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司法精神病学组、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医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与精神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法律与精神医学论坛于2011年7月2日在北京万商花园酒店举行。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霍宪丹局长、北京市卫生局方来英局长、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常林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司法精神病学学组谢斌组长、北京市石景山区卫生局葛强局长、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管理处马志云处长、北京市回龙观医院杨甫德院长、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医院白玟院长等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30日下午由中国政法大学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研究中心主办的"法律监督立法与司法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民盟中央、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律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部分媒体的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精神     
王博 《法制与社会》2011,(35):292-292
本文整体都是围绕法律精神来写,文章首先区分了法的精神与法律的精神,阐述了法律与法律精神的含义,并结合道德精神来说明法律精神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当代法律精神的现状,最后对我国法律精神的培养做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小非 《政府法制》2011,(4):30-31
现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被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5.
10月4日上午,中国国际高级法律人才培训中心(北京)成立,大会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新校隆重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到会祝贺。司法部部长肖扬、副部长刘限。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马俊如、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杨永林及来自国内外法学界的权威人士近百人出席大会。该中心是由司法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创建,由中国政法大学具体承办的培训能胜利国际性法律事务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及其他…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律史学的历史,尤其近五十余年来的坎坷历程告诉我们,中国法律史等的独立品格,特别是科学精神的有无,不仅事关我国法学的繁荣,更关系到中国法律史学的兴衰。本文在讨论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法律史学科学精神所须具备的:探索精神、怀疑意识、批判理性和谦恭态度,并专门探究了中国法律史学科学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指出科学精神是中国法律史学的核心结构。  相似文献   

7.
法律的“人本精神”与依法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无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观中 ,还是从西方法治的发展变革中 ,都会看到浓重的法律“人本精神”。然而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依法治理进程中却出现了法律工具理性的扩张 ,从而迷失了“人本精神” ,因此 ,摒弃法律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 ,弘扬法律的“人本精神” ,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我们正面临着社会治理工具——法律——失灵的威胁,法律失灵的终极体现在于法律实施低效、无效。尽力寻求法律实施低效、无效的原因并找寻出提高法律实施绩效的方案是当今迫切的理论与立法问题。人是法律实施的媒介,人之精神贫困是孕育法律实施低效、无效的土壤。脱离美德精神的法律在利益引导上的局限、脱离美德精神的法律实施困境等足以证明人之精神力量是法律实施绩效提高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因。结合劳动法律实施,可以认知法律在利益引导上的缺陷,厘清法律实施中美德精神缺失的现状并找寻改变它的路径。在确保强制与美德精神,即内在强制与外在强制结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在法律实施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代的法律精神是这个时代一切社会制度的价值基础。法律的根本精神在于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法律精神的展示,法律引领社会公正追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法院的判决来体现的。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即便是在成文法国家,判决不仅仅是了结诉讼双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判决告诉社会和民众,法律彰显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的采用,但在立法方面却显得零乱而无章法,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法律制度,使得法律在被执行时出现了与立法目的不同的实际误差.本文简单介绍精神损害赔偿的起源、形成,着重讨论了我国现阶段精神损害赔偿所应该采取的立法价值取向,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有关争论和意见.从这些论述和争论中进一步说明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当如何更好的为我国目前的社会和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1.
10月18-19日,由教育部重点哲学社科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主办的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最高人民法院等国内科研院校的专家代表,以及中国台湾政治大学黄源盛教授、  相似文献   

12.
精神安宁权法律地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公民精神安宁利益的忽视是导致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案件适用范围过窄的根本原因.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给予公民的精神安宁利益应有的法律地位.人类史也是一部权利发现史,我们应该不惮于明确精神安宁权是一项独立人格权,是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受害权利标的,并相应地在国家赔偿、刑事犯罪及违约等领域广泛承认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3.
对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未作具体规定 ,各地做法不一。本文探讨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 ,以期对精神损害赔偿建构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法律必须认真对待习惯——论习惯的精神及其法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涛 《现代法学》2011,33(2):16-25
习惯由个人习惯(含本性和习性)与社会习惯(含习俗、惯例)构成。个人习惯是社会习惯的根基和源头,是习惯的核心和力量之源。习惯的精神是个人性而不是社会性。习惯精神个人性的法律意义在于它能改善法律自身的内部结构,强大其功能,为法律顺畅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内部力量、广泛的人性基础、深厚的合法性根基及其获得合法性的自然化机制。法律要想获得人们普遍而有效的遵循,必须认真对待习惯。  相似文献   

15.
恪守法律职业精神,提高法律职业者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是一个具有战备意义的重大课题。法律职业精神是指从事法律有关工作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学编译、警察、立法工作者等人员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表现为对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其核心是法律职业者通过其职能的运作和发挥,实现秩序、正义、平等、效益的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小非 《法庭内外》2011,(5):8-10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 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甚至对老人不予理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想要维权,又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则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17.
开会时间:2009年5月27日-30日开会地点:中国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交稿联系人: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张步勇电子邮箱:zfdxzby@vip.sohu.com buyongzh@cupl.edu.cn交稿时间:2009年3月10日之前尊敬的各图书馆、各大学及各位专业人士:兹定于2009年5月27日-30日,于北京召开名为"中美法律信息及图书馆研讨会"的国际会议,该会议由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法学图书馆协会、美国法学图书馆协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承办。会议规模约为150左右(中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作为西方理性精神核心的数学理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学理性是西方理性精神的核心。在西方文化史上 ,数学曾经既具有技术层面的应用性功能 ,也具有思想意识层面的解释性功能。数学对西方法律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西方法律文化体现了大量的数学理念 ,这些数学理念直接影响了法律的内容 ,使西方法律文化别具特色。罪刑法定等重要法律原则的提出就与数学理念有关。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谢晖一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具有完整的法律信仰是其法律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心理基础。然而,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常把信仰与禁锢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致使法律信仰也成为令人生畏的概念。为此,如何反思以往的法律信仰?如何确定理性化的法律信仰?这是...  相似文献   

20.
张建肖 《河北法学》2015,33(4):70-77
现阶段家庭精神暴力的法律认定范围不宜过大,应将其限定于家庭成员间以直接、积极方式进行的精神伤害行为.例外情况下,家庭精神暴力可通过间接、消极方式来实施,但此时需要其他条件辅助认定.从实体法角度,法律介入家庭精神暴力的切入点主要有刑事案件中的酌情减轻处罚和民事案件中适当的损害赔偿.从程序法角度,主要有举证规则和赔偿规则上对家庭精神暴力受害人的适当倾斜.但法律对家庭精神暴力的介入存在一定界限,既受到社会性道德的约束,又要考虑该行为所侵犯的权利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