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初期,农村“包产到户”的再次兴起引起新闻舆论、理论学界和党政高层的激烈争论。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人民日报》对此争论展开多方位报道。梳理1978—1982年间的报道可将争论的焦点分为:包产到户是“前进”还是“倒退”、经济发达地区能不能搞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是姓“资”还是姓“社”等。《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不仅体现出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等特征,也从侧面反映了包产到户在持续激烈的争论中打破重重障碍并最终得以正名的艰辛与不易。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受帮会、把头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保留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思想,政治观念不够积极。而这一时期,新中国要实现工业化战略,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其工作重点,这项任务的完成要依靠广大工人的支持。为此,作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展开了积极的政治宣传,确实起到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历史上,堪称新闻改革的有了次,除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新闻改革,另外两次就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和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其中,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有其特殊的缘由,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各种疫病频发,不仅影响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削弱人民群众的劳动能力,损耗国家的经济,造成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紊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对疫病丛生的局面,高度重视,把医疗、卫生、防疫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成功降低了各种疫病的发生和蔓延,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人民日报》作为新中国的主要媒体,通过对其1949—1956年关于国家卫生防疫事业报道的分析,梳理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从人民健康出发,开展卫生防疫实践和探索,在短时期内迅速地提高我国的卫生医疗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卫生防疫体系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报纸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大众传媒,因其内容丰富、信息及时、覆盖面广、发行量大、可反复阅读等优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理论选择、价值取向。在当今媒体融合的时代,中外各大报纸顺势而为延续着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日报》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自信刊载理论文章、著作选读,开展纪念活动等形式,有效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普及,为新社会提供新的精神基础,成功实现了社会信仰的重建,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理论宣传应坚持社会需要与受众实际相结合;宣传理论与营造氛围相结合;正面宣传、理论争鸣与思想批判相结合;理论深刻性与语言通俗性相结合。这些经验为媒体融合条件下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长期被视为中国政治、社会走势的风向标,其影响力不言而喻。邓小平曾先后四次为《人民日报》题词,如1947年,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一周年时挥亳:“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全力击败蒋介石,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最后胜利!祝贺人民日报一周年”。《人民日报》海外版1985年7月1日创刊时,邓小平又寄语:“向海外朋友问好!”足见他对这份报纸的厚爱与期许。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14,(6):F0003-F0003
1948年6月8日,华北局常委举行第四次会议,讨论办“大党报”的问题,再次确认《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后诞生的“大党报”定名为《人民日报》。会议讨论了《人民日报》创刊号社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为:1、为什么要将晋冀鲁豫、晋察冀两大区合并为统一的华北解放区;2、华北解放区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3、两大解放区合并的好处;4、华北解放区任务和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民主主义文化也逐步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作为不同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过程中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记忆文本。通过对《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的考察,不仅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文化主体和服务对象、时代特征和历史主题、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概况,还可以了解转变的动因及取得的成效,在新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和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学校下放"讨论长达8年,刊登了近千封来信和文章,它构成"文革"中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该讨论涉及办学与领导体制、教学体制、学制和学校布局、专业和课程设置、教材与教法、师资队伍改造、招生考试制度、斗批改问题、普及农村小学、扫除文盲等等多个主题。本文从谁来办学,如何办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员以及如何普及农村小学教育这4个基本问题方面,对这一讨论过程予以简要介绍。大抵而言,从政治讨论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学校下放"的讨论是一场参与者非常广泛的公共讨论。与此同时,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动员,为集体供给初级教育产品做出了重要推动。当然,还要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对整个讨论过程的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并不能因此抹杀讨论中利益诉求的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客里空一词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不实新闻以及新闻工作者不正确的立场与作风.1947年至1948年,反客里空运动作为解放区新闻界开展的群众运动,与新闻真实性紧密关联.从客里空问题的提出到反客里空运动的形成,与克服右倾主义错误目标相关,也得益于中央领导人的重视与《人民日报》的宣传.在土地改革情绪影响下,《人民日报》对于献田地主翟士贤焦点问题的处理,体现其对反客里空运动原则与方法的探索.在批判与纠偏并行的运动过程中,运动收获的理论与经验,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宣传话语体系的标准范式,反客里空渐趋理性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1.
钱江 《党史博览》2008,(12):23-25
2003年4月的一天晚上,我在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值夜班,接到总编室主任谢国明的电话,说刚刚接到新华社播发的杨放之在北京逝世的消息,消息称,杨放之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谢国明要我核对一下是否如此。  相似文献   

12.
张俊 《学习月刊》2012,(16):28-29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第二次党报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伟大尝试。这次改版既继承了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奠定的党报模式,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条件下尝试通过回归新闻本位来改变办报风格,并成为1978年第三次党报改革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报头又称"报眉",书写的是报纸的名称。建国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以为报纸题签的形式,表示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其中为报头题签最多的是毛泽东,仅为《人民日报》就先后题写过三次。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要出版一份地方性机关报,便委托当时的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去请示毛泽东,希望给题一帧报头。开始,拟名为《晋冀鲁豫日报》,或名《太行日报》。毛泽东说:"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呢﹖"他觉得报纸不一定总要冠上地区的名字。他润墨提笔,一连写出五幅横书的《人民日报》,并指着其中的一幅嘱咐道:"这个…  相似文献   

14.
钱江 《湘潮》2012,(1):37-40
“放卫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特有名词,指的是在1958年6月初至1958年年底的“大跃进”中,媒体刊登(播放)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小麦、水稻和大炼钢铁等高产新闻。由于之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了与之对应,中国媒体将国内难以置信的工农业“高产”也称为“卫星”。  相似文献   

15.
《天津支部生活》2012,(9):54-54
《人民日报》的评论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的重点评论以及“今日谈”等栏目的评论等。其中,社论与评论员文章是重中之重,其主要功能是及时、准确地传达中央的精神。而署名的重点评论比社论、评论员文章略微灵活.可以根据中央的精神发挥、阐述。  相似文献   

16.
陈梁 《党史文苑》2009,(9):22-23
随着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而这些新的看法往往是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清醒与困惑等相互交织的,这使得社会舆论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舆论环境,增进社会团结和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新闻传媒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提出党报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样,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前提下,怎么样去提高舆论引导力,以什么样的方法,走什么样的路线,成为了党报在报道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将以<人民日报>在中共十七大期间的报道为例,分析其舆论导向的作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孟红 《党史纵览》2008,(12):24-30
197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显著位置。以醒目的《安徽大步赶上来了》的标题,对万里临危受命领导开展拨乱反正取得显著成效进行了长篇报道  相似文献   

18.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报刊对“美国之音”关于抗美援朝的虚假报道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深刻揭露了“美国之音”美化侵略战争、颠覆共产党领导的真实面目,厘清了人民群众中一少部分人对“美国之音”的模糊认识,使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下,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0,(14):72-72
近年来,纸质媒体《人民日报》与新媒体人民网间的报网互动日益精彩。早在1995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便在全国报纸家族中率先将自己的版面搬上了互联网。1997年元旦,《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服务于网民,2000年更名为“人民网”。从最初的内容拿来、资源共享,到今天的报网相互借力,新媒体提高了党报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钱江 《湘潮》2008,(4):37-40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五一六通知》的内容和林彪5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的部分内容向全国传播,号召群众起来“横扫盘踞的思想文化阵地上的大量牛鬼蛇神”,“把所谓资产阶级的‘专家’、‘学者’、‘权威’、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使他们威风扫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