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9年1月初,黄慕兰以大学生的打扮,口袋里装有江西省委用药水写给周恩来的密函,经九江乘船到上海。她先在李维汉家中暂住,等待周恩来的接见。过了一段时间,慕兰由向导领着,来到闹市中的云南路天蟾舞台隔壁“生黎医院”楼上,进入一间门口挂着“福兴字庄”的房里。这是几个月前,周恩来  相似文献   

2.
一为了保证中共首脑机关在白色恐怖下的安全,周恩来曾以极大心血筹建和领导特科工作,并先后建立各种情报关系。但一直缺少一位能在上海滩“兜得转”,能以公开身份掩护地下党活动的人物。鉴于黄慕兰的家庭背景,社交能力、外貌风度,尤其是她在龙华监狱中舍己救人和为中央秘密护送巨款所表现的应变能力,周恩来瞩意于她,决定让她在特科中扮演一个特殊角色。而这时,慕兰的丈夫贺昌奉命赴苏区。  相似文献   

3.
三 1938年8月,黄慕兰以《译报》董事长身份离开上海到香港募捐。 香港,对她来说并不陌生,8年前她就在这里战斗过,只不过今日旧地重游,“兴亡感慨,情绪不同”。她被朱学范和杜月笙的公子杜维藩从码头接到六国饭店的一套临海房间住下。从骑楼上远眺,九龙对岸的浅山影影绰绰,宋皇台依稀可见。 “啊!看到那由几块巨石堆成的宋皇台,使我想起当初宋、明两朝都是在这里送终的,难道现在又到了那个时代了?”慕兰不禁感慨一声。 朱学范连忙说:“黄大姐,历史不会重演。香港虽是小小岛市,可载而归的。”  相似文献   

4.
孟红 《世纪风采》2011,(5):38-40
黄慕兰,生于1907年,美丽聪颖,有着“沪上奇女子”的称号。1926年,年仅19岁的黄慕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还担任了汉口妇女部的部长,随后来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期间,她颇具传奇色彩地立下了两大奇功——她发现并密报了向忠发被捕叛变、参与营救关向应等中央领导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多认为柳亚子与黄慕兰关系密切,甚至为忘年之交。笔者经考证和解读柳亚子提及"柔荑"的两封信件,认为"柔荑"即黄慕兰。黄曾在1942年底因杨惠敏案牵连而被捕,在黄被捕后柳亚子先后致信毛啸岑和柳非杞,希望他们帮忙打听林庚白的遗稿和遗属的下落。文章进而揭示,皖南事变后柳亚子因黄慕兰阻止发表反击国民党反共逆流的宣言而对黄产生不满,并开始疏远她,但是,柳亚子并不愿明言和公开表达这种看法,故长期以来学术界几乎无人知道皖南事变后柳亚子对黄慕兰态度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6.
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中央的机要秘书、营救部部长;她反应机敏,沉稳干练,曾成功营救过周愚来、关向应等中央领导人;她天生丽质,聪颖过人,四段婚姻见证坎坷爱情。她就是被周恩来赞誉“为党立下奇功”、活跃在上海滩的“美女特工”——黄慕兰。  相似文献   

7.
杭州市青春坊小区是一个普通的居民社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身边住着一位传奇老人。她的青春曾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她一生坎坷,经历过无数生与死、坚守与放弃的考验。她即将年满106岁,党龄86年。中共特科元勋陈赓大将说,她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周恩来则称她为"女诸葛"。她叫黄慕兰。  相似文献   

8.
中共特科元勋陈赓大将曾说:"慕兰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 陈赓所说的"慕兰",就是中共早期妇女运动领袖和特科重要成员黄慕兰. 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又名黄淑仪、黄定慧,出身于湘中名门,父亲曾任长沙岳麓书院主任教习,是谭嗣同、黄兴、蔡锷等名人之后的老师.1926年,年仅19岁的黄定慧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北伐前夕在武汉投身革命.  相似文献   

9.
一 从1933年临时中央撤离上海和潘汉年的离开,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时,黄慕兰已中断了四年的组织关系。这期间,尽管她如失群孤雁,但仍坚持为党做了大量工作。然而,没想到几个月前刘晓从延安回上海重建地下党,由于某些对她过去所负的特殊使命不清楚,对她与陈志皋结婚过着“贵夫人”生活不理解,因而未接上关系。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大风浪的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16,(8)
正容貌美艳,身材玲珑,个性洒脱外露,周围总是围绕着多情的男人,这是她们展开工作的最好掩护……电视剧《风声》中顾晓梦的原型,就是被周恩来称为"我党一部百科全书"的传奇湘女、红色女谍黄慕兰。黄慕兰,1907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其父黄颖初,与谭嗣同、唐才常并称"浏阳三杰",思想开明,乐智乐进。30余岁喜得长女的黄颖初,无男女偏见,不愿黄慕兰成为"无才便是德"  相似文献   

11.
正熟悉关向应革命生涯的人都知道,关向应在做地下工作时曾经被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那么组织派谁营救的关向应?营救关向应出狱的又是怎样一个人呢?2017年2月7日,有一位革命老人在浙江杭州辞世,享年110岁。这名革命老人叫黄慕兰,是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活跃在秘密战线上的女特工。这名机智过人的巾帼英雄,不仅营救过关向应,而且也使包括周恩来在内的许多中共重要人物摆脱险境。她深入虎穴,屡立奇功,被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12.
<正>在又一个建军节到来之际,不由又让人想起那些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在今年年初辞世的著名红色女"特工"黄慕兰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出身书香名门、在革命战争年代屡立奇功的老人,将一生的命运、前途、婚姻、财产,全都献给了党的事业。她一生历经艰险、磨难与误解,却从没有丧失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她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陈赓语),周恩来称之为"党的百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革命很奇妙,它的终极是永恒的正义,使人充满激情,它的过程则是残酷的美丽,浪漫与痛苦相伴相随。"黄慕兰的革命经历,正是深刻地体现着这种命运的过程。这位出身湘中名门的女性,本可以像大多数的世家小姐一样,到外国留学,或写诗、学艺、相夫教子,悠闲平稳地过日子。可是,为了追求光明她却选择了终身以革命为业。作为中国早期妇女运动领袖和特科重要成员,她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差不多横跨一个世纪,为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被周恩来赞誉为党在隐蔽战线上的"奇兵"!她所亲历的磨难和矢志不渝的革命意志足令后人赞叹。  相似文献   

14.
孙翠华,农五师八十一团五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2008年被兵团评为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俗话说得好,做人难,做女人更难!特别是做她这个家庭的当家女人更是难上加难。十几年来,她经历了别的女人没有经历的磨难,但她最终选择了坚强,自信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她现在的人生格言就是:生活只要用坚强去克服、去充实,它就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尽管这辈子也许将永远生活和工作在太平洋彼岸,但尤雁的心灵之湖仍始终荡漾着贵州的山光和水色,特别是侗乡的歌声和四季,让她的每一个梦乡、每一个日子,从来不因缺乏亲情而黯然失色,相反经常以一种特别的温暖方式,延伸着她的异国相思.2004年的某天我在贵阳与回国的她叙说乡情时,她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可以在记忆中删除某些片段,但故乡的点点滴滴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被删除……  相似文献   

16.
农四师六十七团的通讯员,都是清一色的女性,所以有了“娘子军”的美誉。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热情、细心和勤奋,不但在报纸上留下了她们的名字,而且为团场的“三个文明”建设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辣妹子张茂兰 张茂兰一脸稚气,说话办事利索,是个纯正的辣妹子。1998年从四川省内江市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了西部边陲。多面手的小张身兼数职,1999年,她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通讯后,就和新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特别敏锐,在她的眼里,一件小事、一个画面就可能是一篇小故事。由于她是农业技术员,特别擅长报道团场经济、农业生产方面的新闻。下连队检查农作物生长情况,无论有多忙,也总不忘抓新闻,  相似文献   

17.
1980年 11月20日 王光美:总算让全国人民出了这口气 王光美同志今天特别高兴、活跃。她并不认识我,可是她看到我佩戴着蓝边的记者证,就像久已相识的老朋友,对我说:“太高兴了!总算看到把他们押上审判台了,总算出了这口气,全中国人民出了这口气。”一位叫不出姓名的老人说:“我活着就等着看把  相似文献   

18.
蔡畅同志溘然与世长辞了。她的遗言,她的功勋,她的道德、文章,永留人们心中,与世长存。蔡大姐在她90年的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奋斗了70多个春秋。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追求真理,坚韧不拔,大公无私,艰苦朴素,是当之无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女革命家。缅怀革命先辈,学习蔡大姐,我们就要很好掌握蔡大姐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方面是她的优秀品德、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另一方面则是她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是领导中国妇女运动实践中科学总结出来的关于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蔡大姐的一生是与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分不开的。1937年尼姆·韦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就称  相似文献   

19.
家的风标     
《党建》2017,(2)
正母亲上过学堂。她说,上小学时她的学习成绩很拔尖,先生经常给同学们读她的作文。后因外祖父病重,她不得不辍学。母亲个子不高也不漂亮,却是在300多个纺织姐妹中,因干活踏实而被录为正式职工的唯一年轻人,也成为外祖母一家人的指望和自豪。母亲18岁就和当军人的父亲结了婚。有一年,部队办夜校,母亲终于有了学习的机会。那天,母亲特别兴奋,第一个报了名。母亲  相似文献   

20.
致富女强人     
徐翠枝自1996年在西山农牧场五连承包土地以来,善经营、会管理,从未亏损过,特别是近3年来每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只有初中文化的徐翠枝,自身文化基础差,为了搞好生产,她拼命看书,连队阅览室里有关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几乎她都看过。徐翠枝啥时候身边都带着一个小本子,无论什么时候遇到对种田有用的技术资料,他就认真地记录下来,没事的时候,她就喜欢仔细琢磨,并将这些技术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承包田里。一年下来,光小本子就记满了三四本。冬天,别人都在打牌看电视,她却一有时间就请教技术员和有经验的老职工,向他们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