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追求,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和心理危机是青年价值选择冲突的结果。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与青年价值选择的矛盾与冲突,在客观上要求重建青年价值观,明确青年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回笼漂”是指在大小城市之间反复流动的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工作方式,该现象折射出青年劳 动价值观变化甚至冲突的现状。“回笼漂”过程中,青年劳动价值观存在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 外部环境复杂性和自身能力局限性的冲突、个体追求与社会责任的权衡。结构二重性理论强调结构与行动之间 的互构,能够考察青年劳动价值观的社会结构和自我建构的行动之间的关联机制。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的考察, 在宏观场域治理、中观文化调节、微观主体引导中打通青年劳动互动空间、塑造青年精神世界是新时代青年劳 动价值观调适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也激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将有助于引导当代中国青年发展。青年群体有其特有的现实境遇,针对青年的特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方式上既要传承也需创新,理论认知、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青年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的三大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看,当代青年价值观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存在知、信与行的矛盾,个人、社会与国家的矛盾,工具性认同与价值性认同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中存在无根性、模糊性和低效性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优秀文化为价值载体,负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也需要转换为可信、可行、可亲的涵养形式。  相似文献   

5.
价值是一个关系性范畴。价值世界指事实世界对人主体需求的符合、满足、适应状态。认识价值的维度、层次、结构可以借之反观和审视当代青年的价值世界。当代青年价值缺失感正是审视他们人生价值的结果,传达了青年一种潜在身份认同信息,反映了当代青年现世存在的特征,表现了青年价值观的嬗变和冲突。价值世界的危机甚至颠覆,则威胁着人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与碰撞下,当代青年对价值的理性认识与行为选择产生了脱节的现象,探究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产生脱节的原因,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下,越来越多身处社会转型期的青年步入"隐贫"青年行列。由于个体的"非正向"努力、社会的"消极性"影响和国家的"尚欠缺"引领,"隐贫"青年群体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方面呈现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偏差的现象。为此,国家需发挥保障性作用,出台青年政策;社会需发挥导向性作用,形成多元帮扶并介入社会合力;家庭需发挥基础性作用,塑造新时代优良家风家训氛围;青年需发挥主体性作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市场经济大潮中,青年的心理冲突表现与协调方法.一、独立自主意识与依赖随群的矛盾.协调的关键在于引导青年认识任何个人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环境及他人或团体提供的条件.二、自强致富欲望与顺应现实的矛盾.冲突的协调,一是启发青年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目标;二是教育青年增强谋生能力与把握社会复杂性相结合.三、竞争与和睦的矛盾,协调的途径是引导青年认识竞争的互惠性和多样性.四、冒险与安全需要的矛盾,协调的方法是引导青年懂得冒险与安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成就与从众愿望的矛盾,协调的方法是教育青年把自己追求成功的喜悦与大众分享.  相似文献   

9.
青年是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群体。网络文艺的特质与青年的心理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它能够深深地渗透进青年的工作与生活之中。同时,由于网络文艺作为文学与艺术结合的新样态,它必然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从而会对青年的价值观建构产生影响。网络文艺又是一个矛盾综合体,既有积极的内容,又有消极的部分,所以对于青年价值观建构的影响具有正负双重效应。在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社会建设中,青年将是主要的承担者,青年的价值观建构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在青年价值观建构中,如何发挥网络文艺的正面效应和化解网络文艺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充满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国家和社会加强对网络文艺发展的规范和引导,发挥中国精神对网络文艺发展的引领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价值观建构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出资人、经营者经营理念、价值观都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又直接对企业职工工资发生影响.为解决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工资偏低问题,应当在市场配置、市场调节的基础上,从人文层面予以引导,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予以约束,促成企业出资者、经营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觉悟,形成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具标志性的社会活动.劳动的基本实现主体是广大直接参与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财富的人们.崇尚劳动是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必须深刻认识劳动作为社会主流核心价值的地位.全面维护好劳动者的权益,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作为劳动文明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晴雨表” ,是精神文明的“主心骨” ,是生态文明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现代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民主与集中的发展程度是政治文明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志、基层民主政治的内涵、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等论点, 论证了企业民主管理在现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阐明了企业民主管理的要素构成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在企业民主管理中所起的主要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工会女职工组织应正确处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不断提高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好地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思想贯穿于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整体内容之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而实现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依法行政,依 法行政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关键与核心。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工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突出了新时期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当今中国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急需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进行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视角,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教职工当家作主:高校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政治文明建设,需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保证教职工群众依法享有当家作主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广泛权利。高校教代会各项职权的落实是实现教职工当家作主的有效体现。保证教职工当家作主是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Feminism, including in particular such notions as women's right to equality and their right to control their own lives, is, with respect to the Middle East's current civilization at any rate, an idea that did not arise indigenously, but that came to the Middle Eastern societies from ‘outside’. To predict and direct the future of that idea, and therefore the future of women in the Middle East—if this is indeed at all possible—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in the Middle East is crucial, including its transformations transplanted to a Middle Eastern, predominantly Islamic environment, and it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the locally different cultures of the Middle East. It swiftly becomes apparent, in considering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in the Middle East, that two forces in particular within Middle Eastern societies modify—hampering or aiding—the progress of feminism. First there are attitudes within the particular society, and the culture's and the sub-culture's formulations, formal and informal, regarding women. Second and perhaps as important, are the society's attitudes and relationship to feminism's civilization of origin, the Western world.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when feminist ideas first began to gain currency in the Middle East, a Middle Eastern society's formal stand on the position of women has often been perhaps the most sensitive index of the society's attitude to the West—its openness to, or its rejecti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us Turkey's attitude of openness to Western civiliz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with which this study begins) was epitomized by the abolition of the veil. More recently, the veiling of women in Iran has constituted perhaps the chief index and deliberately chosen symbol of Iran's rejecti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he first of a series in which I will be exploring aspects of feminism in the Middle E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