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由其成立之初提出的"和平、自由、中立"的外交目标演变而来,通过利用大国之间的利益及矛盾关系达到一种制衡作用,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该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弥补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东盟国家自身实力的相对薄弱,使得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东盟和中、美、日三国的关系为视角,分析东盟外交战略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2.
江帆 《人民论坛》2010,(8):38-39
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逐步走向更加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然而,东盟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大国平衡外交模式无疑将对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造成影响。中国在与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交往时,应尽可能避免大国平衡战略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寻找有利的外交机遇。  相似文献   

3.
东盟地区安全治理中的大国因素是东南亚安全问题的重要一环。在不同阶段,东盟地区安全治理中的大国有所不同。早期,美苏竞争成为主旋律、中美关系由竞争走向缓和,对东盟地区安全治理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东盟地区安全治理中大国的第三方因素更趋复杂。今后,中国应该加强自身战略定力、平衡和处理好不同类型的大国关系、深化与东盟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发生战略误判的可能性在上升,因为美国在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过程中,由开始阶段的"仲裁者",发展到现阶段直接参与对中国的制衡。目前中美战略误判所付出的代价为,两国已"半"进入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避免中美战略误判的主要途径,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还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充分了解新时期中美战略博弈的复杂性,充分估计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长期性与曲折性"习奥会"正值两国政府换届之后,在当前国际安全与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美两大国如何平衡彼此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如何共同开创"主导大国"与"崛起大国"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新型大国关系",如何共同引领世界和平发展而不是分庭抗礼,备受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柬埔寨在东西方之间寻求中立,逐渐形成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冷战后,柬埔寨在大国间寻求平衡的政策随着局势变化而演变为"大国平衡"战略。"9·11事件"后,柬美政治关系逐渐缓和,军事合作不断加强。柬美关系变化改变了地区内形势,影响着地区的结构性力量变化。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南海争端逐步加剧,其复杂程度也逐步增强,究其原因,不外乎:南海巨大的油气资源、重要的地理位置、领土所有权归属、美国的"抑制围堵中国的政策"和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南海周边的国家已频频向中国出牌,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几个大国更是虎视眈眈,南海资源不断被侵吞,南沙群岛岌岌可危。因此,我们要正确分析南海争端加剧的原因,抓住时机,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果断解决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8.
历史和现实中的东南亚,因其自然地理位置与社会条件的特殊性,历来是国际政治力量纵横捭阖的重要场所。冷战结束后,东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灵活务实地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希望成为多极化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一极。  相似文献   

9.
安全观竞争是大国战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亚,中国新安全观和美国现实主义安全观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合作安全体系和军事同盟体系的并存兼容,并且二者的并存兼容已经成为东亚和平的基础。但是,这两种安全体系的兼容是不对等的,并存也是不平衡的,这是东亚"虽有和平、但地区热点频发"的重要原因。对中国来说,可以在合作安全的基础上构建强化型合作安全模式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取得"对等兼容"和"平衡并存"。未来东亚安全秩序的发展趋势取决于美国军事同盟的强化能够走多远和中美之间能否建成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区内视点     
<正>第十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为推动合作共赢献策11月9日,第十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南宁举行,20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共赢"主题,分别就"东盟成立50周年与中国-东盟关系现状与展望""中国-东盟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东盟智库交流机制建设"4个议题作了发言。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和东盟双方应继续秉持  相似文献   

11.
袁晓江 《桂海论丛》2004,20(5):44-46
在中国--东盟发展战略中,广西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由于地缘关系和历史上的经贸往来,深圳与东南亚地区经贸关系非常紧密.深圳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关系,首先要加强与广西的合作.要在泛珠三角框架下建立"一大区域"、"二大通道"、"三大产业"和"四大市场".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崛起,"印太"地区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印太"战略既是相关国家为了分享"印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也是为了遏制快速崛起的中国。在亚太区域合作机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东盟本可成为"印太"战略的重要支柱,但因该战略遏制中国的目的与东盟的宗旨存在矛盾以及东盟运行模式的原因,使其并未成为"印太"战略的重要支柱。不过,鉴于东盟在"印太"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印太"战略还是力图把东盟部分国家纳入其中。"印太"战略企图越过以东盟为中心的亚太区域合作机制来围堵和防范中国,一方面它会加重地区紧张局势,弱化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机制中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它将加剧东盟内部的分歧和矛盾。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3,(11):4
中国与东盟地理相邻,文化相通,血脉相亲,利益相融。中国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条约》的域外大国,也是第一个同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同东盟启动并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十年来,在各国历届领导人精心培育下,中国与东盟携手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双方贸易额增长了5倍,相互投资扩大了3倍,开创了合作的"黄金十年"。我们率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顺应了发展的趋势,也  相似文献   

14.
美国把大国战略竞争视为当前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把军事力量作为推进美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工具,这将会导致大国之间"安全困境"的升级,从而对当前国际安全体系的平衡与稳定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美国国家战略的调整成为威胁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稳定的"负资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之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局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对外战略思想并付诸实践。它主要有:丰富和发展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认真做好两手准备,把握战略机遇期所蕴含的机遇,沉着冷静应对挑战;处理好三个平衡,也即争取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平衡、维持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平衡以及坚持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平衡;妥善处理中国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四对关系等项内容。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事业扎实开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中国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日本对东南亚传统的以经济关系为主的政策日益受到挑战,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有所下降。因此日本基于冷战后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重新调整了对以东盟为主的东南亚的外交政策,尤其是试图在政治与安全等方面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本在推动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深化与经济盟友关系、加强与中韩等东亚大国的合作、提高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亚洲太平洋地区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下大国角力的主竞技场之一,美国二战后十分重视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通过均衡战略防止苏联和日本等大国对于美国主导下的亚太格局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有意利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已达到延缓中国发展和防止中国崛起对美国亚太地区主导权造成根本性冲击之目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环境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本文拟在回顾美国战后亚太战略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就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十五载战略合作休戚与共,十五届东博盛会共享共赢。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创新年"。15年来,东博会和峰会如春蚕吐丝,为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造福各国人民。本届盛会围绕科技、国际产能、信息港、农业、金融、环保等举办了35个高层论坛和80多场经贸投资促进活动,加快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着力推动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在构建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亚洲区域合作思想已存在百余年。冷战结束以来,以东盟自贸区协定的签订以及日本的率先探讨和实践为标志,亚洲区域合作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由于外部势力的干预以及冷战思维的延续,使得"东亚共同体"的构建以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一波三折,走向"军事大国"的日本在对华战略的制定上自乱方寸。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是中国-东盟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自贸区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把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促进双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