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理论的确立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法的适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如何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扬弃旧的法律意识,实现法制在新旧体制交替中的顺利接轨,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这方面的问题很多,限于水平,笔者拟就平等法律主体的公平保护问题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2.
平等,作为法律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既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平等可以分为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在未来的法制进程中,结果平等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机会平等也将从相对抽象变得更加具体。  相似文献   

3.
宪法的核心就在于公民权利的保护,尽管从理论上讲,每个公民平等的享有宪法权利.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权利在不同的势力间(或者说阶层间)分布的不平衡是一个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而这种分布的不平衡就是引起社会分层和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权利的平等保护问题是一个随着中国法治化进展不断深入而日渐翻新的话题,也是中国法律体系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显著领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把本来一体化的问题分裂成了两个问题,即由最初的对权利主体平等的讨论演变为权利类型平等的讨论,掩藏了理论家们的诡辩,但客观上却使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实质公平之理念和维护国民自由发展之追求确定了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概念的内涵。尝试构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的出身通过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尤其是)文化资本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使教育制度在经济条件平等的条件下,把社会特权转化为个人的"天资",从而使社会出身在继承人的"再生产"的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而作为合法机构的学校又掩盖、合法化甚至助长了这种不平等.  相似文献   

7.
制度的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享有基本相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利,具体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享有基本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制度平等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平等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保护少数人和少数民族权利是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平等权与平等发展权是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核心。为真正体现和落实平等权和平等发展权,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优惠性差别待遇,促进了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由“机会平等”向“实质平等”转变。  相似文献   

9.
农民宪法权利的完美实现必须以国家义务的合法有效履行为前提和核心。从横向上看,与农民宪法权利的多重权能面向相对应,国家对其依次负有尊重、保护和给付的宪法义务;从纵向上看,以上任何国家义务的履行都必须以平等保护为其核心议题。实现农民宪法权利的平等保护,国家不仅要树立“以人为本”、“公平至上”的宪法理念,同时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具体的平等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积极权利对应的主要是国家与社会的积极作为义务,义务履行方式主要有提供、救助、养护、保障等。国家与社会在义务属性、内容、存在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厘清国家与社会的义务分工,能防止推诿义务,确保权利实现。先进的法律制度体系应科学合理地配置国家与政府的义务,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国家为主、社会为辅”的义务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确处理好社会公平与发展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发展的和谐统一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一、社会公平与发展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各种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相对合理的分配,意味着各个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相对公平合理的权利和义务。发展是指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就其本质上是指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自我完善过程。社会…  相似文献   

12.
平等与公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客观描述,后者是主观评价;习惯上的公平与效率应表述为平等与效率;是机会平等公平还是结果平等公平要看具体情况,这就是公平相对性;第二次分配和第一次分配都需要讲公平。社会保障比较注重收入平等,同时也注重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还体现在其各层级制度设计的原则之中。原则的具体内涵,不同的思想流派、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时间会有所不同,这就是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公平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是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人群并不是社会的弃儿,他们同样是社会共同体的平等成员。对弱势群体权利的关注和保障,奠基于基本的社会价值和人性立场。在诸多权利中,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最重要、最具实质性的是社会经济权利。  相似文献   

14.
论权利的社会利益限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有人认为四川大地震中灾民哄抢生活物资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是公民对个人权利的合理自救。本文指出,生存权等权利不是能压倒一切的。任何权利的实现,不可能存在于以权利为封闭圈的自我中心之间。权利之所以可欲,乃是合作、互惠、宽容之故。合作给予社会生存的力量,互惠给予社会美德,宽容给予道德之进化,即权利的行使必然要有社会利益作为限度。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实现和弘扬平等的历史。法律平等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是市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前提,它是人民所享有的最起码的人权,没有平等作为基础,市民社会也就失去了灵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弘扬平等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与歧视,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论环境权之非法律权利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权首先提出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造成的环境危机的产物。在辨析各种环境权性质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权利本质及其要素的分析,不难得出环境权不是一种法律权利而是一种法益。从现行法律体系来看,在环境民事责任中,环境权没有利益落脚点,其利益落脚点在于财产权和人格权。承认环境权的法律权利地位将导致整个法律体系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由于成本大于收益而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工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劳动权利,但农民工的劳动权利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障最终要上升为法律问题。必须从立法、执法和司法救济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公平问题予以激烈讨论中,作者认为关键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文章通过对东亚与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失业率及其原因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东亚与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领域里中小企业和就业的比较研究;东亚与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基尼系数比较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在当前中国发展道路中体制和政策上鼓励"做大做强"并忽视和岐视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最基础、最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平尤为重要,但公平的度量标准必须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法律结构的界定不同决定了我们法治建设的发展模式的不同。从法律结构角度进行考查,我国的历史上形成的乡土社会是一种国家法与民间法并存的法律二元结构,我们应该在法律二元结构模式下进行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