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学界从未对政治伦理主体进行过详细的讨论,更不用说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政治伦理主体的概念特征、外部轮廓、内部结构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政治伦理主体进行勾画,以填补这个研究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刘颖 《求索》2008,(6):54-56
有些论著认为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集体,本文村民自治权的主体应该是作为个体的村民而不是村民集体,村民集体无法行使村民自治权。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也不是村民自治的主体。本文从户籍和地域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类特殊的村民,并对其参与村民自治进行了具体分析。此外,“户”作为一个补充,可以成为特殊的村民自治主体。  相似文献   

3.
魏俊雄 《传承》2012,(4):62+65
为了反驳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主体思想,阿尔都塞刻意清除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认为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真正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通过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主体建构与意识形态召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阿尔都塞的主体思想击中了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主体目的论的要害,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和主体建构理论。但他将历史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社会结构与人的主体活动和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绝对对立起来,把人沦为了意识形态的玩偶,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4.
刘诚  刘沂江 《理论月刊》2010,(2):108-110
中观经济法主体作为与企业——市场体系和政府——国家体系相并列的第三体系,其基本使命在于弥补“双重失灵”,构成宏观经济法主体、中观经济法主体与微观经济法主体相互协调、相互弥补的均衡。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人格的缺失。道德主体制度是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是道德主体地位的基本权利表现,是健全公民道德人格的社会基础。道德主体制度建构实现了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支撑,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体问题历来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热点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对主体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为我们研究主体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想通过对《逻辑哲学论》中的主体问题加以分析 ,使我们对主体问题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和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其中关键是主体因素,其主要包括领导主体、传播主体和实践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构成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系统,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把握这些主体的构成状态、性状特征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可是关于民事主体的争论自民事主体概念提出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民事权利能力、具体民事权利能力水平和民事主体结构等重要的民事主体理论概念的分析辨别,着重论述了民事主体资格和民事主体结构这两个理论问题,并对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与人的主体性生成密切相关。意识形态通过身份建构、语言教化和"主义"话语建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外国刑法、《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关于受贿罪犯罪主体的考查,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我国刑法中关于受贿罪犯罪主体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1.
蔡恒松 《前沿》2010,(15):180-183
公共利益不是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相同性质的范畴。它为所有社会主体所需要,而又不被任何社会主体所独占。今天的法律并不是保护某种特定主体的特定权利的工具,让社会全部主体的利益需要得到实现才是现代法律的精神,使社会全部主体共生共荣才是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2.
补偿主体的确定是行政补偿的首要环节。我国现行与行政补偿有关的法律没有确定补偿主体的指导原则,补偿主体往往就是征收主体,这种政府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模式极易引发“政群对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行政补偿应以“受益者补偿”作为其主体确定基准,同时探讨了我国行政补偿主体的现存类型及存在问题,提出健全我国行政补偿主体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张琴琴 《北京观察》2018,(10):26-27
北京市将基层城管执法队伍的人、财、物统交街道管理,实现了街道的直接指挥、调度,增强了街道解决辖区社会治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看得见管不了”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等专项行动中,有着具体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职务侵占罪是一种新的罪名,刑法理论界对该罪主体存在较大争议。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范围、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的主体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基础和支撑力量,对人的政治特性的形象概括——“政治人”进行中国语境下的辨析是研究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提前。本文通过对政治的内涵、人的政治性和政治主体性的分析,就中国语境中应该如何读解“政治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二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正处在开始意识到独立自我存在的年龄段,主体意识的调动和发挥会产生双刃剑的效果,既有值得褒扬的成分,又有令人忧虑的因素,必须加强教育和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确立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是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西公共政策主体的比较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乃至调整。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而由于在管理中地位的不同,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也各异。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主体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所以从公共政策运行的各个阶段,来关注公共政策主体的发展状况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李义天 《求索》2005,(1):107-109
在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通过承认自然物的内在价值来论证保护自然的理由。但凭“内在价值”,不能证明自然物是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道德主体”,而只能证明是享有基本权利的“权利主体”。承认自然物拥有基于“内在价值”的基本权利,既能课以人类保护自然的义务,又可以避免契约主义和能力主义的权利观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困境,并更彻底地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皮海兵 《人民论坛》2011,(7):226-227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在给人类主体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主体的异化危机。网络主体异化作为一种网络技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被人们普遍而广泛地感受和认识到的现象,它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网络空间里主体自身的异化、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等类型。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的行政主体地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校具有公法意义上的行政主体和私法意义上的民事主体的双重身份。随着高校行政诉讼案的日益增多 ,高校的行政法地位受到广泛关注 ,必须明确高校的行政主体地位 ,才能有力地推进高校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