等埃及  相似文献   

7.
刘洪 《瞭望》2004,(46)
如果敌人旗鼓相当,阿拉法特或许早已成为一个胜者名垂青史;但面对超强的敌人和自己弱者的处境,他注定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他波澜起伏的人生,昂扬的革命激情,悲壮的人生结局,让人敬佩、感叹,也让人扼腕。  相似文献   

8.
刘顺 《瞭望》2002,(27)
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美国中东和平计划终于在6月24日出台。透过这一和平计划,人们似乎看出布什这一次下决心要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排挤出局,建立一个没有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国。 布什在讲话中表示,和平需要一个新的、不同的巴勒斯坦领导机构,这样才能产生巴勒斯坦国。美国将支持在未来18个月内建立巴勒  相似文献   

9.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经常笑容满面地出现在电视荧光屏上。他那黑白格子阿拉伯头巾,一身军装已经成了他的特征。阿拉法特身体壮实、精神饱满,圆胖的脸上长着络腮胡子,经常戴一副墨镜。通过大半辈子艰苦卓绝的奋斗,他成为四百万巴勒斯坦人民公认的领袖。阿拉法特本名叫穆罕默德·阿贝德·阿鲁夫·  相似文献   

10.
亚西尔·阿拉法特,这位中国人民熟悉的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不懈斗士,今年10月初第七次访问中国。这次是巴勒斯坦国成立以后,他应杨尚昆主席邀请首次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受到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热情接待。 10月5日上午10时许,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灯火通明。邓小平主席在那里亲切会见了阿拉法特总统。阿拉法特在距离邓小平还有六、七米远时就伸出双臂。他同邓小平数次拥抱,连声用中文说:“你好,  相似文献   

11.
辞旧迎新之际,巴以冲突再度激化,以军不仅大举进犯巴自治区,而且把枪口直接对准了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沙龙继指责巴民族权力机构为“支持恐怖主义实体”后,又宣布断绝同阿拉法特的一切联系,甚至扬言要除掉阿拉法特。巴方当即指责这是对巴勒斯坦人民“正式宣战”。人们不禁要问:阿拉法特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吗?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2,(15)
阿拉法特被困拉马拉 本刊记者王海京报道:在发生了一系列自杀性爆炸事件后,以色列内阁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紧急会议,作出了进攻阿拉法特总统府的决定。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海滨城市里雄莱锡安5月7日发生重大自杀性爆炸事件后,正在美国访问的以色列总理沙龙作出了十分激烈的反应,指责阿拉法特应对此爆炸事件负责,并称谁与以色列作对,他将使其“不复存在”。爆炸事件发生后,沙龙提前结束访美。他一回  相似文献   

14.
刘顺 《瞭望》2002,(40)
到9月27日本刊截稿时止,以色列坦克对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官邸大楼的围困进入第8天。9月19日晚,以色列军队出动大批坦克和装甲车,直奔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的总统府,并闯入总统府大院,摧毁了除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办公室以外的所有建筑物。这是继今年4月份“防卫墙军事行动”后,以军第二次大举围困阿拉法特并推毁官邸建筑。阿拉法特的生命安全正面临着自1994年建立巴自治区以来最严重的威胁。73岁的阿拉法特目前正在形同“孤岛”的总统府坚持抗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人士认为,以色列屡次围困阿拉法特,主要目的是希望将冲突责任推到巴勒斯坦一方,转移人们对其占领政策导致暴力加剧的注意,掩盖其拖延和平进程、不惜牺牲和平以争取以色列利益最大化的企图。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2,(52)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2002年五次 (去年12月3日至3月11日;3月29日至4月29日:6月6日;6月10日;9月19日至9月29日)被以色列军队围困。  相似文献   

17.
阿拉法特虽然以“认错”的方式又一次度过了政治危机,但如果他的改革不能触及一些根本性问题,就免不了受到一次次新危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以安全内阁9月11日原则通过驱逐阿拉法特的动议后,14日,副总理奥尔默特称,清除阿拉法特是一个选择,对他进行更加严厉的隔离和围困,彻底断绝他与外界的联系也是一个选择。以色列的言行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从美以关系、巴以局势和国际反应来看,沙龙政府是威胁多于行动,眼下还不敢对阿拉法特轻举妄动。从某种程度上看,以的言行巩固和抬高了阿拉法特在巴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重返冀中     
穆青 《瞭望》1989,(10)
多年的记者生涯,使我对车马行旅早已安之若素,可是,新近的冀中之行,却大不一样。行期刚定,就急切切地盼着出发,及至上路,又总觉车子跑得太慢,可等到汽车驶入冀  相似文献   

20.
刘顺 《瞭望》2002,(28)
美国总统布什的中东和平新计划出台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命运顿时变得扑朔迷离。继在“新计划”中要求阿拉法特下台后,布什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宣布,如果阿拉法特在大选中连任,就不会得到美国经济援助,甚至别指望美国帮助巴勒斯坦建国。阿拉法特现在面临的情况是:要么被美国和以色列“强行”赶下台,或驱逐出境甚至暗杀,要么主动隐退,要么继续与美进行外交周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