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兰转轨10年间,逐步确立了多党议会民主与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踏上了“回归欧洲”之路,成为西方眼中的中东欧转轨国家样板。 一、政治 1989年,波团结工会向执政的统一工人党夺权,揭开了波兰乃至整个中东欧剧变的序幕。波多党议会民主制政治体制历经10年动荡不安的转轨进程,已具雏形。 (一)多党政治体制基本建立。(1)主要政治力量形成。以民主左派联盟(简称“民主左联”)和团结选举运动联盟(简称“团选运”)为代表的左、右翼两大核心力量已经形成,成为左右波政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美欧日政治走向石人冷战后,美国、西欧、日本政治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展望21世纪,这些变化还将继续影响这些国家的政局走向。目前,美欧日各国正处于跨世纪的政治过渡期,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政治家相继登台执政,各国领导层基本实现了“代际转换”...  相似文献   

3.
关于这次“战后拉丁美洲政治进程和中拉关系学术讨论会”的内容,同志们希望我们做个总结。我想,这个总结不能做,也无法做。今天,我只能讲点个人的想法,作为我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的补充。第一,有些同志提出“战后拉美政治进程和中拉关系”的讨论,涉及问题很多,究竟战后拉美政治发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呢?或者说“战后拉美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潮流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个主要潮流就是战后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抗强权、内争民主”的问题。因此,研究战后拉美政治发展进程,一定要抓住拉美民族民主运动  相似文献   

4.
西欧经过战后40多年的和平发展,已经成了当今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越来越以新的面目和姿态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近期西欧政治的发展,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现分别叙述如下: 一、政治的多色调展现西欧国家政治格局虽不尽相同,有两党制为主的,也有多党制的,但就政党性质言,大体可分为左右两派。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眼于苏联社会政治在战时、战后初期和后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联系,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中揭示了苏联战后意识形态批判运动和政治清洗运动的动因、内涵和影响.苏联广大军民在战争中的见闻、经历和思考孕育了战后的改革思潮.主要目的是震慑这一思潮,联共(布)领导以反"世界主义"等名义发动了意识形态批判运动.这一思想批判运动为战后政治清洗造势并作了舆论准备;在联共(布)党内接班斗争的背景上,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造成的1948年"转折"的推动下,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清洗.在某种程度上说,"1948年是1937年的继续".但在"清洗"机器已经开动,正当"列宁格勒案件"、"医生案件"等在扩大"清洗"时,因斯大林病逝而刹住了车.从纠正战后政治清洗起,一个"解冻"和改革的新时期到来了.  相似文献   

6.
再论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与政治发展:若干重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与政治发展 :现状与趋势》一文 (载《东南亚》 1999年第 3期 )中 ,我们分析了冷战以后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一地区各国的政治发展和民主化问题。本文将在此基础上 ,较为深入地探讨影响东南亚政治发展尤其是民主化进程的一些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内部因素。我们认为 ,东南亚的政治发展之所以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 ,民主政治虽有发展但却不平衡是因为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程 ,仍将是诸因素影响、整合的结果。一、从总体上看 ,在走出“两极格局”的冷战后时期 ,不再存在东南亚各国在…  相似文献   

7.
德国社会民主党著名理论家和社会学家、该党新党纲和“社会党国际”一些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制定人之一托马斯·迈耶尔教授1994年5月访问我国,在北京举行了4次报告会和座谈会,就影响当前欧洲政治和经济的重大问题发表了广泛的意见,现介绍如下: 一、“民主社会主义”概念问题 欧洲的社会民主党因社会主义实践在苏联东欧失败而陷入守势和“混沌状态”。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后,欧洲有不少人声称,欧洲社民党人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死亡。其  相似文献   

8.
西欧是“福利国家”(西欧的专门用语,意即通常所谓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发源地。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正式宣称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其他国家亦纷起仿效。不久,“福利国家”制度便风靡整个西欧。战后以来,“福利国家”制度曾是西欧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度被誉为“西方世界的骄傲”。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这种制度的局限性日渐显露,引起了西欧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有人提出了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重新评价”的问题。本文拟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于20世纪末拉美政治民主化独特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拉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在冷战结束前后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因此 ,具有明显不同于近现代的西欧和北美民主模式的特点。首先 ,拉美的进步社会政治力量是反对军人独裁统治、推动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因素。此外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由美国主导的自由化的合力推动下 ,拉美形成了“第三波”世界民主化的浪潮。其次 ,拉美民主政治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自己的特点。除了“选举民主”符合西方民主所谓的“最低标准”之外 ,其总统制、政党体系、政治参与等方面都按照自身的逻辑运转。再次 ,在 2 0世纪末的拉美 ,尽管民主政治取得进展 ,但以军人干政为主要特征的普力夺社会残余依然存在 ,这不仅为军人重返政坛留下了空间 ,而且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发展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力量之间进行的世界性“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层开。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东盟的建立和东盟各国亲西方领导人的上台以及印支三国共产党的掌权和缅甸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使东南亚各国的地区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东盟和印支各国尽管未发生地区性的大规模冲突,但明显已划入冷战中对立双方的两大阵营中。东盟各国在战后到60年代初议会民主制政治尝试失败后,集权主义抬头,先后形成了以军队或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及领袖人物为特征的相对稳定的政治模式和政府。越南、老挝则在70年代中期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柬埔寨也在第二次印支战争结束后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共产党政权。缅甸则走上了奈温领导的缅甸式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东盟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对稳定和持续地推出了一系列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一、政治力量配置的新格局 俄独立后,各政治力量随着国内政治进程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分化、组合,力量配置此消彼长。1993年10月流血事件前,俄政坛基本上是左、中、右势力三足鼎立的态势。叶利钦“炮轰白宫”,解散议会后,曾一度出现民主派得势、中派分化、反对派衰弱的局面。俄大选后,接连不断的政治事件和风波又促使各政治力量重新分化、改组,其力量配置出现新的格局,总的态势是: (一)民主派渐趋衰落。主要表现为: 1、组织分裂和政见分歧严重。“8.19”事件后,民主派人多势壮,其基本队伍民主俄罗斯运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政治发展”是两个在历史渊源和内容上都有重大差别的概念。与“民主”相比 ,“政治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更大 ,更具张力和持久力。在强调大众参与和政治民主的同时 ,“政治发展”还关注政治文化的形成、政治结构的分化 ,以及社会稳定、法制秩序和经济发展 ,等等。民主是影响政治发展诸多变量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兼顾效率(经济发展 )和秩序 (社会稳定和法制 )的民主可以极大地促进政治发展。反之 ,则会造成政治衰败 (或称政治不发展 )。当前非洲的政治发展必须通过民主变革加以推进 ,要强调法治以及社会体制的一种稳定和有序的变化 ,建立“有法治的民主”。另外 ,政治发展还要兼顾效率和经济发展 ,并注重有非洲特色的新型政治文化的培育、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两头小、中间大”是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帝国主义压迫、控制而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4.
战后四十年来,西欧一直在调整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探索自立的道路。今天,西欧已大体确定了自己的政策方针:(一)在东西方关系上,力争在“低水平均势”基础上的缓和;(二)在同美国结盟的前提下谋求“多极”格局,发挥独立作用,竭力影响美国决策;(三)坚持“防务加缓和”的方针,不放弃同苏联和东欧改善关系的机会和努力;(四)保持西欧联合势头,加强北约内“欧洲支柱”作用;(五)扩大西欧同第三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瑞典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一向以其高度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闻名于世。早在30年代初期社民党上台后,便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法令,使大批社会弱者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蔡尔德曾著书称赞瑞典“为正在困境中挣扎的其它西方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由于瑞典没有遭受二次大战的蹂躏,加之战后经济增长迅速,其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名符其实的“福利国家的橱窗”。  相似文献   

16.
西欧国家和拉丁美洲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欧国家与拉丁美洲有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西欧列强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曾统治拉美三百多年,其中有些国家至今在拉美还有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国家在拉美的政治、经济势力大为减弱,后起强国美国取而代之,并开始称霸拉美。战后到五十年代末,随着西欧经济复苏,西欧势力又重返拉美,与美国势力展开了激烈角逐。七十年代以来,西欧与拉美的关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以来,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对埃及和突尼斯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该运动产生的各种研究议题中,参与过此次运动的民众对于该运动的评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革命者的失望”为视角对此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革命者的失望”这一变量反映了“革命联盟”在胜利后的分裂进程,是转型阶段中各种政治力量权力斗争、经济冲突与理念冲突的体现。以上三种类型的冲突可操作化为民主支持度、经济地位和政治伊斯兰等三个变量,并根据“阿拉伯民主晴雨表”的数据,对以上变量与“革命者的失望”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突尼斯和埃及两国都出现了先前运动参与者对此运动发展的失望问题,不过,具体影响失望的变量在两国有所不同。在民主支持度上,虽然埃及和突尼斯民主支持度对参与者的失望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方向完全相反。在经济地位上,突尼斯呈现出了显著的影响,但是埃及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影响。在政治伊斯兰问题上,作者创新性地将政治伊斯兰分成政策伊斯兰、政党伊斯兰和政权伊斯兰等三个维度,并且发现三个维度的政治伊斯兰在埃及和突尼斯两国呈现的影响并不相同,反映了政治伊斯兰与“革命者失望”之间的微妙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8.
庇隆是阿根廷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总统。在他执政时期阿根廷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他创立的“理论学说”——庇隆主义推动了战后阿根廷的发展进程,代表了阿根廷历史的一个阶段;以这一学说为基础出现的庇隆主义运动现今仍是阿根廷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在拉丁美洲其他国家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东南亚各国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东南亚各国对战后特别是60年代形成的集权型政治结构或强调国家干预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新的调整或改革,总的趋势是更重视扩大民主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东盟和非东盟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合作的加强,则使东南亚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随着其经济日益发展、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日益增强,东南亚国家首先是东盟在国际事务中,也开始更多地发挥其维护东南亚地区利益和各国利益的独立作用,形成了亚太地区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或称又一极。  相似文献   

20.
在战后东南亚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最为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审视东南亚各国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民主与发展的关系。 战后东南亚各国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影响两个方面。就国际政治的影响而言,二战后以美苏对峙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发展以及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的有时是非常直接的影响。其最突出的表现,有持续了近三十年的两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南北分离和统一、1978年以后的柬埔寨问题,这些事件在越、老、柬的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对别的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他如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