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海论丛》2011,(2):129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争取民族解放、建设富强祖国,9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在人类历史上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2.
由于当代和历史的共通性与共同性、内在联系、历史会影响当代以及当代也会变为历史等诸多原因,可以认为“当代即历史”或“任何当代都是历史”。为此,在当代行政学、扩展了的公共管理学研究中,有必要纳入历史研究路径,发展系统的历史行政学、历史公共管理学子学科。发展历史行政学等,既是发展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和世界意义上的中国公共管理学派的需要,是发展中国当代公共管理文明和治理文明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的需要。历史行政学等对历史的研究维度有作为资料的历史、方法的历史、透镜的历史、对照的历史、参考的历史、当代因素的历史、文明延续的历史和超越对象的历史等多个维度;并且需要从研究团队、教学教材和学生培养体系以及学术共同体等基本路径入手。但是,历史行政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绝不能简单复古,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且超越历史,必须坚持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及切忌一哄而上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历史逻辑上看,既是对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承接,也是对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曲折探索的成功超越,使追寻了170多年的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继往开来。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意义上看,不仅为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共产主义事业创造了条件,而且是对我们党成立以来重大历史抉择的历史意义的证明。从世界意义上看,则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光明。  相似文献   

4.
任何历史书写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需求的反映,“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也是如此。受到“天下观”和“疆域观”的影响,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疆域沿革史”。民国时期,基于中国传统的“政区沿革”的研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王朝疆域为描述对象的“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其目的在于唤起民族自豪感以及救亡图存。1949年之后,曾存在多种“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差异在于涉及的“历史上中国疆域”的范围。最终谭其骧提出的方案占据了主导,因为其满足了对内强化民族团结、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对外抵制各种对我国领土无理要求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5.
王亮 《两岸关系》2011,(11):57-58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它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掀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杜语  崔晖 《人民论坛》2010,(9):256-257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7.
如果人们从更广的历史视角来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即跳出广西地域和穿越历史时空来考量,就会更为客观地给出足够的历史厚度以及理论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文章意在从全国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近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大历史视角,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历史地位与历史贡献进行新的认识和陈述,即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富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是因为它是在与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中形成的,是对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理论思考的产物,是对建国以来中国决策层几代发展观进行辩证扬弃的结果。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逻辑表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光辉的80年历程。8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犹如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照亮了神州大地,谱写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光辉灿烂的诗篇,树起了举世瞩目的丰碑!  相似文献   

10.
胡二杰 《新东方》2014,(3):55-58
近年来,中日两国围绕历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文宣战,吸引了两国国内民众和国际舆论的密切关注。中日外交文宣战的核心是争夺在历史问题上的话语权。中国的精彩表现显示出中国外交文宣工作的长足进步,"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正在成为中国对外传播新的追求。而中国此轮外宣战的对手日本也并绝非等闲之辈,不能掉以轻心。扭曲的战争史观是日本右翼在历史问题上恣意妄为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1.
纳张元 《创造》2011,(8):100-101
一、南诏大理国与中国西南边疆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在西南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大理国在西南特别是云南历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是中国西南边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云南历史发展的的重要阶段,对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基本奠定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基础,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历史类蒙学读物的编纂与普及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此作为个案分析、思考当时条件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有价值,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当今史学教育的一种反思。基于这样的论断,蒙学读物与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之关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的历史哲学思想不仅包括其独树一帜的公羊三世说和大同社会的历史理想 ,也具有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共性思想即历史变易论和古今之辨的历史发展观 ,其历史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康有为思维体系中的主流思想内衍生出的历史哲学成份 ,分析康有为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内容、特色和历史地位 ,并试图以此为一侧面展示出中国近代历史哲学思想的变易进化性、鲜明时代性、中西融合性和继承发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一项重要的精神密码就在于始终坚持并不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内涵实质来看,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主要由坚持历史自觉的朝气、坚持践行真理的志气、坚持敢于斗争的骨气和坚持人民中心的底气四方面构成。党先后制定的三个历史决议,通过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探索历史规律、在顺应历史趋势中捕捉历史机遇、在澄清历史选择中实现历史使命等主题,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历史主动精神的百年历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需要以历史意识为根本涵养历史主动精神、以历史规律为遵循深化历史主动精神、以历史总结为方法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历史自信为导向升华历史主动精神,从而更好地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桂海论丛》2011,(1):129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争取民族解放、建设富强祖国,9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天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在人类历史上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画卷。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本刊特开辟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历史逻辑,需要我们首先考察历史必然性如何贯穿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历史必然性应该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坚定不移贯穿下去,但现实社会如何贯彻,则取决于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植根于现实社会环境、反映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实践必然性的把握和贯彻程度。因此,历史具体呈现什么面貌,不能直接归结为历史规律的客观支配作用,在现实意义上,人的能动作用具有主动精神。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溯源于对民族复兴历史必然性的成功承接,立足于对当下社会实践客观要求的深刻自觉。  相似文献   

17.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带给后世足够的荣耀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政治路径。与此同时,汉朝衰落的历史原因也足以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18.
世界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是世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一种称谓。这一模式的形成,是数代中国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自觉认识、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与世界上其他现代化模式相比,中国模式具有一系列鲜明的个性特点。它的形成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西方在民主制度上经历了两次历史分野。第一次分野发生在各自国家的起源时期,西方走向城邦民主制,中国走向专制集权制;第二次分野发生在近现代,西方选择三权分立体制,而中国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两次分野是一系列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造成的,并导致中西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同时这两次分野也表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历史传统,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历经50多年执政、29年改革的实践,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要继续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立足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