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玉在古代常与屈原并称为"屈宋",但在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著中并没有取得相应的书写地位,大多数断代或通史类的文学史都是在屈原或楚辞的专章内附论宋玉。这种现象的形成,既受制于文学史家"宋不如屈"的主观认识,更与今传宋玉赋的真实性长期受到怀疑相关。自上世纪后期"唐勒赋"残简发现之后,宋玉赋的真伪得到重新审视,诸如赵明、蔡靖泉、方铭所编文学史著,皆以专章详论宋玉开创赋体之功并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从而不仅开始改变轻视宋玉的学术偏见,也对当时及此后文学史著的宋玉书写及其科学评价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所留下的问题也仍然值得继续探讨和深入。  相似文献   

2.
李德辉 《理论月刊》2005,(6):128-130
众所周知,宋玉既是我国战国时代的著名辞赋作家,又是问题最多、最难研究的作家。尽管他与屈原齐名,并称屈宋,可是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之简略,异说之众多,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文献无征的状况已经使研究者手足无措,而记载的歧异,说法的混乱,更使得有心涉足其间的人望而却步。自汉唐迄于明清近代,关于他的作品真伪、生卒年代、仕途履历,一直都是各执一辞,莫衷一是。这些问题给宋玉研究罩上了重重迷雾。情况如此,宋玉研究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几乎每前进一小步都得付出比后世作家多出几倍的努力。令人鼓舞的是,在大家的期待之中,吴广平先生向学界推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宋玉研究》(岳麓书社2004年9月版),全书29.3万字,凡十六章,分上中下三编,上编“生平与著述”主要运用文献考据的研究方法,论次宋玉的姓字故里、生卒年代、行止交游、著述真伪问题,中编“继承与融会”着重论析宋玉与儒家、道家、纵横家及神巫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屈原的文学承传,下编“成就与地位”论述宋玉在赋史上的地位与对赋体文学的贡献,宋玉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宋玉赋与地域文化、宋玉赋与大言小言等问题。三编以外,又以3万余字的“结语”作结,并精心编制了“宋玉研究论著索引”一种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下面试就《宋玉研究》的主要贡献和特色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3.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与黄河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来,长江以自己甘美的乳汁浸润着荆楚大地,孕育了无数英才俊杰,陶冶了众多文坛巨匠.而屈原和宋玉就是其中两位杰出代表。正如文学史家陆侃如所说:“谁是中国文学之祖?我毫不迟疑的说:屈原与宋玉。他们不但给予楚民族文学以永久的生命,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稳固的基础……古代若无屈、宋,则文学史决没有那样灿烂;而楚民族若无屈、宋,则楚文学也决占不到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长乐两题     
最近,有幸拜谒了郑振铎公园。郑振铎公园位于闽江口的南岸,它依山临江,园内青翠的松柏经过雨水的洗涤,更加绿意盎然,绿茵茵的草坪上,洒满了珍珠般的雨珠。园里竖立着几块黑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着几部郑振铎先生的著作,半圆形的花岗石场地中央,矗立着一代文豪郑振铎先生的半身塑像.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宋玉》一文中把宋玉认定为“没有骨气的文人”,曲解了司马迁论及宋玉的本义、宋玉的作品、民间关于宋玉的故事和传说。从宋玉作品和古今经典的有关论述来看,宋玉是善于“曲谏”、忠君义民、爱国爱民、立身高洁、影响古今的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在楚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地位。  相似文献   

6.
逯艳 《青年论坛》2014,(4):133-138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评价和认知可以明显分为建国初期、"文革"结束初期、80年代以及近期四个阶段。尽管不同时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对《女神》的文学史价值和地位一致认同,但是出于不同时期文学史观和书写思维的差异,每一阶段的文学史书写者对《女神》的书写角度和表述方式也相应存在差异。而对这些"同"和"异"的梳理与研究,既是《女神》接受史的浓缩,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局部"抽样"。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本论》之间,有着紧密的一脉相承、继承发展关系,它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其他学说无法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推进了人的发展和富裕,优化了物的使用和生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的述体由三重述体构成.文学史的时间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空间内的一段历史时间.文学史的空间也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历史时间内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叙事的时空应该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即述体时空、故事时空和话语时空.文学史叙事的特点揭示了述体的感受能力和思维逻辑与文学史"四本"内在逻辑之间的关系.以及代表述体的叙事者进行的叙述与历史本身的关系.这些关系及由此而确立的相关规约.共同构成了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与文学史文本时空之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运》2003,(10):19-19
(2003年8月26日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八届执行委员会提出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大会一致同意在妇联章程中明确规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是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进一步解放而联合起来的社会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大会认为,这样表述妇联组织性质、地位与作用,符合妇联组织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这对于调动妇联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国论坛》2008,(2):64-65
美国《新闻周刊》年前刊发署名文章称,30年前中国和现在的真正差距,其实要比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更大。  相似文献   

11.
《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和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是既包含“人”的特质又兼具“神”的特性的形象,这种不约而同的共同性为后世对人体美的刻画朝向最高审美理想——神仙风度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既影响到中国古代文人人体审美对人物风度气质的重视,又影响到后代文人关于男性人体审美在某种程度上“阴性化”的审美特质的形成以及男女人体审美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2.
13.
在科学的词典里,一不主张对人对事的过分神化与痴迷,二则崇尚先锋地带,厚今薄古,惟“新”是举。因此,在“赛”先生的园地里追拾“昨日”的脚印,是一件不被看好与看重的差使。持这种想法与看法的人大多于内心谨守一个朴素的“常识”:即科学是一座高耸云天的知识大厦,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它的构成都是由丰富的知识“砖石”垒砌而成,只要站在知识的“前沿”或“顶层”上不断勤奋地发现,不断刻意创新,就能领风骚,执牛耳。其实不尽然。知识大厦的建构只是科学活动的一个方面,一种结果,而不是它的全部。科学首先是“人”的学问,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  相似文献   

14.
依据《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上报成果作出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15.
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的第二部分“抢抓机遇,明确思路,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实现科学发展”,对整个《报告》起统领作用。在总结前五年  相似文献   

16.
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来的重要命题"格以代降"是一个极容易产生歧义的命题。学界往往认为该命题就是意味着"文学退化论"。那么"格以代降"是否就只有这一层意思呢?它是否还有其他的含义?这些都值得思考。从"格以代降"的字面意思以及提出此命题的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考辩,以求揭示该命题的实质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夏燕 《观察与思考》2009,(12):24-25
5月6日至8日,浙江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扩大)会议在杭州举行。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可以说是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深化改革的一个总的纲领。”浙江省发改委综合体改处处长王京军说。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与朋友聊天,不经意间又聊到了当下中国学术界的学术不端行为,至于这个老问题该怎样根治也是众说纷纭。其实这个现象不只是中国所独有,而是世界性问题,只不过我们国家的学术不端行为显得更为低级与无序罢了。目前的努力只不过是尽量减少科学活动中的不端行为的发生而已,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环境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06,(15):27-27
阳台上种着两株什么花——也许应该叫做什么植物,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活着,只是总不能长得像我在苗圃里看到的那么大。这花——就算是花罢,原是一位朋友送给我的。朋友送给我的时候,说是叫做“滴水观音”。可我觉得“滴水观音”不像是个学名,后来就问过好多人。他们有的说叫做“旱荷花”,有的说叫做“龟背荷花”,更多的则说不知道。这样,我就至今也不能肯定它到底应该叫做什么。不过这也无所谓,喜欢就行了。意外的是,那年我去巴西,却发现这花竟然长得到处都是,完全是一种野生的状态。看样子,如果你喜欢,随便挖出一棵栽到自家院子里就是了,根本…  相似文献   

20.
许学夷的《诗源辩体》作为明代复古派诗论的集大成之作,其诗学思想基本继承复古派,主张师法汉魏古诗与盛唐律诗,重视诗之体制、格调等,但其在诗歌的正变之辩等方面亦不乏创见.如许氏认为曹植诗与汉诗相较,已体现出“体多敷叙,而语多构结”、“体既整秩”而“事由创撰”与“体既端庄,语复雅炼”等特点,并认为曹植工于诗作等.由此也折射出许氏的一些诗学思想:其认为汉、魏之诗有异同;他主张“审其源流,识其正变”,以“情兴”论诗;并主张“体制为先”,强调体制规范的变化,以“本色”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