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5年12月12日上午,对外友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路易·艾黎文献缩微胶片捐赠仪式,刘志明副会长、新西兰驻华大使包逸之、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等出席仪式并讲话。路易·艾黎的亲属及生前友好也出席了仪式。刘志明副会长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路易·艾黎为中国和新西兰两国间的友好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说,自1927年来到中国,路易·艾黎就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为使更多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艾黎的思想和事迹,对外友协决定将14卷路易·艾黎文物集缩微胶片捐赠给国家图书…  相似文献   

2.
1997年8月27日,甘肃省山丹县秋色宜人.位于小河边的“艾黎、何克陵园”繁花似锦,艾黎与何克两位国际友人的坟墓修饰一新。邓小平的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金光闪闪。平日宁静的陵园,今天挤满了人群。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纪念艾黎合作事业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马海德基金会、上海中国福利会等组织的领导人,以及艾黎生前的中国亲朋好友、出席“工合”全国试验区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为艾黎扫墓,以纪念这位伟人的100周年诞辰。路易·艾黎这位被中国已故周恩来总理称为“久经考验,意志坚强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去新西兰这个南太平洋的“世外桃园”已经不止一次了。从80年代初每隔两年一次的工作访问,到1997年纪念艾黎诞生百周年和逝世10周年的演讲旅行,每次访新日程都离不开艾黎这个主题。作为生在新西兰、而在中国度过60个春秋的中新友谊架桥人,艾黎在我们的访问中总是无处不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前,艾黎及埃德加和佩格(海伦)斯诺夫妇创议“工合”时,三位一体,各自发挥了作用。佩格提出了办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想法。埃德加称这项计划的原动力是艾黎。“工合”,意思是“一起工作”,这个用来代表整个工业合作社运动的简称及其标志就是艾黎制定的。他根据对上海工业状况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工合”的第一个文件,一本黄颜色的小册  相似文献   

5.
艾老离开我们一恍儿已经20年了。从1987到2007,这是多么不寻常的20年!艾黎从1927年来到中国,60年中一直同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人和直接参与者,他多彩的在华生涯被世人视为传奇,杰出的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相似文献   

6.
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人民的伟大儿子.仅以此文表示我们对他的敬意和悼念.原文为英文,冯华修翻译.  相似文献   

7.
徐年瑞 《友声》2006,(3):36-37
已故的路易·艾黎是新西兰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和知名的古陶瓷研究家,也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热爱世界和平,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8.
刘庚寅 《友声》2014,(2):43-45
<正>1977年12月2日,全国友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庆祝新西兰老朋友路易·艾黎80寿辰。邓小平同志出席并讲话。他说:"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千千万万,像艾黎同志那样50年如一日,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此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纪念路易·艾黎合作事业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于1995年12月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艾黎—何克与工合”座谈会。这个座谈会是为了纪念两位为中国工合运动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新西兰的路易·艾黎和英国的乔治·何克而召开的。通过回顾他们献  相似文献   

10.
2006年9月8日,对外友协副会长李小林代表对外友协向新西兰友人汤姆·纽纳姆颁发了“人民友好使者”证书和证章。汤姆·纽纳姆是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创始人之一,多年担任新中友协奥克兰分会主席。纽纳姆先生自学生时代起便对中国产生了向往之情,当他通过报纸了解到路易·艾黎在中国的经历后,便下定决心跟随其脚步。1987年他前往中国甘肃参与新山丹培黎学校的创建工作,并在那里执教数月。1989年他再次来到中国从事凯瑟琳·霍尔传记的研究编写工作。凯瑟琳曾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与白求恩大夫共同在我根据地工作,救治了大量…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是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诞辰110周年、来华80周年、逝世20周年。对外友协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9月8日至10日在甘肃举办了系列活动,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作家、诗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新西兰驻华大使包逸之、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张援远及专程来华参加纪念活动的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和新西兰毛利人中国友好协会代表团及艾黎亲属出席了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呼声》是1930年代中国第一份旗帜鲜明地支持学生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英文杂志(有部分中译文)。它是一份半月刊,是在宋庆龄支持下,经过史沫特莱的努力,由美国共产党派遣马克斯·格兰尼奇和格雷斯·格兰尼奇专程到上海负责编辑的,1936年3月15日创刊,1937年11月1日停刊。艾黎用乔大琦为笔名,满怀激情,写了题为《爱和平的我们必须争斗》的文章。英文稿未及发排,该刊物便被查封。现将60年前的这篇文章按原样刊出,以纪念艾黎,并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著名国际友人路易&#183;艾黎,1897年12月2日出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凡接触过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艾老”。“艾老”是对他的昵称。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新西兰著名友人路易·艾黎诞辰百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纪念路易·艾黎合作事业基金会和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最近资助再版了《艾黎自传》中、英文版。这部艾黎晚年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王効伯 《友声》2007,(6):37-43
在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尽力的国际朋友中,新西兰的路易&#183;艾黎是杰出的一位。他1927年抵达上海后,就与劳苦大众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十苍黄,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祸福与共。为了在非敌占区组织工业合作社,又在荒漠之地创办技工学校,他不怕艰辛,不计得失,奉献了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他定居北京后,不知疲倦地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事业。  相似文献   

16.
已故的路易·艾黎是新西兰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和知名的古陶瓷研究家,也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热爱世界和平,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他的业余爱好是热衷于研究中国古陶瓷、古陶瓷科技,以及工艺美术陶瓷,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晚年,他写了一本介绍中国陶瓷和陶瓷文化的著作《瓷国游历记》,笔调朴实、恬静、真实、活泼,引人入胜,具有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陶瓷文化和古科技的学术价值,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由于他对中国古陶瓷研究有一定的成就,1982年11月,应邀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古陶瓷…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心中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但是,1976年1月8日当敬爱的周总理不幸去世后,万恶的“四人帮”却不许人民悼念,由此而爆发了著名的“天安门广场事件”。此后,出现了一本署名“童怀周”的《天安门革命诗抄》,被“四人帮”紧急追查。作为当年“童怀周”小组的一员,我在此将“童怀周”的事情向大家作一介绍。万众挥泪送总理1976年1月8日,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十年动乱带来的社会、经济动荡使中国人民深切体…  相似文献   

18.
巴翠翠 《友声》2006,(1):43-43
2005年12月12日上午,对外友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路易&#183;艾黎文献缩微胶片捐赠仪式,刘志明副会长、新西兰驻华大使包逸之、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等出席仪式并讲话。路易-艾黎的亲属及生前友好也出席了仪式。  相似文献   

19.
1997年12月2日,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们四兄弟的异国父亲路易·艾黎(RewiAlley)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四兄弟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收养我们的两位异国父亲都心情万分激动;特别是作为年长的我,对他们收养我们的一些细节和与他们相处时的点点滴滴,记忆更深。我们的第一位义父是英国记者乔治·何克(GeorgeHogg),他仅仅活了30岁。认识他时,是1941年,那时我14岁。1940年底,我的亲生父亲、中共地下工作者聂长林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按照党组织的决定,去晋东南“工合”事务所工作。这次离家远走,何时能回来谁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20.
《友声》1999,(2)
1998年11月30日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北京举行招待会,纪念“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和首都各界代表出席了招待会。 对外友协会长齐怀远在招待会上说,中国人民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坚定地站在巴勒斯坦人民一边。他表示,中国今后将一如既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