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参与司法"是转型中国一种突出的司法景观,究其深层次机理,实为当下中国社会回应转型的一种独特形式,亦是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渠道,可谓政治参与和司法民主的结合。其实施路径是通过对司法个案的参与,达到参与政治社会制度层面的结果。这一景观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情紧密相关。它以"公平、正义"为主题,以常识、价值取向和法律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商谈性的公共领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的困境,对于建设法治中国及公民社会有重要意义。当然,其错位与越界的负面影响也应给予足够重视和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于从政治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时期,私法无疑担当着实现社会转型、重塑社会秩序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私法体制,颁布了许多单行法律,初步形成我国私法基本秩序,可以说走过了探索时期,而迈向体系化阶段.民法法典化被视为是民法体系化的工具,也被认为弘扬私法精神、培育私法文化的途径.但是,法律根植于社会,法律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相契合.当代私法学者负有解释与发掘当今中国社会价值和社会秩序需求并将之提炼为法律规范的使命;私法学者应当"走出"私法,到社会的大舞台去研究私法,将私法精神贯彻到整个法律之中.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进步的30年,也是中国公民社会发育和兴起的3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时间起点;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深刻根源;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驱动力;对外开放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创造了优势环境。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前与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转型前与社会转型期相比较,中国青年的政治参与动机经历了一个由信念性动机向分配性动机转变的过程,政治参与方式由以政治动员为前提的政治运动的方式转向以政治动员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制度性参与方式.对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效果在不同时期要做具体的分析,不应简单地一概否定或肯定,青年政治参与与全国性群众运动很难明确区分,青年政治参与中的偏颇多属于"历史谬误",而非青年意志所能转移.  相似文献   

5.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则标志着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既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质变的30年,也是社会主义法治从无到有、迈出了第一步的30年,而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诸多层面所取得的进步,与中国经济法及经济法治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三十而立",于此历史性时刻,回顾中国经济法和经济法治的历程,其意义不言而喻。本刊特在2008年末期刊登中国当代经济法学家史际春教授的一篇访谈录,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与民主党派之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党政治。民主国家几乎所有的政治过程都是围绕着政党而展开的。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党政治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具体表现为社会规范的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因此,民主党派的整合功能具有更为突出的实践意义和政治价值,应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更好地回应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给参政党建设提供了契机 ,也给参政党建设提出了挑战 ,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体现参政党建设的政治包容性 ;适应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突出参政党建设的开放性 ;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 ,具有时代向征是参政党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20年。从社会转型的内涵来看,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突出,对当今政府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引起了学界对"中国模式"的广泛讨论。要全面把握"中国模式"的真实内涵,就必须以综合的视角来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等构成要素。从政治上来看,中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经济上,中国通过渐进式改革建立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国际环境而言,中国奉行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为中国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模式"还具有世界意义,必将对全球治理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社会转型中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利用社区文化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注重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找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做好社区服务,把社区思想政治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优化整合社区组织管理力量,形成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政治稳定是东亚国家社会转型期的重要命题,国家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为社会转型期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序的行为规范.政治稳定是东亚国家社会转型中利益博弈的基本取向;利益平衡是社会转型中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要素;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是社会转型国家建构稳定政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讲通常将其归纳为中国社会转型。从经济角度来看,此次社会转型包括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从政治的角度看此次社会转型是中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尽管邓小平没有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但毫无疑问,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性的历史基础。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既是启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政治的标志性文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全新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的一个历史起点。1986年至1987年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设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的雏型。1992年"南方谈话",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指针,更是将实际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作为一个社会的整体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在内的社会的整体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既具有社会转型的一般性特征,又有其特殊性质和特殊表现形态。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辩证统一、多元互动,社会矛盾对社会转型的发展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但同时赋予了社会转型持续进行和动态稳定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处于由传统的社会主义向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的特殊时期、这一社会转型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而且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考察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价值取向变革的原因、内容、特征及意义,对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推进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具有集权政治的特点。30年改革开放,党采取稳妥推进的方式,民主政治在理论发展上呈现清晰脉络,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绩;未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现有基础上厚积薄发、不断深化,必将走向更加完善的现代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后,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话题。这一话题所以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更在于中国中产阶级出现和成长的独特性。同西方相比,中国中产阶级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出了鲜明的消费主义特征,而且消费更为突出地成为地位模糊的中产阶级寻求社会认同的途径。同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一方面,经济改革的成功凸显了这一阶级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现有的政治格局也制约了中产阶级的行动空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中产阶级凸现出"消费前卫、政治后卫”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探索的实践成果是当下文化自觉的重要基础,"文化身份"的确认和为社会进步"立心铸魂"则是文化自觉的现实使命。而文化自觉现实使命的完成,需要关注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才能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真正培育起成熟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9.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历史蕴藏着一切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从"五一口号"给以我们的启示中吸取智慧,不断加强民主党派自身的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为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防范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献计出力。  相似文献   

20.
程倩  刘七生 《工会论坛》2003,9(4):104-105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晕眩反应与规范需求要求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向市场经济转型 ,既要求充分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又必须强调道德在整合社会中的功效。而德法并用治国方略的提出既有中国传统政治的渊源 ,又是世界范围内现实政治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