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没有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大开发就不可能实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高新技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以提高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云南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开发给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带来新的机遇。立足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首位,是民族地区开发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为西部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的职能转变,既要符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总的方向和要求,也要符合民族地区现阶段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际需要。民族地区政府的职能转变理应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合理界定民族地区政府的职能边界和范围,突出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突破制约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瓶颈与难点,找准职能转变的具体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分析目前阻碍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入手,进而分析了知识经济给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最后文章认为在新的世纪要实现西部经济的腾飞,必须更新观念,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多民族是云南人文环境的最大特征,由此而构成其文化的多元性。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云南文化多元的客观存在性和历史必然性,同时,开发其文化资源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而阐明保护其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意义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为城市的人口增长、规模扩大和功能提升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力的社会保障和积极的文化支持,使城市的各子系统能够健康、有序、互动、稳步地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法规的权力。它具有立法内容特别、立法层次特别、立法主体特别、立法的表现形式特别等特点。通过对广西、云南两地的调研我们发现,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中存在着民族自治立法体系不健全、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民族特色、立法机关立法理念不强、缺乏自治立法的积极性,自治立法工作仍然较为滞后等问题,其成因是: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的依据不够明确,缺乏操作性;上级部门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工作重视、支持不够;对西部民族地区区情的调查和研究还不够深入;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的立法者整体素质不高,所使用的立法技术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立足实际,把握住历史契机,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是贵州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迫切任务。贵州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发展问题。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以至民族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能不能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缩小与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与经济条件,认为结合经济活动、经济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六项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西部地区长期以资源换增长的传统经济“赶超”战略的实践结果令人忧虑。必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新路。这是从实践反思、理论启迪和顺应国家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战略新变化,破解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困局和重化工业结构与生态脆弱矛盾作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从地缘法律文化和国家立法的双重视角考察,西部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是西部社会主体对法律的需求不足,国家环境立法尚不能完全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全面重构我国环境立法,并着重解决好西部地区性差异对环境法律的特殊需求,充分关注西部环境习惯法文化的合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整体和谐发展的要求。要实现区域整体和谐发展必须要解决动力机制不足问题。目前存在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不健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区域资源、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需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力、市场引导力、公众监督约束力、环境文化推动力、区域生态补偿力、纠纷化解保障力来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国内外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加速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根据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人口转移、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和生态文明等方面选择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提出的战略构想。延边参与西部大开发是摆脱贫穷和落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保障投资法制环境是充分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的稀缺性。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更应该树立整体的、长远的、合理的资源观,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作为后起之秀,已成为位列全国的第五大华侨省。改革开放后,浙籍侨胞的捐赠、投资、技术引进、信息互通,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资库、智库、信息库”的作用。根据浙江侨务资源的特殊性,为确保这一资源不衰不竭,应重点关注新华侨华人和后裔新生代,以民族文化为纽带,以经济商贸利益为基础,增强他们与浙江的感情联系,厘清他们在浙江捐投资的发展趋势,完善捐资投资环境,解决重利用轻保护,重引进轻培养的工作思路,势将进一步促进浙江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我国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的现行法律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确立生态化价值理念,建立经济生态化和生态保护经济化制约机制,重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制框架。  相似文献   

20.
西北区域开发主要依托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种只注重经济和政治效果的传统资源指向型开发模式,造成了西北地区森林、草原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环境趋于恶化等严重后果。本文在对西北区域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西北目前特殊的区情,提出西北地区应转换开发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