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骜 《党史文汇》2012,(1):47-49
这是一个难以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的痛苦的现实——柯岩同志走了……知道柯岩是因为她的诗.那时,我是个不满20岁的士兵.她的《“小兵”的故事》《两个“将军”》以及《将军和小兵》《雷锋》等诗篇强烈地吸引了我.她那天真明快的童言童语童心,情感真挚明亮,诗句绚丽多彩,刚柔相济,青春扑面.在瑰丽奇妙的天地里,似乎无意,但梦幻般地闪现着人民战士的英姿,传递着他们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好读好懂,朗朗上口,引导我们进入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追求高尚情操,为美好的理想健康成长.现在想,柯岩的许多儿童诗其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歌”.  相似文献   

2.
薛志杰 《求贤》2013,(5):62-62
2010.4.10 周六 阴天风沙 本来想每天写日记的,没想到这里工作很忙。每天忙碌看病、手术,基本上晚上8点才回宿舍。今天住在医院附近的一个维族青年得救了,整整抢救20天,痊愈出院后,周末请我到他家做客.第一次游览这个小县城,忽然间想家了,脑海里飘出一首诗——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与我眼前的景色极像。这里到处都是老树,到处都是没发芽的葡萄枯藤。  相似文献   

3.
《大山深处——一个青年志愿者的手记》的责任编辑把书稿送交给我时,一再叮咛:这是一本好书,你务必认真看一看。果不其然,我在逐字逐句审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深地被李广宇讲述的故事打动了。  相似文献   

4.
袁纪鹏  张俊帧 《党课》2011,(7):54-55
“从前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现在是每家一块地、村里一套房、家里—辆车、开着奔小康。咱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后……”随着主持人风趣幽默的开场白,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农村故事会”拉开了帷幕。《村官普发兴》《我的创业史》《一个老兵的故事》等一个个精彩故事连番登台,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这是云南省曲靖市首场“新农村故事会”在麒麟区白石江街道代河社区第六居民小组党员活动室开展时的热闹场景。  相似文献   

5.
袁岳在《青春不应被浪费》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他曾经跟全国的大学生说过一句话,“你们坚持写博客,天天写,写满一年.毕业的时候,你要是找不着工作,我负责给你一个工作.”他面对的超过100万名大学生,结果只有5个大学生达到这个目标,而其中有4个人说,“袁老师,我不需要你给我找工作”.一年博客写下来,无论是坚持的意志,还是表达能力,这些都帮助了他们,让他们找个工作跟玩儿似的那么轻松.只有一个同学现在在袁岳创办的公司里工作,公司团队公认这个同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说的任何事立马能写出一个汇报提纲.最后,袁岳在书中进行了总结——任何行动,只要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就是技能.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成为一名媒体记者,就对这句话再熟悉不过——无故事,不新闻。写新闻报道就是写故事、写细节。没有精彩的故事与生动的细节,就不是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同时,新闻故事的情节是不能编造的,这就要在采访中问出来,问不出故事,稿件就写不出来。因此,回想起自己在廉政瞭望的心路历程时,我想讲述几个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当《纪律的尺度——72个廉政微故事》这本书放到面前时,书名中的"纪律""廉政"字样让我这个普通教师有了距离感。送书的朋友微微一笑:信我,读读吧。曾为评价一本书,我们拉锯式地交流几天;也曾就一篇文章,我们争论不休。我对书籍的要求,他很了解。于是,在一个忙碌得有些昏乱的午后,我随手拿起了它,任意翻开一页,权作舒口气时的随意。且看《围猎》一文的片段。  相似文献   

8.
学习《实践论》帮助我开始熟悉了我从来没有做过的炊事工作。这当中,我有几点初步的体会。不要被不熟悉的工作吓倒我是一九六○年入伍的,一直在班里当战士。今年九月份连里因炊事班人手少,调我去当炊事员。当时,在行动上服从了组织的调动,但是脑子里总转着一个念头:困难太大。  相似文献   

9.
这是《羊城晚报》海外版披露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一声枪响,一个罪恶的生命结束了。但留下一个苦难的家庭——疯父病妻两弱子。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法官,以博爱仁厚之心、乐善无求之态,挽救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十二载寒暑更迭,这无私的爱还在延续……  相似文献   

10.
王翠 《党的文献》2012,(3):126-127
《国际歌》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首歌。这首歌的歌词最初是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写的一首六段诗。1871年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公社委员鲍狄埃怀着一腔怒火奋笔疾书.  相似文献   

11.
在克山农场,有一条远近闻名的路,农场人给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爱妻路".这条路的背后,则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2015年的一天,我无意间看到同事拍摄的一张照片——一个汉子正推着三轮车艰难地爬坡,车上坐着一个满头花发的女人.看得出汉子很费力,但仍满脸笑容、神情坚定.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张有"故事"的照片. 同事告诉我,照片上的汉子叫郑春达,是克山农场的一名养路工,也是一名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党员.  相似文献   

12.
石坚 《求贤》2007,(4):31-32
2006年9月11日,《天津日报》在一版发表了我采写的全国首家文字代理公司——“妙笔公司”的传奇故事,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相继转载,妙笔公司总经理、《求贤》杂志原副总编郭九林遂即成为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因为这是个与新闻人有关的话题,我再次与九林进行了长谈。  相似文献   

13.
为民 《支部生活》2007,(7):45-45
央视《面对面》的《方永刚:无悔青春》中,方永刚说:“人的工作啊,有三种境界,一种境界呢,强迫的感觉,这活又让我去干,为什么不让他去干呢。还有第二种境界,就是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的,我拿了这么多老板的工资,我就应该把这个事干好。第三个境界就是快乐的工作,我感觉到我的工作,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看到这里不仅又想起了两个故事。  相似文献   

14.
"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二黑哥县里去开英雄会,他说是今天要回家转……"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音调,相信看过评剧《小二黑结婚》的人眼前一定会浮现出小二黑与小芹这对有情人那富有青春朝气的身影.  相似文献   

15.
正知道刘震云,是从《一地鸡毛》开始,后来又看了《手机》《温故一九四二》,这些故事让人渐渐知道他在用不一样的文字写故事,用故事讲生活。刘震云写的都不是什么大人物,"刘跃进是个厨子,他丢了一个包;在找包的过程中,又捡到一个包;包里的秘密,牵涉到上层社会的几条人命,许多人又开始找刘跃进。犹如一只羊,无意中闯到了狼群里;由于它的到来,世界变得不可掌握。"这是《我叫刘跃进》小说的梗概。出差回来的路上在机场买了这本小说,小说在讲故事,而且故事很好看,到西宁已经基本看完  相似文献   

16.
方志敏,一位被中共几代领导人高度评价、为人民群众所熟悉和敬仰的革命先驱.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光辉业绩却感召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故事片《血沃中华》,并于1981年初在全国公映.这是第一部以方志敏业绩为内容的故事影片,然而,人们对它的创作和拍摄情况了解并不多.在此,我将自己所掌握...  相似文献   

17.
作为组织战线的一名新兵,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熟悉组织工作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在这方面, 《共产党员》杂志“答询”栏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个栏目虽小,但内容新,简洁实用。2005年6月份,某乡党  相似文献   

18.
与私营企业沈阳宝岩集团的党委书记李戳交谈,想寻到他们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不禁想起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三个人正在砌砖,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三个人作了不同的回答。A说:“我正在砌砖。”B说:“我正在盖房子。”C说:“我在创造一种美。” 后来,前两个人都平平庸庸,第三个人则成为有名的建筑设计专家。这说明,不同的人由于对工作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最终导致各自迥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故事引发起这样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正>对我而言,2017年是特别的一年——今年1月,由于工作需要,我离开工作了12年的纪检监察岗位,开始从事党务工作。正当我开始熟悉新工作、了解新环境、思考如何做出新业绩时,我在《党的生活》上看到一条好消息:党的生活读者俱乐部微信群成立了。我像找到了组织一样兴奋,立即加入其中。  相似文献   

20.
正雪健,是我在空政话剧团的老战友。我是1978年调干进入空政的,一去就分到二队演《丹心谱》。雪健是和大多数人一样以战士身份入伍,进学员班三年后再转正。我真正了解雪健是从1980年空政排演多幕话剧《九一三事件》开始的。这部戏首先给化妆师小马出了个艰巨的难题,他没日没夜地琢磨众多人物的造型。眼看着一个个人物越来越接近了,戏也越来越成熟,可有一个人物一直到不了位,这就是核心人物——林彪。林彪这个人物当时团里想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