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时俱进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具体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展开,它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工作状态。它要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要求创新精神,又是创新精神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浴火重生,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锻造重塑,在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和实践拓展中焕发蓬勃生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成为推进人类政治文明的中国路径和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3.
创新问题事关中华民族兴衰存亡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等重要方面;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贯彻其中,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中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从历史本体、历史功能、历史主体和历史价值四个维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创新性发展。历史本体论维度的创新发展,体现出治国理政规律与社会历史规律自觉统一;历史功能论维度的创新发展,体现在以史为鉴与开创未来;历史主体论维度的创新发展,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历史价值论维度的创新发展,体现在评价历史当以实事求是为准绳。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体现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刻认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民族危难到民族独立的转变,并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阔步向前。在此阶段,我党始终坚守政治性这一根本属性,重视政治建设,于摸索中前进,于前进中总结。在推进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领导中国人民逐步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体系;解放思想,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以人为本,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事求是,坚持确立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相似文献   

6.
理论文摘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机制 一、思想机制。有三个重要前提:首先要解放思想,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三是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又要突破那些已不适应新的实践的陈规,实行新的创造。二、认识机制。创新的核心内容集中表现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上。创新的主题和方法就是要紧紧围绕和抓住这个根本问题。创新的思想前提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具有丰富的哲学品质。其中所明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体现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着工会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它在解放思想中实现了继承与创新,在工会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中明确了中国工会前进发展的旗帜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作为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贯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一根红线。本文通过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及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指导作用,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迈向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创新理论最大的思维特征就是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观。它具体表现为:面向新的世界图景定位"实事",在解放思想、实践创新中"求是",坚持用"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践行"是"的三大特点。而在定位"实事"时,它既从新世界图景与各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着眼,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出发;在"求是"中,不但把解放思想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又用发扬民主、运用民主手段拓展与丰富了"调查研究"这一基本方法的内涵;最后,又坚持用"以人为本"为价值尺度践行"是",由此构成了当代实事求是观的"中国特色"和当代气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要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规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思想保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要素;一元与多样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注重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在他卓越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践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信念;在改革开放中恢复利益激励机制是实事求是思想深层次的体现;“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是实事求是思想的生动表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运用实事求是思想的经典杰作;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定是实事求是思想最重要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在实事求是地开展反倾向斗争的实践中,重新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当代中国文化范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在坚持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下,实事求是开展反倾向斗争,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这种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理论创新的要求和体现 ,坚持体制创新是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的保证。只有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才能真正富有成效 ,才能更好地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毛泽东成功地提出并运用统一战线理论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创新、发展了毛泽东的统战理论,促进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并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法宝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实现了三大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其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局面,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三次创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折紧密相连,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只有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才能把党和国家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战略方针,实现了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同时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了根本的指导思想。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一贯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归根到底是一个能否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风问题。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良好学风,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是在反对主观主义学风提倡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需要一大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思维,需要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上实现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经过艰苦探索,为我们今后创新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启示:(1)理论创新应该塑造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2)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3)理论创新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是共产党人的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