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峥 《公民与法治》2010,(15):38-39
如何行使民事执行监督权,如何利用民事执行监督来达到缓解执行中存在的“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一直是检察机关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民事“执行难”、“执行乱”是不争的事实。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月出台了《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它加强了民事执行的监督,使民事执行问题有所改善。但该规定所谓的监督只是法院系统内部的监督,民事“执行难”、“执行乱”还是没有改变。因此,有必要在法院系统外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包括监督管辖、监督范围、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张智缘 《法制与社会》2010,(24):133-134
当前,我国民事执行难、执行乱的现象仍比较严重,破解执行难、执行乱,加强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必须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机制,将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视域中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讨论已经从要不要设立这一制度转向如何设置这一制度,而在构建这一制度时,首先需要明确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目的。设置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民事执行中的执行乱问题,而且在于解决执行难的问题。执行难仍然是我国民事执行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主要是法院的执行行为。鉴于法院的消极执行行为是引起执行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消极执行行为应当成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重点,被执行人、案外人仅在例外情形下才能成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民事执行实践中,“执行难”、“执行乱”的现象较为突出,究其原因,除执法的社会环境、执行体制等存在问题外,执行活动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在法院系统外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本文通过对当前民事执行监督现状的剖析,指出检察机关和法院在民事执行问题上的冲突,分析在我国建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法理依据,并探讨了完善民事执行监督机制的相关做法,以期加强民事执行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事判决书"执行难"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事执行领域的一大顽疾,理论界和各级司法机关对此高度重视。本文认为:执行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当事人方面的原因;法律方面的原因;法院自身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等。针对民事判决书执行难的原因,立法、执法机关要对症下药,从完善立法、执行措施,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执行能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找出解决对策,标本兼治,彻底解决好"执行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媛 《法制与社会》2012,(24):118-119,121
我们知道,民事执行制度是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之一.判决一经生效,就面临着执行问题.我国自1991年颁布《民事诉讼法》后,虽于2007年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较大程度地修改,特别是在执行方面填补了许多法律漏洞,但是民事“执行难”问题从来没有解决过,长期困扰着法院工作.本文将从民事执行概念的界定着手,通过阐述“执行难”问题现状,分析当前“执行难”产生的原因,从立法、法院自身建设、信用减等制度等方面浅议“执行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造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诚信理念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诚信缺失对民事"执行难"的影响,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并加强民事强制执行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谷佳杰 《当代法学》2015,(2):136-145
新民诉法实施以来,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业已成为全国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工作的重心。然而,立法规定的原则性、司法解释的简单化及地方性规范文件的差异,使得司法实践中做法不一,引发了解决"执行乱"的"一元化"制度设计与解决"执行乱"、缓解"执行难"的"二元化"程序配置的分歧。执行率的定量分析结论表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缓解"执行难"的制度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由于程序结构无法缓解"执行难",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当确立"一元化"的制度设计。为此,在将制度目的定位于解决"执行乱"的基础上,以审慎原则、比例原则和协作原则为总体指引,进一步厘清执行监督的程序规则,明确执行监督的法律效力,才能推动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规范完善。  相似文献   

10.
论执行难     
民事"执行难"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民事执行为范围,比较了执行难与执行不能的区别,概述了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重要性,分析了执行难形成的原因,探讨了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志爱 《法制与社会》2010,(17):133-134
长期以来,民事执行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司法实践部门和债权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造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并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防止产生新的执行积案,必须努力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阶段,民事执行难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究其原因,无非是我国立法相对滞后,国民素质不高等等,但在现有的基础上仍有很大的改善余地,比如加强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素质,确立新型执政理念,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树立新型的执政理念,才能更好地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奕君 《法制与社会》2012,(29):287-288
民事“执行难”一直是我司法实践中一个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影响着我国法治化的进程,它不仅是对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理念的阻碍.然而,造成民事执行难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就执行难中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进一步改进联动机制、建立全国居民资产申报联网系统、社区介入调解、知情人员举报等.  相似文献   

14.
民事非诉执行案件中存在的“执行难、执行乱”问题是法院执行工作中的难题。对民事非诉执行开展检察监督是解决“执行难、执行乱”现象的重要方式,也是检察机关全面履行检察监督职能的需要。一,民事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一)案件数量偏少1.申请监督的案件较少。  相似文献   

15.
浅析法院执行难问题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静 《法制与社会》2010,(35):392-392
法院执行难问题是司法界和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执行难”已经成为侵蚀社会公平正义、破坏社会诚信、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为了攻克这一顽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执行难”至今是困扰司法的一个难题。解决执行难问题已经成为加强社会和谐司法保障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司法实务界存在的民事裁判“执行难”、“执行乱”问题是不争的事实。该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民事执行缺乏完善的监督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民事执行外部监督机制,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但是,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不仅要考量其必要性,而且要考量其障碍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志霞 《河北法学》2002,20(3):148-150
市场经济体制与司法体制的不完善 ,加上人们对执行工作的认识偏见是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克服“执行难” ,需要各级党委、人大加强领导和监督 ,社会多方面共同参与 ,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综合治理和改善执行环境。如此 ,才能使执行工作走出“执行难”的困区。  相似文献   

18.
“执行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文安县人大常委会把有效监督法院破解“执行难”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针对执行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县人民法院对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高度重视,先后召开院党组会议和中层干部会议专题分析讨论,制定具体措施,常委会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有效地推动了积案的执结,案件执结率明显上升,共执结各类执行积案713件,有力地破解了“执行难”。  相似文献   

19.
法院执行难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重点指向执行问题做出了重大修改,但对执行中的监督制度却仍然没有提及。针对此问题,本文对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制度的设立提出了初步构想,以期为完善我国的民事执行监督制度,缓解执行难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公正的审判,而"执行难"问题则是实现最后公正的瓶颈。民事强制执行难主要表现为"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被执行财产难动"四种情况,它的产生既有社会文化原因,也不乏体制、立法和执法上的原因。目前,"执行难"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致力于研究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执行难问题的原因分析,探讨执行难的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