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经济建设的推手,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文章指出,只有正确认识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特点与社会作用、处世态度与价值取向、发展趋势与扩大方略,才能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全体劳动者中的比重,不断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0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新时代,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更加重视"调结构"问题,让更多的中等收入者进入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等收入群体的不同发展状况,我国宜采取"精准扩中"的政策思路.在农村地区,"扩中"是首要任务,要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城镇地区,"扩中"和"调结构"应该并举.在超大城市,"调结构"是工作重点,要创造条件让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提高收入.新时代,应积极研究和开展中等收入群体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3.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关键是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当前,农民通过“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实现了家庭收入最大化,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进入了中等收入行列。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包括进城买房群体、半工半耕群体和中坚农民群体,他们具有流动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且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因此,稳定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需要坚持和完善保护性城乡关系,继续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度,同时保留他们的农村退路。  相似文献   

4.
观点     
《人事天地》2011,(11):6
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提出:中国一定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不是必然的,这取决于在经济层面,中国能否成功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把扩大消费作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给低收入群体积极向上流动的良好示范,并与政府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然而由于多种不利因素如经济发展下行、收入分配改革滞后、社会风险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的影响,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进展缓慢,甚至有萎缩倾向。我们必须坚持促进经济增长,极大丰富社会财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经济财富由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打破阶层固化,消除社会排斥,鼓励微观主体通过正向途径积极向上流动,从全局战略出发通过制度创新和安排来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不可回避地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经济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就要尽快建立一个强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经济是基础、政策是保障、教育是支撑。加快发展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教育,在我国尽快培育一个庞大、稳定、务实的中等收入阶层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现状,针对“扩中”面临的困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要求,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六条措施来扩大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一、明确基本思路和目标(一)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方略为统领,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基础,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同志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靠党和政府指引方向、制定政策来推动,这是外因;而成长为中等收入者,则要靠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和用人单位的支持,这是内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用人单位内构建有利的微观环境,是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环节。从劳动者角度看,要成长为中等收入者,首先要按照以下共性要求来行动。第一,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收入分配不公是国强而民不富的原因之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目前中等收入者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十六大也明确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我党第一次将“中等收入者报告,表明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并阐述了如何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城镇化、调整职业结构、发展教育和完善民主机制五个方面来促进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提高,以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枫 《理论前沿》2005,(14):21-22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建立有效的社会流动机制,使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有机会向上流动,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再通过职业身份的调整,使以蓝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变为以白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政策等等,都是促进中等收入阶层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省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和各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本文用“五分法”仅就城镇内部各群体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 ,找出各群体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使各群体的收入分配逐渐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5.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国謇行列后,极易出现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从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600美元,出现了诸如: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科技创新难度增大,外需拉动作用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象,我们同样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挑战。本文总结和吸取了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提出了一系列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规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能够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只占少数。目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并于2009年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正如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可能会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表明,贫富收入差距与"中等收入陷阱"密不可分。对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要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核心是致力于缩小贫富收入差距。因此,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缩小收入差距成为了重中之重。对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汲取和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对社会产生的危险程度不能完全依靠基尼系数来判断.贫富差距扩大不是我国政策造成的,消除差距悬殊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和农村居民是构成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府实施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政策,又包括城乡产业结构差异、城乡居民科技教育水平的差距以及乡镇企业下滑等因素。准确了解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探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为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数量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消费呈现出结构升级化、追求优质化、选择个性化等一系列特征。研究他们的消费行为 ,采取各项针对性强的措施 ,对于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也曾在很长时间里未能摆脱低收入陷阱。所以,如果低收入陷阱并非不能改变,同样,中等收入就不见得一定是陷阱。其实,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并且再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这个过程在两代人不到的时间里就完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