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时”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时间形态,是中国古代国家政体、社会生活、农事活动和谐有序运转的基本时间依据,其理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道”“气”)理念密切相关。要探讨“四时”形成的理念背景,必须深入挖掘“道”“气”以及“阴阳”“四时”“万物”几个概念之间的生发、化生关系,深入探讨“四时”的基本概念、来源形式、表现形态、承载形式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名家的“名”“谓”概念及对现代语言研究的启示黄亚平“名”、“谓”是中国古代名家在辩论名实关系时提出的两个不同概念。由于名家学派在汉代就已湮没无闻,遂致这凝聚了古代语言哲学理论精华的“名”、“谓”概念也消声匿迹。近人伍非百氏曾指出:“名与渭之分...  相似文献   

3.
将帅理论即关于将帅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将帅思想经历了萌生、飞速发展、渐趋成熟、系统完善四个历史阶段.夏、商、周是萌芽时期,《六韬》所记姜尚的韬略理论,开启中国将帅思想史之端;春秋战国时期为迅速发展时期,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学经典中的将帅观奠定了中国古代将帅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从秦统一中国到隋唐五代,“将将”思想的提出及论将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将帅思想渐趋成熟;宋元明至前清,中国古代将帅思想走向系统完善,宋代武学的兴起及明戚继光提出的“练将”思想,是其杰出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没有自然法,引起歧义的是“自然法”与“法自然”这两个法律文化上的相似体。 分析西方的自然法理论和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主要流派,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没有自然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赵玉 《求索》2005,(12)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从提出到现在十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具误导性的命题。一方面,它把“现当代文论的失语”偷换成了“古代文论在现当代的失语”;另一方面,则把“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偷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从而才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混乱,并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误导性后果,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误导我们错把中国古代文论看成新的当代文论的本根;二是使学者们几乎都把研究的重心定位在古代文论及其现代转换上,反而忽视了“重建中国当代文论”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中,德治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于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应给予客观的评价,德治不是单纯的道德教化,而是包含了各种利民便民的措施,是有进步意义的。当前强调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是批判继承的关系。我们今天讲的“德治”,不仅“德治”这个概念来自古代德治思想,其中许多信条也来自古代德治思想。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治”与中国古代“德治”无论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简史》第三课“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先讲古代罗马隶农制的出现,其后讲我国古代的初税亩及中国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在教学时,我把“我国古代的初税亩”这一以往使用的标题改为“我国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先于“古代罗马隶农制的出现”教学。一、把“我国古代的初税亩”与“古代罗马隶农制的出现”并提不太妥。隶农制是古代罗  相似文献   

8.
德克.卜德用“历史化”和“零星碎片”两个概念描述中国神话的存在状态,纠正了某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神话的偏见。卜德认为,中国神话的历史化,主要是神话和神祗向表面上看起来是真实的历史和人的转化。关于造成中国神话零星碎片化存在状态的原因,卜德主要从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国古代语言的特性两个方面寻求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古代从“农本工商末”到“工商皆本论”的演变进行了探究,认为中国古代的“重本抑末”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考究其本末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哲学思想,挖掘、开发其合理成分,古为今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广东民政》2011,(1):44-46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域,是南海四大群岛之一,古代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因而这里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字,古意是城,城有方的四边,中间有王。古代的城,意思是王的都城、京城。城外有原野、领域、土地和人民。“中国”古代的地域不大。夏代,只有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这么一片地方。后来,逐渐有了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纵横黄河中、下游,也就是中原之地。中国古代把自己区域以外的四方,称作东夷、西羌、南蛮、北狄。四方全是蛮夷之地,自己居其中,叫“中国”。夏代,可能是我们祖先的第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知识话语存在“古—今”“中—西”两个维度的张力,即中国古典历史性的民族观和西方现代性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古代中国史将边疆民族史以列传形式写入中华民族正史序列,近代以来学人一边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中国研究,一边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完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书写。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把民族史作为单独论述的古代中国华夷秩序,也没有突破西方民族主义用现代性“民族”形塑古代族类的分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弥补了“中华民族史观”知识话语的缺位。新时代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一部“中华民族史”,通过历史书写“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回答“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和”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中国古代有关论述中,“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和而不同”,讲的是要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广泛参考借鉴不同意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实现和谐。另一层是“和和美美”,讲的是一切与“和”有关的美好的东西。如  相似文献   

14.
谭文旗 《求索》2013,(6):115-1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当前世界思想文化多元趋势不断强化,要重建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话语,就必须明晰“道”之要义。本文试图在阐明“道”的传统哲学要义基础上,回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路径.以此恰切把握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历史源流.进而克服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失语症,建立一套属于自身而非西方“拿来”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法律对讼师的规定大多以禁止性的条款打击讼师“为人作辞碟加状”、“教唆词讼”等行为,不曾认可讼师的法律地位,讼师是古代“黑暗中的被放逐者”.近现代社会,律师的法律地位得以确定和认可,但仍未达到法治国家应有之法律地位.传统法律文化和讼师文化对当今仍有着深层的影响.现代律师应汲取讼师的教训,积极化解纠纷,实现义利平衡.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流程中,总有人苦心地钩稽西学与中学的联系,以图证明西方近代文化于中国古已有之。他们将西方的“议院”制与中国古代“乡举里选”制、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强调个人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中国古代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7.
何艳华  谭小华 《前沿》2013,(14):53-55
生死观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宏大哲学命题,中西方在生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与西方的惧怕死亡不同,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内在超越”死亡的意义所在。在古代文人的作品里,“内在超越”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此概念为核心,主分析了道家、儒家、佛家以及在“儒释道”三家合流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8.
司法实践中,司法官必须遵循一定的证据规则才能相对客观、公正的审理案件.民事证据适用规则在中国古代是既显又隐的.大致适用“交易有争,止凭契约”民事证据基本规则,“出簿籍相质证”规则,“众辞相质证”规则.如无“实在凭据”则“作罢”论,其间经过了讯问、质证、验明、判断、审结等司法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都难逃“执政周期律”的支配,促使中国先哲们,包括一些“明君贤相”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沉思,催生和发育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研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于深化“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研究,对于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边缘与中心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完全取决于对“科学”一词的规定和定义。从形式上看,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完全等同于“何为科学”的问题。对科学的规定或者定义并不是任意的约定,每一种规定的背后都有它特定的意图、目的和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争本质上是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