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何平 《思想战线》2004,30(5):68-71
"孔人"是泰语对古代孟高棉语民族的泛称,泰国的一些文献中提到,古代有一些叫做"孔人"的民族曾经从湄公河口向泰国北部地区迁徙并建立国家。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孟高棉语民族起源于中南半岛南部。事实上,从现有较为可靠的资料来看,孟高棉语民族的发祥地应该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泰族文献中提到"孔人"从湄公河口往北迁徙的史实,应当是公元以后的事,不能用来说明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在泰国,除了主体民族泰族和与之有密切渊源关系的其他一些说泰语的民族外,还生活着许多不说泰语的"非泰语民族",而在这些"非泰语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就是操南亚语系语言中的孟高棉语族语言的一些民族或他们的支系。本文对今天生活在泰国的孟高棉语民族的由来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何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73-178
许多学者在探讨南岛语民族的起源时,都认为这个民族群体与中国古代的越人有关系,还有人认为与越人和濮人都有关系。我的看法是,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并不是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只是与越人和濮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南岛语民族或广义的马来人这个群体中,体质特征较为古老的“原始马来人”形成较早,他们与濮人的祖先有密切的关系;而有着较高文化的、体质特征与壮侗语言诸民族相似的“续至马来人”则与古代越人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说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以“华夷”二元为核心的民族思想就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华夷”民族思想在处理族际关系时充满了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直发展到现代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并没有“体育”之说,但毋庸置疑体育运动却客观存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本文主要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体育起源的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居住着汉、壮、瑶等族,其中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自隋唐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瑶汉之间接触日益密切,地域上相互杂居,经济文化上密切交往,民族间互相融合,斗争中共患难,结成了彼此的密切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8.
秦海燕 《传承》2009,(6):166-168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居住着汉、壮、瑶等族,其中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自隋唐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瑶汉之间接触日益密切,地域上相互杂居,经济文化上密切交往,民族间互相融合,斗争中共患难,结成了彼此的密切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中华民族关系和云南民族关系格局为对象,探讨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作者认为,民族关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不同民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形成的.由中华大地辽阔的疆域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和多民族长期共存的格局,是中华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多样性和整体统一性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既表现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文化向中原文化内向汇聚和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时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统一与分裂交替出现,统一长于分裂并日益巩固这一历史大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西两大块、南北三带的地理特点,使汉族的农耕文化和众多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形成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独特的地理区位特点使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西南门户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通道.加强了云南各民族与祖国内地、云南各民族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族以及云南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云南各民族在多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经济文化类型,有利于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优长互补的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由云南地理环境所自然形成的"边内结构"和"山坝结构",对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献文 《今日民族》2004,(12):54-55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是一所县属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位居美丽的边陲小城———孟连,主要服务于当地的少数民族,现有佤族、傣族、拉祜族、汉族等民族学生1100多人。2003年,学校率先实行了校长竞聘上岗,通过考试、演讲、测评,学校原教导主任、中学一级教师、2003年思茅地区优秀教师李本云脱颖而出,成为新任民族中学校长。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学校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大胆实践,结合本地和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创建新民中形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使学校办学不落伍于新时代,新一任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充…  相似文献   

11.
蒲安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使节,由于他本身是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主导下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平等身份签订的条约。从蒲安臣的经历以及《蒲安臣条约》看出:晚清美国的对华政策往往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融的产物,而清政府则希望利用美国相对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善意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蒲安臣条约》在劳工、留学等方面对日后的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侦查谋略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侦查谋略极为发达,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典哲学的产生为侦查谋略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权谋之争和频繁的战争为侦查谋略的运用提供了实践基础;三是后人对前代的学习与继承是侦查谋略发展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生态环境大多比较脆弱,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但传统文化的保持则相对完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急剧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较少民族传统的生计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日趋凸显。只有秉持文化自觉的理念,积极探索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才能焕发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泰国的东北部地区是东南亚老族人最多的地区。这个地区的老族,是在泰族控制这个地区之前从今天的老挝这一带移居到过去的。随着泰族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和现代泰国版图的形成,这些老族成了泰国的国民。今天,泰国官方把他们称为北方泰族。但是,由于这一带地区的主要居民的历史和和文化与今天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自认为是老族人,现在国际学术界也仍然还把这些居民称为老族人。  相似文献   

15.
今之威宁、赫章乃西汉犍为郡之汉阳县,赫章又是汉阳都尉所在地,原皆夜郎方国辖区.夜郎国乃仡佬族先民濮人所创建.可乐考古出土文物当是仡佬族先民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是台湾集团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制造业领域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二是服务业逐步成为其最重要的经营领域;三是加速开拓海外及大陆市场,注重全球化运营。导致这种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台湾内外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而同时台湾当局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措施。集团企业的转型发展使其自身获取了新的成长空间,经济实力急剧扩张,更重要的是,对促进台湾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体制的转变发挥了主导性或重大的作用,并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三苗、荆蛮与瑶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材料相结合之下,作为三苗文化遗存的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应是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各古代部族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留。商周时期荆蛮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与■、越、巴、卢戎等族的交错杂处中,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孕育形成新的古代民族族群,这些族群在秦汉以后被史籍按分布地城称为长沙蛮、武陵蛮等.并最终从中分化出莫徭。瑶族的民族来源和文化渊源由此有了比较明确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地处边疆,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差异,与其他地区相比,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从西北民族特色因素中找准理路。首先,从认识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点出发,重点考虑西北跨界民族身份、民族文化、地区差异、宗教信仰等因素;其次,着重考虑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准确把握民族成员的认知和认同、建设的制度化、个体化的过程,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西北跨界民族地区构建的规律,最后找准建设的着力点。新时代,西北跨界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突出四个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和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古代蒙古族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蒙古族在自己长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俗、宗教、道德、立法等领域蕴涵着许多比较符合自己游牧文明的生态环保思想意识,即人与自然协调平衡的发展观、对动植物有恻隐之心的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是无比珍贵的价值观。这些正确的环保思想意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明成果,它对于我国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西部大开发活动中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和智慧启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